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古格的結果 展開

古格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格王國遺址是一座高原古城,位於阿里札達札布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佔地約18萬平方米,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為研究西藏歷史和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古格王國歷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古格王國對內發展生產,與鄰國打仗,都需要人力、財力,但隨著藏傳佛教勢力的擴大,國王與佛教首領之間的矛盾日愈尖銳,導致戰爭,最終滅亡。1961年,古格王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從1985年被考古發掘后,在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人們的寶貴財富。現在古格王國旅遊的非常受人歡迎。

在索南堅贊編著的《王統世系明鑒》、《西藏王統記》記載古格王國的君主的徽號,漢姓翻譯為劉。

概述


古格
古格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築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黃土坡上,地勢險峻,洞穴、佛塔、碉樓、廟宇、王宮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長空,氣勢恢弘壯觀。這些洞穴多為居室,密密麻麻遍布山坡。

簡介


古格遺址
古格遺址
古格的住宿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山坡上是達官貴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隸居住,有的洞窟則是僧侶的修行地。有這樣陡峭的山壁作為屏障,要爬上山頂比登天還難。那麼古格人自己又是如何上山的呢?原來聰明的古格人在山體內修築了許多暗道,暗道中某些類似窗戶的洞,既為了採光又可以用來防禦。這些暗道迂迴曲折,拾階而上可直達山頂王宮。
王宮總是高高在上,這一方面是為了防禦,另一方面也象徵著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戰火摧毀了城堡,黃沙淹沒了豪傑。望眼前滿目凄涼,千古滄桑,一個興起於十世紀,演出了七百年燦爛歷史政劇,經歷過十六位世襲國王,擁有過十萬人之眾的龐然大國竟然在1635年拉達克人入侵的戰爭中瞬間灰飛煙滅。它為什麼會消失得這樣突然?當年的十萬之眾為什麼會無影無蹤?這對我們確實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千古之謎。
在這片備受摧殘的土地上,唯有寺廟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幾座寺廟分別為度母殿、紅殿、白殿和輪迴殿。這些寺廟都帶有濃郁的西藏建築風格,寺廟飛檐上雕飾的圖案多為獅、象、馬、孔雀等動物,這種雕飾大概與從岡底斯山脈分流的四條神水: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的傳說有一定關係吧。

壁畫


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雖然他們已經沉睡了幾個世紀,如今依然光彩照人。這些壁畫包括佛教故事、神話傳說以及當時古格人的生產、生活場面等等,內容十分豐富。透過這些絢麗斑斕的圖畫,人們不難窺視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經濟活動以及文化風情,從中去追尋古格興盛與消亡的歷史。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氣勢宏大,風格獨特,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鍊,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格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特點。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考古價值


最早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考察的是英國人麥克沃斯·揚。1912年,他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來到這裡進行考察。此後便有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源源不斷地來探奇訪幽。但真正的科學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以他們實地測量,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調查登記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1處:發現武器庫1座,石鍋庫1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遺址價值


古格王國遺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10-16世紀的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多米,到處都是和泥土顏色一樣的建築群和洞窟,幾間寺廟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頂,只剩下一道道土牆。遺址的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築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迴廟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遺存。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吐蕃王朝末代贊普郎達瑪時期,滅佛毀寺,不少避難僧人遠遁阿里。阿里地處西部邊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彙集之地。公元843年朗達瑪被一位僧人刺殺,內戰紛起,4年後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先後曾出現大小7個王國,西藏長期處於藩王割據局面。
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奧松與雲丹也為爭奪王室相互鬥爭,奧松之子貝考贊為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贊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已去,回天無力,便帶著三個人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並娶了當地頭人的女兒。後來吉德尼瑪袞將阿里一分為三,分封給他的3個兒子,古格王國即第三子德祖袞的封地。
17世紀中,古格王朝發生內亂,國王之弟請拉達克軍隊攻打王宮,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后,併入拉達克(今克什米爾)一段時間,后被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古格王國的統治中心在扎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占克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範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讓位於現扎達縣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曲龍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

信仰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翻譯佛經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曆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峽底到阿里地區弘法,使阿里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卜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吏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當時古代印度的許多重要佛教教義,就是從這裡傳入西藏腹心地區的,這裡又是古代西藏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現今


如今,浩大的古格王國遺址、神奇的“古格銀眼”、無頭乾屍洞和無數的古物珍寶吸引著考古學家的探索。但古格文明何以突然消逝,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