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護軍

重要軍事長官

官名。原名護軍,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都護、中領軍、中監軍、中護軍、等職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這一官名始於秦,到兩漢、魏晉時期發展到重要性的頂峰。漢末,曹操改中護軍,韓浩充此職。另曾任中護軍者有趙雲陳到、周瑜、李嚴蔣濟夏侯玄司馬師、費禕等。唐代末期神策軍亦置中護軍,位次於護軍中尉,由宦官充任。宋以後逐漸消失。

歷史由來


秦漢時期

護軍官名最早出現是在秦朝時所設置的護軍都尉,漢朝則延用秦制。
漢高祖時,曾以陳平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漢武帝時,置護軍將軍,以韓安國任其職,盡護北擊匈奴諸將領,隸屬於大司馬府,后複名為護軍都尉。漢成帝時,護軍都尉成為大司馬府重要屬官,位比丞相司直(秩比二千石)。漢哀帝時,將護軍改名為司寇。漢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護軍。班固曾經擔任大將軍中護軍,不過亦是隸屬於將軍幕府,而非朝中列職。

三國兩晉時期

建安十二年,曹操將護軍改為中護軍,領軍改為中領軍,並令其掌管禁軍,宿衛皇室,地位頗重。後來曹魏進一步改其名為護軍將軍,掌管選拔武官,隸領軍。蜀漢、東吳都有此職位。
曹魏後來在諸州設置都督以管理地方軍事,並隨之設置護軍。後來在諸要鎮及將軍出征時亦都設置護軍。如曹操曾令曹真為征蜀護軍,負責統督諸將,此後吳、蜀亦置。
由於漢、三國、晉朝時期中護軍的職掌為掌禁軍,總統諸將,並且主武官選舉,因此為此職者必須秉公無私,才能舉薦良材,反之則有接收賄絡之譏。如曹昭叔在‘述孝詩敘’中自稱:“余年三十,遷中領軍,總六軍之要,秉選舉之機。”
三國時期由於以軍閥割據為主題,控制軍事力量的勢力往往能在內外政治鬥爭中取得極大優勢。中護軍、中領軍等要職直接負責選拔下級武將,執掌禁軍,非常容易形成忠於自己的軍事勢力,且在各國實權各有不同,所以很多情況下都由受到統治者絕對信任的重臣擔當,如東吳的周瑜、蜀漢的趙雲都曾擔任中護軍之職。而此職位一旦落入權臣家族之手,則可能成為其控制朝政進而奪取政權的重要力量。
曹魏權臣司馬師為中護軍時,《晉書》稱其:“作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曹魏後期司馬氏控制朝中大權,設置四護軍,統領都城外禁軍。先後擔任此職務的有司馬師、司馬昭王肅司馬望羊祜,其中王肅是司馬昭岳父,司馬望是司馬昭堂兄,羊祜是司馬師妻弟,最終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使曹魏禪讓,建立晉朝。
劉備伐吳,有護軍、領軍,分別是馮習,胡班。李嚴為中都護,領內外軍事。蜀漢時趙雲、陳到曾為中護軍、護軍,楊戲於《季漢輔臣贊》中贊曰“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孫吳中護軍實權較大,孫策死後,周瑜“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呂蒙得到重任也是任左護軍。
由於護軍將軍掌管選拔下級武官,因此具有相當重的職權,故擔任此職位者有時存在濫用公權謀取私利之事。如漢初陳平為護軍中尉時,就有人上讒言說:“平受諸將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曹魏時期蔣濟為護軍,民間有歌謠譏笑他說:‘欲求牙門,當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指蔣濟賣官高低各有價格。《魏略》明白地指出:“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前後當此官者,不能止貨賂。”
中護軍
中護軍
司馬氏建立晉朝後,晉武帝認為‘中護軍職典戎選,宜得幹才’,以羊琇為中護軍。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北朝設置護軍府,置護軍將軍,內護天子鑾駕,外掌都城禁衛。
隋煬帝時設十二衛,每衛置護軍四人,以輔佐將軍。後來改護軍為虎賁郎將。
唐朝時則置有上護軍、護軍,不過多為勛官,後來設置護軍中尉及中護軍以掌管禁軍,並多以宦官擔任。
宋朝時置有護軍將軍,負責掌外軍。領、護軍資歷重者為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
清朝時則以守衛京城的八旗兵為護軍,設有護軍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