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刃齒虎
劍齒虎屬貓科動物
混亂刃齒虎,又名一般劍齒虎。屬於劍齒貓科動物中的刃齒虎一類。古代物種名,生存在更新世晚期的南美彭巴斯大草原,2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隆起,南北美大陸再次被連接起來,劍齒虎也追逐著自己的獵物進入了南美洲。在這裡它們很快取代了原有的霸主袋劍齒虎和恐鶴,成為當地的頂尖食肉獸。
由於南美同樣存在大量體形巨大的獵物——如各種奇形怪狀的南方有蹄類、大地懶、雕齒獸和居維葉象,捕食者間的競爭又少,於是它們比北美的同族演化出了更龐大的體形,身長最大可達2.7米,是劍齒貓科動物中個體最大的成員,還擁有長達18~20厘米的劍齒。甚至有的破碎化石顯示,最大的“一般劍齒虎”個體肩高可能達到1.65米!堪稱新食肉類的王中之王。
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一說距今300 萬~1 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時期)
南美洲
2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隆起,南北美大陸再次被連接起來,刃齒虎也追逐著自己的獵物進入了南美洲。在這裡它們很快取代了原有的霸主袋劍齒虎和恐鶴,成為當地的頂尖食肉獸。由於南美同樣存在大量體形巨大的獵物——如各種奇形怪狀的南方有蹄類、大地懶、雕齒獸,捕食者間的競爭又少,於是它們比北美的同族演化出了更龐大的體形,身長最大可超過2.7米,平均2.4米,肩高平均1.5米,成年雄性個體通常體重可以達到400公斤,是劍齒貓科動物中個體最大的成員,還擁有長達18~20厘米的劍齒。甚至有的破碎化石顯示,最大的“混亂刃齒虎”個體肩高可能達到1.65米,體重達到1700磅!堪稱新食肉類的王中之王。
混亂刃齒虎
過去人們認為刃齒虎和其他長有劍齒的食肉動物都是將劍齒深深地刺入獵物體內,讓其流血而死,但後來人們發現這些細長的劍齒並不像看上去那樣強大,而是十分脆弱,特別是側面受力時很容易斷裂,所以只能用於最後關頭的割喉必殺技。甚至有人認為,劍齒不過是起恐嚇作用的“神經刀”,它們是不勞而獲的食腐動物。當然,這種看法未免有些片面,畢竟現在也沒有哪一種大型食肉動物是絕對的食腐動物。
另外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是混亂刃齒虎是否群居。很多人認為它們身體之強壯足以單槍匹馬搞定一頭成年公野牛,不過照通常邏輯,獵食如此大的動物應該要依靠群體力量。前面說過似劍齒虎群體的化石已經發現,然而美洲劍齒虎尚沒有如此具說服力的群居生活證據。其中一個支持群體生活的理由是:拉布雷亞瀝青坑中出土的劍齒虎化石有很多帶有骨折等重傷后痊癒的痕迹,故而認為它們有可能受過群體成員的照顧。但這也不絕對,如果傷勢並非重得無法行動,它們可以在這段時間內充當腐食動物的角色,畢竟它們太強大了。
在更新世時的北美大陸,食草動物種類遠比現在豐富多彩,食肉動物也是強手如林。除了似劍齒虎、美洲劍齒虎和異劍虎這“美洲三劍客”,這裡還生活著很多各懷絕技的猛獸,如重達700千克且兇猛無比的巨型短面熊、比現代獅子大1/4的美洲擬獅、奔跑迅捷無倫的北美獵豹、成群結隊的恐狼、種類眾多的鬣狗類動物、以及生存至今的美洲獅、灰狼和猞猁。雖說北美地域遼闊、食物豐富,但由於如此多的猛獸群聚於此,生存競爭顯得異常激烈;而劍齒虎自然也不是弱者。首先,對於任何猛獸來說,長而鋒利的劍齒都是極具威 懾力的武器,即便不實用也至少可以起到“神經刀”的作用;其次,三類劍齒虎的體型都非常結實,尤其是前肢粗壯有力,還長有尖銳的前爪,肉搏起來也是難以對付的;再加上可能的集群方式會帶來較高的獵食效率和抵禦外敵的能力,保證了它們不會處於劣勢地位。在獵物選擇上,美洲劍齒虎和似劍齒虎偏重於猛獁、野牛這樣的大型動物,與短面熊、美洲擬獅存在衝突;而異劍齒虎可能主要以美洲貘為食,與其他食肉動物的直接競爭不大。至於體形較小、奔跑迅速的各種馬科、鹿科動物,自然是美洲獵豹和灰狼們追逐的對象了。從已發現的化石中我們知道,三類劍齒虎在美洲經歷了200多萬年的成功演化,尤其是美洲劍齒虎在分佈範圍和數量上都堪稱各種食肉動物之冠,也成就了整個劍齒家族最後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