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僂症

佝僂症

佝僂病(Rickets),在嬰兒期較為常見,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紊亂,而使骨骼鈣化不良的一種疾病。佝僂病發病緩慢,不容易引起重視。佝僂病使小兒抵抗力降低,容易合併肺炎及腹瀉等疾病,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因此,必須積極防治。

檢查


血清骨鹼性磷酸酶是目前檢查和診斷佝僂病的常用指標,具有靈敏特異簡便快速的優點,目前已經代替了傳統的“佝僂病三項”(血鈣,血磷和血鹼性磷酸酶),成為早期診斷佝僂 小兒佝僂病
病主要輔助檢查。雖然,骨鹼性磷酸酶沒有血清25-(OH)D3和1,25-(OH)2 D3靈敏和特異,但基本可以滿足臨床診斷佝僂病的要求,目前很多醫院都開展了該項檢查(省婦幼保健院就有開展這項檢查),價格不是很昂貴,30~400元左右。
(1~3歲) 1. 寶寶要多曬太陽和戶外活動,這一點作為第一點,也是最最重要的,也最經濟、最有效。 2. 每天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1歲~1歲半,每天一粒魚肝油,《方案》的建議每天400~800IU(相當於貝特令伊可新一粒)。1歲半以後,如果經常曬不到太陽,也要經常補充魚肝油,可以每周3~5粒魚肝油。 3. 要每天補充適量的鈣劑。 4. 多喝奶。(每天500~600毫升)如何科學專業的診斷寶寶是否患有佝僂病?這一點也是很對家長感興趣的東西。首先我要強調的是,診斷佝僂病不能單憑某一方面,一定要綜合分析 這就包括是否有缺鈣的易感因素、是否有缺鈣表現、是否有骨骼的變形、還要結合生化檢查的結果。一. 預防
胎兒期
孕婦和胎兒對維生素D、鈣、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婦應該經常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食用營養豐富的物質,患有低鈣血症及骨軟化症者應該積極治療。對孕婦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慾低下者、體弱多病者或妊娠後期在冬季者,應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以預防先天性佝僂病。於妊娠中、晚期補充維生素D;每天400~800IU,或者每月5~10萬IU,一次或分次口服;或者只投一次,15~20萬IU,同時口服鈣劑。
嬰兒期
既然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對小兒發育有很大影響,而該病又源於各種因素所致的維生素D缺乏而導致的一系列病變,所以佝僂病可以預防。人體皮膚中有7一脫氫膽固醇,經日光中紫外線的照射,變成膽骨化醇即內源性維生素D3,也是人類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所以佝僂病的預防就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即日光浴、補充維生素D。嬰兒應儘早接觸陽光,只要戶外氣溫在18度以上,風不太大時就抱嬰兒到戶外曬太陽,但要避免眼睛直曬,春、夏、秋、冬都應堅持戶外活動,每次時間可由短時間逐步延長到20~30分鐘。不要久居室內。另外母乳中維生素的含量約4~6IU/dl,與牛乳中的含量相差不大,所以不管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都應在小兒出生后1個月左右開始給予維生素D預防,400Iu/日(即每日400國際單位)。早產兒應提早2周給予維生素D,量也需在前3個月加倍即每日800國際單位。3個月後改為每日400國際單位,一般在2歲以後生長速度減慢,戶外活動增多,不易發生佝僂病,也無須再補充維生素D進行預防。
幼兒期
小兒1歲后可採用“夏季曬太陽,冬季服維生素D”的預防方法。一般在冬季投給20~30萬IU一次,其他時間應多曬太陽,增加營養。在高發地區可間隔2~3個月再投給維生素D20~30萬IU一次。其他時間應多曬太陽,增加營養。
兒童期
5歲以後至青春期兒童可出現晚發性佝僂病,對於經常易疲勞、乏力、兩腿酸軟、腿痛、關節痛而無其他原因可解釋者應進一步檢查並給予防治。維生素D預防方法、劑量與幼兒期相同。在應用維生素D預防時,母乳餵養小兒可不加鈣劑,但對6個月後斷母乳的嬰兒、人工餵養、食慾低下、生長過快、青春期兒童或有急慢性疾病者可補充適當鈣劑。

併發疾病


本病主要是引起嬰兒抬頭、坐、站、行走都較晚。關節鬆弛而有過伸現象,大腦皮層功能異常條件反射形成緩慢,語言發育落後,貧血等癥狀。在一些比較嚴重的佝僂病的患兒中,還會出現其他的骨骼變形,如雞胸、漏斗胸、X型腿、O型腿、肋串珠、手鐲和腳鐲等。
佝僂病臨床分期與分度
1961年在黑龍江召開的全國兒科學術會議制訂了佝僂病的診斷標準,以後在1977年和1980年兩次全國佝僂病防治科研協作組會議作了修訂。為便於開展防治工作,現再修訂如下。
臨床分度
佝僂病的主要病理是骨樣組織增生、骨基質鈣化不良等骨骼變化。依據骨骼改變體征的程度可分為: 1、輕度:可見顱骨軟化、囟門增大、輕度的方顱、串珠、肋軟骨溝等改變。 2、中度:可見典型的串珠、手鐲、肋軟骨溝、輕度或中度的雞胸、漏斗胸、O或X型腿,也可有囪門晚閉、出牙遲緩等明顯的改變。 3、重度:可見明顯的肋軟骨溝、雞胸、漏斗胸、脊柱畸型、O或X型腿、病理性骨折等嚴重改變。
臨床分期
本病的發生髮展是一個連續過程。依據年齡、病史、癥狀、體征、X線及血生化等項綜合資料可分為活動期(初期、激期)、恢復期和後遺症。無條件作X線及血生化檢查者,可只根據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初期:多自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早期常有非特異的神經精神癥狀如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枕禿也較常見。同時可有輕度的骨骼改變體征。X線片可無異常或見臨時鈣化帶模糊變薄、干骺端稍增寬。血生化改變輕微,血鈣、血磷正常或稍低,鹼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常見於3個月至2歲的小兒。有明顯的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癥狀。同時可有中度的骨骺改變體征。X線片可見臨時鈣化帶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寬,邊緣不整呈雲絮狀,毛刷狀或杯口狀,骨骺軟骨加寬。血鈣、血磷均降低,鹼性磷酸酶增高。 3、恢復期:活動期經曬太陽或維生素D治療后,癥狀消失,體徵逐漸減輕、恢復。X線片可見臨時鈣化帶重現、增寬、密度加厚。血鈣、血磷、鹼性磷酸酶恢復正常。 4、後遺症:多見於3歲以後的小兒。經治療或自然恢復,癥狀消失,骨骼改變不再進展。X線及血生化檢查正常,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治癒標準:癥狀已消失1-3個月,體征減輕或恢復正常,觀察3-6個月無變化。輕、中度者一般不留後遺症。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X線及血生化檢查正常,或僅表現有臨時鈣化帶增寬、密度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