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刺玫果
野生刺玫果
主要分佈於黑龍江省小興安嶺以南地區,常生於疏林地或林緣,耐瘠薄,耐乾旱。
山刺玫 Rosa davurica
野生刺玫果具有保健功能,醫學認為其具有“健脾理氣,養血調經等功效”。野生刺玫果有顯著的抗衰老、抗疲勞、抗輻射、耐缺氧、除血栓、降血壓、提高免疫力、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等功效。
現代抗衰老研究資料表明,人體衰老過程中,蛋白質生物合成呈下降趨勢,老年人常患貧血病的原因,除缺少鐵元素及維生素N外,氨基酸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據測定,老年人血液中氨基酸含量明顯減少。精氨酸、組氨酸含量減少影響紅細胞的生成作用,甘氨酸、丙氨酸含量減少,減緩了體內蛋白質的合成過程。刺玫果中蛋白質、氨基酸含量都很高,氨基酸種類齊全,比例合理,生物利用度較好,接近雞蛋蛋白和豆類蛋白所含氨基酸,老年人和嬰幼兒特殊需要的精氨酸、組氨酸含量尤其高。不足之處是硫氨基酸含量較低。
近年對刺玫果的藥理研究表明,刺玫果有顯著的抗衰老、抗疲勞、抗血栓、耐缺氧及類似性激素樣作用。刺玫果的水醇提取物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可護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其阻力,改善心肌營養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及對抗氧化鉀,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和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使腦動脈壓力下降,還可顯著抑制血小板聚焦,可用於防治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功能不全,腦血栓和治療老年人失眠、健忘、易疲勞及性功能減退等。中醫還認為刺玫果性味甘甜,具有健脾氣、活血保精功效,可用於消化不良、食積、胃病、婦女經血不調、經絡不暢等癥狀。
刺玫果是野生食用果,對人體無毒,毒理實驗報道,刺玫果水醇提取液對小鼠試驗LD-50為5.5g/kg。
種子繁殖
9月上旬采果,經堆放待果肉軟化后搓洗,凈除果肉,取出種子。種子採用層積處理,首先將種子浸泡兩天,撈出后與兩倍潔凈細河沙用清水澆濕拌勻,裝入透水透氣的編織袋內,然後在室外挖0.5m深的坑,將袋子平鋪於坑內,坑面積略大於其袋子的面積,埋好土,並使其略高於地面呈丘形,防止滲水過多。第2年春季播種前1周將種子袋挖出,在陽光下增溫,保持在20~24℃,並注意噴水保濕,經常檢查,如種子迅速裂口,要放在0~2℃地窯內控制溫度,在當地晚霜結束前1周進行播種。播種前進行細緻整地,選擇通透性好的沙質壤土,施足有機肥,每667m1000kg,然後做床,床高30cm,床寬1m。刺玫果種子千粒重10g左右,屬小粒種子,可床播,也可壠播,播種量為4kg/667m;播種前床面要澆水保濕,播種后覆土2cm厚,壓實,20d后苗可出齊,培育兩年後就可定植。
無性繁殖
山刺玫 Rosa davurica
分株繁殖 刺玫果根櫱力強,每年有大量新萌條從根部萌發。秋季選擇性狀優良株系,挖出後進行分株,分株苗保持獨立根系,地上部保留3~4個枝條,修剪根,主根剪口成45°斜面,整理完后假植越冬,假植苗木必須覆蓋草簾等防寒物,並在四周施用鼠藥進行防鼠,翌年春季就可栽植。
春季以5月1日前後栽植最好。栽植前先挖好穴,穴面積90cm,深30cm,每穴栽1~2株,株行距為1m×2m,栽植前將苗木根系打漿保濕或放在水中吸足水分,有利成活。
刺玫果定植后前2a要進行穴狀撫育,即剷除定植穴內的雜草,疏鬆土壤,注意不破壞地下匍匐根。株間、行間進行人工割除雜草。旱季注意灌溉,以免影響花的質量和果實產量。雨季要防澇排水,以防爛根及病蟲危害。有條件的可以在每年開花初期結合中耕撫育進行施肥,一般每株施腐熟有機肥5kg或磷酸二銨1kg
刺玫果定植3a進入結果期,2~3a生枝條花芽較多,開花結實量大,4a生枝條結果量明顯下降。為了提高花和果實產量,必須進行合理修剪,保證枝條合理密度。栽培2a后的刺玫果每年秋季都要進行1次修剪,剪去老枝、長枝、病蟲枝、衰老枝,留健壯有形的枝條,保證枝條足夠的營養空間。另外刺玫果每年都不斷根櫱出新枝,還應適當剪去萌櫱枝。
防蟲
印度谷斑螟(Plodiainterpunctellaklubner)危害野生刺玫果的果實,該害蟲有趨光性,可在5月末通過黑光燈誘殺成蟲來防治。害蟲的蛹在果內越冬,也可通過撿出蟲果深埋以減少第2年的蟲害。
防病
根據野生刺玫果花的不同用途合理確定採收時間和方法。以食用為目的時,應在花蕾已充分膨大、花肉厚、香味濃、花苞紅艷,但還未開放時採摘,採摘后及時加工成各種醬類食品,也可以晾乾作為茶類出售。以提取芳香油為目的時,應在花冠呈杯形,花蕊鮮黃、香氣濃郁時採收,採收時間應選擇在上午,採摘后封閉放置在陰涼處,及時送到加工廠提取香精油。以藥用為目的時,應在開放后採摘,採摘后立即鬆散地放入筐內,進行乾燥處理,防止受熱發酵而變質,貯藏時將色澤艷麗、芳香濃郁的乾花,用紙袋封裝好,貯入裝有石灰容器中蓋封。
果實在9月上旬開始成熟,顏色橙紅色,經冬不落,可在落葉後手工採摘,並及時晾曬,使含水率降至15%以下,防止霉爛,果實幹燥后應去除果頂花萼和果柄,在陰涼乾燥處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