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

千手千眼觀世音

千手千眼觀世音誕生在中國甘肅禮縣大香山。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文明文化的挖掘,彰顯,尋蹤,任重而道遠。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慈大悲觀世音)仙長作為東方文明古國的古文化奇葩,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典,也是世界人文的明珠。

基本簡介


出於對觀世音精神的敬仰,出於對歷史文化的弘揚責任,作為歷史文化的觸摸者,我們深感歷史責任的重大,也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於是我們克服各方面的困難,開始了探證的艱難歷程。我們走訪全國有關觀世音的名觀名寺查閱史料;七上禮縣香山,數次往返禮縣、西和縣武都、蘭州、北京,所到之處有波無折,受到了社會賢達和各級領導的熱情關注。
據一九九九年版《禮縣誌》記載,西、禮縣所在區域在夏朝後商、周時名西犬丘,周朝末期名西垂,秦朝時名西縣,晉朝時名始昌縣,元末明初時改為禮縣。甘肅省隴東南地區的禮縣、西和縣、成縣康縣、武都、宕昌、天水的秦州武山甘谷一帶,“開發很早,距今約7000年左右”。現已開發的文化景點,有先秦發祥地——禮縣大堡子山墓群、祁山武侯祠,西和縣仇池國遺址等等,禮縣常羊香山(現存千手千眼仙長墳墓,普賢觀世音墓碑),唐、宋、元、清時,皇帝給千手觀音敬袍,因文革十年動蕩期間廟院都被毀掉,現在還保留有清朝時康熙年間孝庄太后給千手觀音做的袍等等。僅禮縣境內建檔的文物就有107處,遍及縣東北部的18個鄉鎮,永興鄉綿延3.5公里的西南山有國皇家陵園遺址,永坪鄉挖掘出了300多隻形態各異的陶羊,常羊金子山、香山、仇池山地區周圍百十公里以內的雷壩、大橋、王壩等鄉鎮,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提起香山觀世音的傳說,無人不曉;西和縣、禮縣、成縣、原天水縣關於伏羲、女媧“生於仇池,長於成紀”的定說,更是有口皆碑。史實證明,幾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隴南、天水一帶休養生息,文化積澱相當深厚。
遍及祖國大地的名山寺觀,多有觀世音仙長的一席之地,但觀世音當年修鍊何處?歷經了哪些艱難?一閱本書的《香山寶卷》部分便知。
《寶卷》分上、中、下三卷,約五萬八千餘字,詳細記述了西犬丘國王之三女苗善,不聽父王為其招附馬承王業,清享榮華的苦勸,一心普度眾生,在遭到父王反對,並以苦力、殺身、焚燒等手段脅迫,仍無法奪志,在太上老君、太白金星的指引下,在香山苦煉終於如願成仙。國王因其不善,染惡疾久治不愈,無奈之下只得懸榜招醫。經仙人點化,需親人手眼作藥引方可醫治。國王召集文武商議,王之親人均不願舍手眼、不作聲,萬般無奈之際,差人趕赴香山,向苗善索取。苗善滿含熱淚,舍肉血,獻手眼為父療疾即愈。父受感,仰天而祈,苗善女遂有千手千眼。國王受其女以身教化,舉家歸心向善,興土木,修廟宇,俱成正果。
初讀《寶卷》感悟不深,掩卷靜思,得益匪淺。輕撩《寶卷》的面紗,不難發現,《寶卷》形式上是宗教道場用經,實質上是觀世音為了抑惡揚善、度化眾生、最初修鍊的文字記載。不僅如此,這本在民間流傳的寶卷,還揭示了兩點通常為人們忽略的常識:第一,觀音不是印度佛教的泊來品,它是以真實的故事為背景,在中國道教和民間多神論基礎上,所產生的帶有很深的道教烙印的神化形象;第二,觀世音從最初價為道教與民間多神論融合的慈善化身,最終成為佛教流傳最廣、最為人們所信仰的三大士之一,既體現了佛教與中國本土宗教的融合,也體現了佛教在理論上對本土宗教的浸蝕和整合。
從《禮縣誌》可以看出,西、禮縣在7000年前就始於開發,香山寶卷的成形期也是在3000多年之前,可見這裡的文化積澱相當深厚。其次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在民族文化的百花園中,有常羊仇池山伏羲文化,有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先秦文化,也應有香山文化為源頭的西犬丘觀世音文化。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產物。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處於低水平狀態,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管理社會的能力受時代局限,統治者即為神,具有無法窮盡之威力和至高無上的威嚴。這種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和傳播在那個時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人類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三千年前,苗善的人生觀、名利觀,與進入21世紀的現代人相較確實有著歷史歲月所賦予的差距。但傳承這種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棄惡從善,滌濁揚清的高尚情操,仍有著其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人類是逐漸進步的,更應該是逐步趨於和諧的。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的祈盼,但願鑒賞“寶卷”的賢達,能夠從中汲取教益,也願香山這顆明珠重放更加奪目的異彩。
祖國山川秀麗、人傑地靈、從東到西、由南及北,名勝古迹,數不勝數,以觀世音為主體的名觀提供了中外遊人旅遊觀光的勝景,陶冶著人們的心靈,但她的原發地卻較為冷清,就連完整的記述至今才得以面世。這裡我們由衷地向抄錄寶卷達六年之久的潘清瀛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一些名人、學者對《西犬丘的故事》太上慈悲香山寶卷一書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要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寶卷中的神話傳說寫出考證性的史考,把源遠流長的民間說唱文學,作為一種尚無文字記載的口頭史詩來看待。我們找了很多本地的學者,由於沒有史料記載,也從來不知道西犬丘故事這一書上記載的歷史,所以無法寫史考。所以這個史考只有讓我們自己來寫了。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又從來沒有出版過書籍。這裡我們只有靠自己看了寶卷,對寶卷的認識和當地百姓的講述簡單的說一下這一書的真實歷史。
在這裡我想說為什麼這個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到現在都沒有推向世人。其一,從寶卷記載來看,從遠古傳說中的雷公華胥和他們的後代伏羲、女媧、炎帝、軒轅、玄武、大禹到苗庄王及苗善公主為首的常羊山、仇池山仙洞仙人們都是向著太陽出來的地方發展,走向全國。所以那裡沒有留下能人、勇士,沒有人把這一歷史推向世人。其二,從寶卷記載來看,那個時代的人大都居住在山林茂盛的高山頂上,山林茂盛的地方有野果之類的食物供他們食用。由於後來經過歷史的發展,地理的變化,現在這些地方變得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這裡的人貧窮、落後。改革開放,使這裡的人也慢慢地富起來了,人們又談起自己的先祖,說起了這些故事,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們也把幾經磨難保存下來的寶卷、經書都拿出來,推向世人,讓人們知道我們的始祖的真實歷史。2006年3月開始,我走訪了甘肅禮縣雷壩香山為中心的禮縣、西和七個鄉鎮,21個自然村。經雷壩鄉70到80歲的老人講述,香山建於大漢7年,毀於1968年的秋季。當時廟內有中國歷代皇帝敬獻的袍,唐代皇帝敬獻的銅香爐(香爐重1噸),祭祀用的鑼、鍾等全部被毀(當時甘肅省、天水地區、禮縣黨、政、軍部門沒有毀廟的任何通知,是一些個別的極左分子將廟和墓毀滅)。現在香山上僅保留下千手千眼觀世音墳墓和通大漢7年立的墓碑,碑上寫有《大慈大悲普賢觀世音菩薩》,原墓則又被毀。清朝光緒7年維修香山的碑文,也於1968年被毀。當時墳墓被毀之後,有很多好心人將毀掉的墳墓的磚和廟裡的瓦拿回家供奉,經人介紹,我們找到了保留磚的人,現在磚還保留在他家裡,磚長33厘米,寬33厘米,厚6厘米,顏色是灰色。1986年一些善人又將墳墓重新修復。現有雷壩某村保存的清朝敬獻的龍鳳袍兩件,第一件袍長116厘米,袍寬70厘米,肩寬60厘米,腰寬65厘米,前底寬85厘米,后底寬80厘米,袖長42厘米,袖寬38厘米,胸前綉有一龍,後背綉有八卦圖,左邊綉青龍,右邊綉白虎,袍邊綉有紅蓮,雲海圖。第二件龍鳳袍,袍長115厘米,肩寬63厘米,腰寬70厘米,底寬85厘米,前肩寬64厘米,前腰寬65厘米,前底寬80厘米,袖長34厘米,袖寬34厘米,前襟直徑31厘米,中寬34厘米,下底寬46厘米,領寬9厘米,領長77厘米,袍上綉有九龍一鳳,袍邊綉有紅蓮和雲海圖。(附照片)。
在香山附近的灘坪鄉秀山村,1971年修梯田時挖出來的“立眼人”墳墓,當時修梯田的灘坪鄉秀山村人蘇斌自己保存下來的瓦罐,黑色,高13厘米,上口直徑12厘米,下底直徑10厘米,橢圓形狀,帶有手把,手把長8厘米,寬2厘米,裡外都是光面。玉石器:長25厘米,大頭寬7厘米,小頭寬5厘米,中間厚0.07厘米,兩頭呈刀子形狀。石斧:長11厘米,寬6厘米,厚1.5厘米。另一件石斧:長10厘米,寬7厘米,厚1.5厘米。據當時參加修梯田的群眾描述,“立眼人”墳墓是一個土窯,人活的時候住在裡面,死後就把自己葬在裡面,窯內有“立眼人”遺骨,居當時看見的人講,他們的遺骨長得粗大,頭蓋骨的眼眶比現在的人直立起來130到140度。窯內還有30到50厘米厚的柴灰,有各種動物的牙齒。我們認為,瓦罐是他們用來喝水吃飯的,玉石器是他們用來自衛的,各種動物的牙齒是用來裝飾的(現在那裡的人世代留傳下來的家神畫像的眼睛骨和“立眼人”的眼骨相同)。
在西漢水流域雷壩常羊山為中心的地區發掘的東方劍齒象門齒化石,恐龍化石,巨蟒化石約為距今100萬年的動物化石,甘肅禮縣雷壩境內發掘過有這樣的古動物化石多處,當地人稱為“龍骨”。一些山上仍有現今河床用作建築材料的砂石、深埋地下的青色泥土和大樹軀幹,是遠古禮縣地質變化的見證。1973年,“農業學大寨”興修水平梯田時,在西漢水流域常羊山附近雷壩鄉蒲陳村陳家坪發掘的齊家文化陶罐、銅鼎、磨製石器以及寺窪文化安國類型的豆、鬲、鞍口型陶罐。陳家平遺址,面積120000m2。西北面有灰層、灰坑、房址等遺跡。文化層10—60米,厚2—3米,採集標本為仰韶文化的紅、黃、褐色陶罐及磨製石器。東南面多為墓葬,屬寺窪文化,安國類型的豆、鬲、鞍口形陶罐等(據當時大隊清點上交文物的會計說,當時古墓葬中發現有石匣子,匣子內裝有銀條,和筷子一樣大小,呈灰色,易碎,拿在手裡一動就斷了,當時人們也不知道那是銀條,到了第二天,銀條又變的軟了,村裡的老人才發現這是銀條。很可惜這些銀條被人破壞,石匣子也被人賣掉。)禮縣石橋鄉高寺頭村的高寺頭文化遺址,面積約60000m2,文化層厚處達4米,歷年有石、陶、骨器出土。地面遺有大量夾沙、泥質、細泥質灰、褐、紅、黃色陶片,有缽、盆、罐、瓶、鬲等器形。出土的典型器物有“人首形器蓋”(齊家文化)是史前人像造型的代表之一,藝術價值很高。該遺址屬仰韶、齊家、周代等多種文化類型的遺址。位於禮縣城關鎮石碑村北的石碑下遺址,面積約30000m2,文化層厚0.5—2米。1947年裴文中首先發現石、陶、青銅器多件。解放后70年代出土細泥質紅陶缽,雙耳、三耳紅陶罐和砍砸石器等,屬仰韶、齊家文化遺存。這些化石、遺址和文物等史前文化證明,禮縣大潭在遠古是一個大淡水湖,早在五、七千年前,就已有人群在西漢水流域活動了。因而由當地人們代代沿襲、口口相傳的對遠古時期的描述,在剔除其迷信成分后,甚至可以看作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逐漸成長壯大的歷史。遙遠年代的歲月侵蝕,傳說中的添油加醋,使一段段艱難曲折的記憶變成了先人們留給後輩兒孫的神話故事,於是,真實的歷史被淹沒了。而後來的機械的考掘學又把人們心中鮮活生動的歷史記憶轉化為冰冷的,釘是釘,鉚是鉚學問。在這種治學過程中歷史的原貌確實得到了真實的體現,但許多真實發生的歷史也往往被簡單的“不可信”三字輕易否定。怎樣才能使這些無文字記載的真實歷史得以顯現其真實性呢?我們認為,大力發掘民間的巫筮文化和說唱文學、民間傳說,是一項須下大力氣做為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我們所整理出的在隴南民間流傳的這些寶卷故事只佔其民間傳說的很少一部分,但通過其已神化的內容,我們還是可以發現遠古先民們披荊斬棘、戰天鬥地的偉舉身影和不屈的精神。從這些遙遠的傳說中,可以看出我們生存的這片熱土,從很早的時期,就已不是一片世荒之地,而是中華民族賴以形成的發祥地。
上古時代,常陽山(即香山)、仇池山(常陽山和仇池山相距50公里)前穿流而過的西漢水名叫“雷公河”,河水易漲易落,喜怒無常,有時水流平靜,微波不起;有時則變得像發狂的猛獸,濁浪滾滾,奔騰咆哮,橫衝直撞;有時隨著河水咆哮,雷聲滾滾,山搖地動。每當這時,都說這是雷神發怒了。實際雷公是一個居住在常陽山頂在當時人們看來很有本事的人。也許就是一個很神秘的巫師。他可以做到許多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所以就有了人們把他叫雷神,說是雷公發怒了就會有打雷下雨,也稱他為形天。這與有文字記載的傳說大相徑庭。後來雷公娶了華胥(即伏羲的母親),在華胥的幫助下,雷公慢慢變得性情溫和,樂意幫人。經現在實際考察,雷公河北山常羊金子山是雷公和華胥居住過的地方。金子山上有雷公廟,是人們為紀念雷公和華胥修的。原雷公神像的樣子身高八尺,頭上有兩個角,眼睛是立起來的,大概有130度,全身都是毛,手裡拿著兩個金鞭,站在五色祥雲之上(在文革時已被毀)。金子山上現在還留有“石窩窩”,直徑27厘米,深度27厘米。雷神仙洞。在那個時候,人們不知道地震是什麼,在天搖地動,傾盆大雨過後,雷公、華胥和女媧等人幫助那些沒有了母親的孤兒(原始社會孩子沒有父親,也沒有種族之分,沒有姓氏之分)生存下來。伏羲是那個時候研究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對自然和人類發展提出過卓越見解的人。經現在考察,在伏羲和女媧居住過的仇池山上,現在還留有“石窩窩無根水”。這個石窩窩直徑35厘米,深80厘米,裡面一直有水,旁邊還有伏羲洞、伏羲崖和西石勺景觀。仇池山上原有金公、金母神像,伏羲神像是一個童子像,獸頭人臉,頭上有兩個角,眼睛是立起來的,大概有130度。全身是毛,脖子和腰上有樹葉,左手撐著日月,右手撐著先天八卦(文革時被毀)“小有天”等。至今,我們那裡人為了懷念先人們的豐功偉績,每當大豐收之年和災難之年就祭祀這些祖先,禱告祖先,保佑平安。有雷公、華胥、伏羲和女媧的開闢和對大自然認識的提高,才有了後來一脈相承的西犬丘文化。西犬丘文化是繼伏羲文化發展的後續。根據潘清瀛老人的口述,我們考察到 常陽山雷公河也是炎帝出生的地方,據當地的百姓相傳,炎帝的母親就是在雷公河常陽山洞生下了炎帝。當時由於各部落互相殘殺,炎帝家族的部落被打敗。在他爺爺的保護下,炎帝的母親懷著炎帝從媳婦溜逃了出去,她大難不死,還生下了炎帝。後來炎帝長大,為人們尋找吃的食物,後來被人們稱為神農。經實考,媳婦溜在現在的西和縣大橋鄉。
在雷公河南母望子關就是軒轅皇帝的出生地,據當地的百姓世代相傳,軒轅皇帝從小聰明能幹,他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告別了母親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為人們尋找幸福之源,從此就再沒有回來,他的母親就每天去兒子走出關的地方等兒子回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母親沒有等到兒子回來,眼睛也望瞎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軒轅的母親把這個地方就叫母望子關。“可憐天下母親心”“兒走千里母擔憂”這兩句話也就是從這裡而來。經實考,母望子關在現在的雷公河南康縣境內。
在古西犬丘地區現在的雷公河一帶的金子山、香山、仇池山的廟院里供奉的仙人神靈有母系社會的無敵三母。天母也稱為仇池金母是伏羲的婆,地母華胥是伏羲的“牙牙”(母親的意思),人母伏羲的老婆女媧。後來形成有父母共同撫養孩子的時代的男性天王雷公,是伏羲的父親。三皇是伏羲,神農氏炎帝,軒轅黃帝。武帝是玄武帝是大禹的父親。大禹帝。玉皇大帝。
山海經》之形天葬於常羊山
袁珂校注的《山海經•海外西經》曰: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注1:形天,炎帝之首。形天之神話,乃黃帝與炎帝鬥爭神話之一部分。相傳,形天在和黃帝爭奪領導權時,雖然被砍去腦袋,仍以雙乳為目,以肚臍為口,一手執盾,一手揮斧,狂呼踴躍,繼續進行戰鬥,其鬥志靡懈,死猶未已也。然“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山”。常羊山傳又為炎帝降生之處,此常羊山與形天斷首之常羊,俱在西方,是同一常羊無疑。《宋書•符瑞志》云: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山,生炎帝神農。即此也。《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西北師範大學趙逵夫教授在《形天神話源於仇池山考釋》中認為:常羊山的位置應在禮縣金子山和西和縣仇池山一帶。大潭龍鱗有金子山(現為金龍山)。《山海經》既然將常陽山與金子山並提,則常陽山應是西漢水流域的金子山或仇池山。
《山海經》之互人國、氐人國
袁珂校注的《山海經•大荒西經》曰: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注2:古代“互”字與“氐”字相通,互人國即氐人國。氐人,炎帝之後代,天之潭之先民。
《山海經•海內南經》曰: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面而魚身,無足。
注3:珂案:《大荒西經》云:“有互人國。”郝懿行雲“互人國即《海內南經》氐人國,氐、互二字,以形近而相通”。
《山海經》之雷澤
袁珂校注的《山海經•海內東經》曰: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身,鼓其腹。
注4:《河圖》曰:“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又見《太平御覽》云:“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宓犧即伏羲也。根據學者研究認為,伏羲生於讎夷(仇池),長於成紀(漢水)。據此推斷,“雷澤”即古“天池大澤”,今大潭雷家壩。
《甘肅通志》云:“仇池碑記在成縣,撰人失名,紹興甲寅上巳日忠訓郎曹居賢立石。”仇池碑記立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因仇池屬同谷,故碑文亦在今隴南市成縣。
《水經注》引曰:“羊腸盤道三十六回,《開山圖》謂之讎夷,所謂‘積石峨嵯,欽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故又名百頃也。”《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曰:“山,在成州上錄縣南。《三秦記》曰:‘仇池縣界,本名仇維,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蒼洛二谷之間,常為水所衝擊,故下石而上土,形似復壺’”倉、洛二谷、西漢水、洛峪河也。《仇池記》曰:“仇池百頃,周回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自然樓櫓卻敵,分置調均,竦起數丈,有逾人功。仇池凡二十有一道,可攀援而上東西二門。盤道下至上凡有七里。上則崗阜低昂,泉流交灌。”《元和志》曰:“仇池因山築城,四面壁立,峭絕險固,石角外向……上有平地,方二十餘里,田百頃,泉九十九源。”《元和群縣誌》曰:“仇池山在縣南八十里,壁立百仞……上有數萬人家,一人守道,萬夫莫克。其地良沃,有土可以煮鹽。楊氏故累世居焉,州城即楊難當所築也。”
伏羲、女媧仇池部落就是現在的甘肅隴東南,西和縣、禮縣、天水秦州區這些區域。都是伏羲文化發祥地,而常羊山、仇池山是伏羲故里。
寶卷經書是人們為了紀念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先人們的事迹寫成,到逢年過節時,到寺廟吹唱,誦念寶卷,祭拜先人們。這些寶卷記載了人類祖先的發源地的真實歷史。七千年前,雷公、華胥居住在常陽山,華胥的父母金公、金母居住在仇池山。他們的後代伏羲、女媧出生在常陽山,長在仇池山。伏羲、女媧開天闢地,研究出陰陽、八卦、曆法,指引人們男女婚配扶養後代。甘肅的隴東南地區、陝西的西南地區、四川的西北部地區的有些地方一直把父親叫“大大”,把母親叫“牙牙”,這些都是從西犬丘國時候就傳下來的。“大”就是大人,父親大人就叫“大大”,“牙”就是人心痛的意思,就是孩子不能離開母親,女媧當時用自己的牙齒把食物嚼碎,餵給孩子,所以就把母親叫“牙牙”。(現在的城市的人都不叫了,而農村裡還是叫“大大”“牙牙”)這也是人類在歷史上第一次大的進步。距今三千到五千年前,以西犬丘國王之女苗善公主為代表的為人類的進步和諧做出了巨大貢獻,苗善公主渡化人,教化人,普渡眾生,他們還為人類渡化飛禽走獸,讓動物服務於人。這也是人類歷史的第二次巨大的進步。從寶卷記載看來,那時的人沒有種族,沒有姓氏,人們把那些英雄好漢,拯救蒼生的人都稱為天上的神仙,而把壞人和破壞人類安寧的人和動物,稱為妖魔鬼怪。從寶卷記載來看人類的發源地就在西部,先人們從西部向太陽升起的地方東方發展,開闢疆土,逢年過節時為了懷念先皇先祖向西祭拜,這樣就有了人們現在傳說中的玉皇、王母居住西天(西天的由來:西是代表古西、禮縣,天代表天池、天澤就是古常羊山雷公河一帶)。
《禮縣誌》記載,秦仲三年(前842),西戎打敗西犬丘。秦襄公二年(前776),戎圍西犬丘,秦襄公長兄世父擊之,為戎所擄。歲余,放歸世父,后建立了西垂國。(經我們考證推斷,西犬丘國的國址就在現在的甘肅禮縣石橋,西垂國的國址就在甘肅禮縣永興。)后經幾百年的征戰,秦人實現了他們古西犬丘先人幾千年的夢想,實現了華夏一統。有史以來的君主都是以華夏一統的既定方針治理天下。一九九九年禮縣境內出土的永興鄉錦延3.5公里的西南山有西垂(西犬丘)國王皇家陵園遺址,也證實了這個歷史。
根據寶卷的內容,我們認為西犬丘國是在繼夏朝以後發展在現在的禮縣、西和縣、秦州一帶為中心的地方,大約時間就在據今3000年到4000年之間。西犬丘國是與商朝、周朝并行的,因苗巧公主發明的頭上戴的愛慈也被商朝、周朝王世所戴。根據《封神演義》的記載,周文王是研究伏羲的先天八卦后,創出後天八卦,而他們的丞相姜子牙元始天尊的徒弟,太上老君是他的師伯,所以證明周朝的文化也是從西犬丘傳過去的。當地人有的人稱犬丘國,也有人稱西丘國、西垂國。當時西犬丘國有多少個國王,這裡我們也不從得知。從《玉皇的傳說》我們可以得知這些國王都是雷公、華胥、伏羲、女媧的後裔。那個時候人們沒有民族,沒有姓氏。
《禮縣誌》記載,經過8年多時間的發掘和研究論證,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禮縣也被認定是中國古代重要史書《史記》所記載的秦人發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上的兩大千古謎團終於大白於世。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完成統一中國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因此,秦族、秦文化的發展史也成為海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1974年,陝西兵馬俑及秦始皇陵被發現后,引起了海內外的強烈轟動。眾多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通過對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的研究,指出秦人應有四大陵園區,並努力尋找它們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園中的二、三、四陵園,即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和始皇陵園都在陝西先後被發現。但秦人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在哪裡,卻始終無從得知。
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西犬丘”,后因牧馬有功被封地授侯,成為周的附庸,得以建立秦國。所以,“西犬丘”實際上是秦族、秦文化的發祥地和根基所在,查明“西犬丘”的地理位置對研究秦史意義極為重大。
1993年,由於盜墓者的亂挖亂盜,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發現,一些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甘肅省文物考古所隨即在大堡子山進行了為時8個月的搶救性發掘,探明了在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140米的墓葬區內,共有中字形大墓兩座,瓦刀形車馬坑兩座。墓地的東北、北部和西部山彎,有規律地分佈著間距為5至7米的東西向中小型墓葬,總數在200座以上。根據鑽探資料,考古工作者依山勢由下而上發掘了兩座南北並列的東西向中字形大墓、1座東西向瓦刀形車馬坑和9座中小型墓葬。
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發現,大堡子山的陵墓座西向東,墓主頭西腳東,與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始皇陵園完全一樣,而長達10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顯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點;這些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和金、玉器,有的青銅器上明確鑄有“秦公作鑄用鼎”、“秦公作寶用簋”等銘文;從地理位置看,大堡子山“兩河夾一山”的獨特地勢也完全符合先秦皇家陵園“風水”取向。因此,一些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初步認定,大堡子山古墓就是被歷史塵封2000多年的秦人第一陵園——西垂陵園。
1998年,位於大堡子山秦公墓東南方約三公里處的圓頂山上又發現了秦貴族夫婦的合葬墓。專家認為,這座墓不但為大堡子山古墓是秦公墓提供了有力左證,其類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徵也說明,禮縣一帶就是秦“西犬丘”所在地。
甘肅東南部的禮縣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歷史上一直是早期人類活動、發展的重要區域,其各個時期文物、文化遺存十分豐厚。由於秦人四大陵園中的三大陵園都是在陝西發現的,此次秦人第一陵園在甘肅禮縣被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從1994年起,眾多考古專家經過分析考證,紛紛得出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的結論。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朝遠指出:“從秦公器的形制、銘文、飾文、鑄造特點以及相關的史實看,上海博物館新獲的秦公諸器應為秦襄公、文公之器;禮縣大堡子山的兩座大墓的年代應為春秋初期,墓主分別為襄公、文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李學勤認為,禮縣大堡子山發現的秦公壺器主“應該就是庄公”;中國古代金銀器專家、陝西考古研究所所長韓偉在所著論文《論甘肅禮縣出土的秦金箔飾片》中,認為“營造大墓者,非秦仲、庄公莫屬”;主持大堡子山秦公墓發掘工作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戴春陽認為大堡子山秦公墓的墓主可能是秦襄公。
甘肅省博物館歷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介紹,目前考古學和歷史學專家已一致確認: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其墓主可能是庄公、襄公或文公,秦第一陵園在禮縣大堡子山,秦“西犬丘”在禮縣,甘肅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
專家們指出,秦第一陵園和“西犬丘”兩大千古謎團的解開,填補了先秦文化研究空白,為研究秦早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冶金、鑄造、陵寢制等,了解秦人如何由偏居西垂的牧馬族到建國立公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使秦人四大陵園區得以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咸陽的發祥、發展壯大、統一全國的歷史淵源流變得到系統可靠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