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隆宮鄉

河南省封丘縣轄鄉

荊隆宮鄉位於河南省封丘縣西南部,由原荊隆宮鄉和孫庄鄉合併而成,鄉政府所在地荊隆宮村。東鄰陳橋鎮,西接原陽縣陡門鄉,南面與古都開封隔河相望,北面與城關鄉相鄰。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2.5公里。有38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黃河大堤以南有12個行政村,黃河大堤以北有26個行政村),區域面積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219畝。荊隆宮鄉地勢較高,交流便利,隨著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加強,畜禽養殖業、工業私營經濟不斷發展,小城鎮建設步伐日趨加快,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歷史沿革


]1958年設荊隆宮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東大宮、西大宮、金龍口、前桑園、后桑園、楊樓、丁庄、朱寨、蔣樓、水驛、小齊占、南大宮、洛寨、北孫庄、三姓庄、老齊占、西堤、荊東、荊西、荊中、雅寶占、壩台22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孫庄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荊隆宮鄉管轄。

行政區劃


轄38個行政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410727206201 雅寶寨
410727206202 老齊寨
410727206203 小齊寨
410727206204 朱元寨
410727206205 水驛
410727206206 北孫庄
410727206207 洛寨
410727206208 金龍口
410727206209 蔣樓
410727206210 前桑園
410727206211 后桑園
410727206212 東大工
410727206213 南大工
410727206214 壩台
410727206215 楊樓
410727206216 三姓庄
410727206217 荊東
410727206218 荊西
410727206219 荊中
410727206220 荊南
410727206221 西堤
410727206222 丁庄
410727206223 順南
410727206224 順中
410727206225 順北
410727206226 孫庄
410727206227 於店
410727206228 仝蔡占
410727206229 老鴉張
410727206230 南北庄
410727206231 郭庄
410727206232 前鍾鑾城
410727206233 胡蔡占
410727206234 后鍾鑾城
410727206235 馬林占
410727206236 閆占
410727206237 陳占
410727206238 孫蔡

經濟


主要產品
黃河大堤將全鄉分為南北兩種不同地形,大堤以南為黃河灘區,地勢較高;大堤以北為背河窪地,與堤南灘地面高程相差10米左右。堤南土質為粘土,堤北土質鹽鹼性較重。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豆、綠豆、棉花、花生、油菜、芝麻、金銀花等。黃河大堤以南以種植小麥、大豆、玉米、花生、棉花、金銀花等作物為主,大堤以北以種植小麥和水稻為主。
畜禽養殖業蓬勃發展
創品牌打造沿黃養殖帶。全鄉大型養殖企業2家,規模養殖場達25家,建成3個養殖小區,成立了后桑園養羊專業合作社,產品通過綠色認證。2008年畜牧業產值達到6500萬元。荊隆宮鄉被新鄉市政府授予“新鄉市農業標準化示範鄉”稱號。荊隆宮鄉南臨黃河,水資源優勢明顯,沿黃河大堤於店,老雅張、前城、后城、楊樓、后桑園等村農民選准了水產養殖,現在今水產養殖面積已達600多畝,塘養的黃河鯉魚以味真、質優、形美、體肥而深受歡迎。
工業私營經濟不斷發展
荊隆宮鄉工業生產較為薄弱,但近幾年個體和私營企業發展較為迅速,通過幾年來招商引資等優惠政策,僅僅抓住市場這個導線,利用本地優勢上項目,發展板材加工、新型牆體材料生產、農產品加工等企業不斷引進投產,建築業、運輸業、服務業的全面發展。

交通


省道219線該鄉東部穿境而過,跨越黃河的兩座浮橋位於該鄉,它們的開通大大縮短了該鄉與開封的距離,方便了群眾與開封的生產生活交流。黃河大堤從中部通過,通過黃河大堤可以直接到達國道107,可以直接到達鄭州。

社會


基礎設施

為了更好地改善荊隆宮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從2005年開始,連續三年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共開挖疏通渠道37條42公里,新修田間道路26條35公里,新修硬化渠道5公里,新打機井173眼,新建涉農建築物165座,開發后的耕地完全達到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田園化生產格局。2008年鄉政府自籌資金80萬元,疏通淤積8年未用的於店引水渠,徹底改變了近年來用黃河水困難的局面,確保了耕地的灌溉用水,為荊隆宮鄉農業增產、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荊隆宮鄉
荊隆宮鄉

社會事業

2008年全鄉有初中3所,小學19所,教師402人。在校學生8800人,義務教育率達到100%。近幾年利用中小學危房改造項目投資164萬元建成三姓庄、后桑園、小齊占、荊宮鄉小等村小學教室,建築面積達9000多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教學條件。全鄉有衛生院2所,醫務人員78人,床位100張,設有內科、外科、婦科、檢查、防疫、婦幼保健等科室,並配有X光機、心電圖、B超等醫療設備。村合作醫療點38個,從業人員38人。這幾年投資300多萬元建成衛生院綜合大樓,改善了醫療條件。

精神文明建設

荊隆宮鄉在抓各項工作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該鄉物質、精神文明雙豐收。1、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評選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評選文明富裕村、戶的標準。2、制定了評選方法及步驟,採取半年初評,年終總評的辦法,首先由各村自然、然後由鄉幹部組評選組入村逐項驗收,逐村寫出驗收報告,最後由鄉黨委政府討論確定,每年度評選出文明富裕村8—10個,評選出文明富裕戶150戶左右。3、落實了獎勵辦法。鄉黨委、政府為“文明富裕戶”頒發榮譽證書。

旅遊


黃河大堤宛如一條長龍穿境而過,九曲黃河浩然東逝。悠悠黃河水孕育了她的兒女。備受恩澤的荊隆宮人沒有辜負黃河母親的厚愛,憑著勇敢,靠著勤勞,運用智慧創造了凝重的古代文明和現代奇迹,成就了一個馳名省內外的文化之鄉。

黃池

黃池,位於封丘縣城南11.3公里處,荊隆宮鄉壩台村東頭。據《封丘縣誌》記載,周穆王曾游於此。歌曰:“黃之地,其馬噴沙,黃之澤,其馬噴玉”,故春秋時叫黃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482年),吳王夫差率軍於黃池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清康熙年間,知縣岳峰秀所立古黃池碑,現存殘碣。順治九年,黃河在此決口,積水潭汪洋數十頃,深十餘丈,微風撼之,則波濤怒,作澎湃之聲,聞數裡外。《封邑舊志》中之八景詩之一黃池芳草已無處尋覓,但從古代詩人王策的八景詩之《黃池芳草》中,可見其美景:“春色滿黃池,細草和煙碧,放犢牧兒聞,緩騎王孫惜,一自霸圖空,千載成塵跡”。
古道
據《封丘縣誌》記載,五代時期,荊隆宮鄉所轄地的水驛已成為京畿路開封府的重要驛站。北起道口,南至柳園口的道柳公路是封丘最早的公路之一,原為北京至開封的御道,也是現今219省道的前身。南宋初年,黃河南徙,隔開封、封丘於黃河兩岸。柳園渡口作為封丘境內的五個渡口之一,成了連接開封與封丘、貫通北京,經開封南下廣州大道的必經之地。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此設立了航運站,1950年成立了航運工會,1951年6月成立了渡口管理所,1953年成立了船民協會。
1958年9月第一艘機帆船“紅旗號”投入運營,開創了機船渡運的新紀元。到了1985年,該渡口已擁有機動火輪6艘,260噸位,600馬力,為溝通大河南北特別是豫東、豫北地區的經濟聯繫,保證來往旅客、車輛、貨物安全渡河做出了巨大貢獻,有力地支持了兩岸的工農業生產。

中灤城

中灤城在縣城西南35里處,舊址即現荊隆宮鄉鍾鑾城村。據縣誌《順治本》記,中灤城為元末達魯花赤黃漢臣所建。元時,漕運自浙西徒江入淮,由淮入黃河,逆水至中灤城,自中灤城陸運赴淇門,入御河以達京師。此中灤城所由建也。后丞相伯顏用張瑄,朱清策從海運至直沽,而中灤城遂廢。后數遭河決,居民逃徒幾盡,村落立墟。
明太祖時,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率兵二十萬,北取中原,兵發汴梁,自中灤城渡河,取衛輝等郡。軍宿中灤城,夜聞雨聲,起視之,月白風清,澄空如晝,這就是有名的封丘八景之一——中灤夜雨。從王策這首《中灤夜雨》詩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夜雨的美景:“聖主恢乾步,山川胥效靈。順師此聚壁,夜聞淅瀝聲。初疑將雨玉,終不似淋鈴。照營余孤月,拱北見群星。中灤千古異,別自有陰晴。”

洛寨雜技

荊隆宮鄉洛寨村是一個傳統雜技村,“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洛寨玩雜技,人人會一手”。該村雜技源自明清。解放前期,師從於雜技大師“一撮纓”的金守福等人組建的馬戲團聲名遠播,曾為劉鄧大軍慰問演出達兩個月之久,所到之處深受官兵喜愛。解放后的1957年,該團被封丘縣文化局收編成立了封丘縣雜技團。
1959年被新鄉地區文化局收編更名為新鄉地區雜技團。傳統表演節目有:馬技、頂老竿、吊絲扣、軟功、硬氣功、走鋼絲、噴火等50多個節目。當今活躍於全國各地以及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地的雜技演員達200餘人,是封丘縣有名的出國人數最多的“出國村”。為保護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荊隆宮鄉人民政府正積極為洛寨雜技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人物


閻立品(1922~1996年)原名閻桂榮,豫劇五大名旦之一,封丘縣荊隆宮鄉仝蔡寨村人。閻立品自幼家貧,但天資甚好,學戲認真刻苦。閻立品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品質上更是純潔高尚,在扶溝觀眾送給她一幅題字“品潔藝精”后,她將自己的名字“桂榮”改為“立品”,勉勵自己立業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閻立品代表劇目有《游龜山》、《秦雪梅》、《碧玉簪》、《西廂記》等。
金不換(1968年~),鶴壁市豫劇團團長,豫劇丑角演員,封丘縣荊隆宮鄉后城村人,原名金振秀,師承豫劇名丑牛得草。牛得草對金振秀痴迷於藝術十分賞識,故賜名“金不換”。金不換與老師牛得草朝夕相伴13年,深得牛得草真傳,在善於繼承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嗓音音質好並擅模仿的長處,把“小紅臉王”的《十八扯》、沙河調的《三哭殿》、《南陽關》,甚至把馬金鳳的《穆桂英掛帥》都模仿得酷似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