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樹林街道
柏樹林街道
柏樹林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位於西安城區中心地帶,東至和平路,西臨印花布園和安居巷,南起護城河,北轄東大街中、西段與新城區相鄰,面積1.14平方公里。1993年,轄區內有居(家)委會34個,漢族佔98%,少數民族有回、滿、藏、蒙等佔2%。街道辦事處機關駐東十道巷19號。2020年,常住人口為50374人。
1955年設端履門街道,1963年改柏樹林街道。1996年,面積1.1平方千米,轄東羊市、西三道巷、東大街、東倉門、馬廠子、南城巷、圪塔寺、東縣門、開通巷、興隆巷、東廳門西段、東廳門東段、菊花園、三學街、柏樹林、端履門、東木頭市東段、南柳巷、騾馬市、解放市場20個居委會和商業大樓、郵電宿舍、省科委6-7號樓、中醫院、碑林區委、市建四公司、市住宅一公司、下馬陵干休所、市二輕局、3404號、陝西日報、石油儀器廠12個家委會。
1955年設建國路街道,后改為公社,1972年改為和平路街道。1996年,面積0.9平方千米,轄和平路南段、和平路北段、東一道巷、東三道巷、東四道巷、東六道巷、東八道巷、東十道巷、清蓮坊、建國路南段、建國路北段、建國一巷、建國二巷、建國三巷、建國四巷、建國五巷、建國六巷、東門裡、大差市19個居委會和省水電設計院、西北電管局、省政協、省煤炭設計院、省府事務局修繕隊、省石油公司、省煤炭工業廳第一、省煤炭工業廳第二、省檔案局、省勞動人事廳、省委印刷廠、省化肥公司、省輕工業設計院、省石油儀器廠、省委雍村、省科技報所、市建總公司、省委8號院18個家委會。
2001年,和平路街道併入柏樹林街道。2002年,轄三學街、開通巷、下馬陵、東倉門、菊花園、端履門、和北、和南、圪塔寺、馬廠子、東大街、建南12個社區。
柏樹林街道
轄區商業、服務業和文化娛樂業發達,文物古迹集中,也是西安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境內55條街巷,絕大多數形成於明清年間。東大街成為西安市的繁華商業中心始於隴海鐵路通達西安后。建國后,尤其改革開放后,東大街連同整個柏樹林街道地區的商業、服務業和旅遊業進一步得到發展。
50~70年代,轄區內相繼有21個居民委員會陸續開展了對烈、軍屬的優撫活動。常年堅持買糧買煤,挑水洗衣,協助料理家務。春節、建軍節,組織駐地企事業單位的職工與部隊開展聯誼聯歡。1980年初,街道組織駐地單位的學校、商店的青年和共青團員開展學雷鋒活動,為孤寡老人、烈軍屬送溫暖,進行包戶綜合服務。1983年辦事處成立社區服務指導小組,有28個居(家)委會相繼建立了社區服務站,開設了48個服務項目116個服務內容。1983~1993年,為藍田縣老區貧困村民捐款32360元,糧票13940斤,衣服2萬件;為黑河引水工程捐款11773元。其間,共發放社會救濟金10440元,臨時救濟費2150元,撫恤金39510元。1993年,區域內有優撫對象456戶,綜合包戶服務對象30戶;義務服務小組33個,常年保持綜合包戶義務服務人員230人。至1993年底,累計安排殘疾人106人就業,占殘疾人的54.9%。
80年代,對轄區內低洼地區和危陋舊房進行了改造。建成了東倉巷、衛華巷、開通巷、東廳門、菊花園、端履門等居民住宅小區,新建樓房153棟。區域內有駐地單位275家,其中有中小學校7所,幼兒園4所,醫療單位6所,影劇院4座。名勝古迹有漢代的董仲舒墓和卧龍寺,宋代的碑林,清代的南城清真寺等。
柏樹林街道轄三學街、端履門、菊花園、開通巷、屹塔寺、馬廠子、東倉門、下馬陵、東大街、建國路南段、和平路北段、和平路南段等12個社區居委會。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4449 |
男 | 17699 |
女 | 16750 |
家庭戶戶數 | 1118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1772 |
家庭戶男 | 15501 |
家庭戶女 | 16271 |
0-14歲(總) | 5277 |
0-14歲男 | 2743 |
0-14歲女 | 2534 |
15-64歲(總) | 25105 |
15-64歲男 | 13041 |
15-64歲女 | 12064 |
65歲及以上(總) | 4067 |
65歲及以上男 | 1915 |
65歲及以上女 | 215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0742 |
2021年6月21日,西安市碑林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公布,柏樹林街道常住人口為503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