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雜言古詩。這首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開頭四句為第一部分,寫劉單畫畢《赤縣圖》后,又畫山水屏障,扣題入筆。中間二十八句為第二部分,先是展開想象,盛讚劉單山水神奇不凡,然後具體描寫畫中情景之後,再贊劉單技藝超卓。最後四句為第三部分,表達自己由劉單山水屏障而產生的隱遁江湖之志。這首詩詩中有畫,語言傳神,或虛或實,波瀾層出,筆力飽滿,脈絡分明。

作品原文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堂上不合 生楓樹,怪底 江山起煙霧。
聞君 掃卻 赤縣 圖,乘興遣畫滄洲 趣。
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
對此 融心神,知君 重毫素。
豈但祁岳 與鄭虔,筆跡 遠過楊契丹。
得非玄圃 裂,無乃蕭湘 翻?
悄然 坐我天姥 下,耳邊已似聞清猿。
反思 前夜風雨急,乃是蒲城 鬼神入。
元氣 淋漓障猶濕,真宰 上訴天應泣。
野亭春還 雜花遠,漁翁暝 踏孤舟立。
滄浪 水深青溟 闊,欹 岸側 島秋毫末。
不見湘妃 鼓瑟 時,至今斑竹臨江活。
劉侯 天機 精,愛畫入骨髓。
處有兩兒郎,揮灑 亦莫比。
大兒聰明到,能添老樹巔崖里。
小兒心孔開,貌 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雲門寺。
吾獨胡為 在泥滓,青鞋布襪 從此始。

註釋譯文


註釋

1.山水障:即畫有山水的屏障。
2.不合:不該。
3.底:什麼,為什麼。
4.君:指劉單。
5.掃卻:畫成。掃,有一揮而就的意思。
6.赤縣:唐時京都所轄的縣稱赤縣,此指奉先縣。
7.滄洲:濱水之地,古時常用以稱隱士居住的地方。
8.此:指山水障。
9.融心神:全副身心都用進畫里,即嘔心瀝血作畫。
10.重毫素:重視繪畫,酷愛繪畫。毫素,毛筆和素絹,都是用來繪畫的。
11.祁岳:與杜甫同時的著名畫家。《圖繪寶鑒·補遺》說他“工山水”。
12.鄭虔:杜甫好友。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二說他“善畫山水,山饒墨,樹枝老硬”。
13.筆跡:指繪畫技法。
14.楊契丹:隋朝名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八說他官至上儀同,列為“上品中”。
15.玄圃:一作“縣圃”。傳說為昆崙山巔名,乃仙人所居之處。
16.瀟湘:指湖南的瀟水、湘江,瀟水在零陵縣人湘江,合稱“瀟湘”。
17.悄然:不知不覺貌。
18.天姥:山名,在今浙江嵊州東、天台西北。杜甫早年游吳越時曾到此,《壯遊》詩有“歸帆拂天姥”之句,可證。
19.清猿:猿的叫聲凄清。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淥水蕩漾清猿啼。”
20.反思:回想。
21.蒲城:即奉賢縣舊名。因唐睿宗李旦死後葬於蒲城西城西北之橋陵,遂改名奉先。
22.元氣:生成天地萬物的原始之氣。
23.障猶濕:是說墨跡未乾。
24.真宰:指天神。
25.春還:春回大地。
26.暝:暮夜。
27.滄浪:多用於形容水包極清。
28.青溟:青色的大海。
29.欹:傾斜。
30.側:旁邊,不在中央。
31.秋毫末:指所畫岸、島等景物細緻入微。
32.湘妃:傳說中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舜死後,二妃痛哭。淚珠灑落在竹子上形成斑點,名湘妃竹。
33.鼓瑟:語出《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湘靈,即湘妃。
34.劉侯:指劉單。
35.天機:猶言靈性。
36.入骨髓:是說酷愛作畫。
37.揮灑:揮筆灑墨,指作畫。
38.莫比:無人可比。
39.聰明到:猶言絕頂聰明。到,至、極。
40.心孔開:心竅機靈。
41.貌:描畫,描摹。
42.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南若耶山下。
43.雲門寺:臨若耶溪,風景優美。杜甫年輕時曾到此。
44.胡為:為什麼。
45.泥滓:泥垢,比喻俗世。
46.青鞋布襪:隱者所服。

譯文

走進劉單家廳堂,一抬眼就看見山水屏障,其楓樹之生,煙霧之起震撼人心。
劉單剛畫完了描繪奉先縣的《赤縣圖》,又乘興畫出了這幅充滿隱逸情趣的山水障子。
畫師雖然很多,但是一個好的畫師確實很難得的。
從劉單嘔心瀝血畫山水障子來看,可知他是酷愛繪畫藝術的。
劉畫水平超過了楊契丹、祁岳和鄭虔等著名畫家。
所畫山水神奇秀美,逼似玄圃和瀟湘。
看了畫中境界,不禁使自己彷彿回到早年游過的天姥山又聽到了猿猴凄清的叫聲。
回想前夜劉單作畫時大風大雨,好像是驚動了蒲城的鬼神。
剛做好的山水屏障墨跡未乾,讓人聯想到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春天歸來,野亭外長滿了野花野草,水中的孤舟上,漁翁正趁著暮色釣魚。
水非常清澈,也非常的深,水面非常開闊,傾斜的小島上景物細緻入微。
屏障上的江岸還有竹林,沿江生長的斑竹活靈活現。
劉單天生聰慧,又非常的喜愛作畫。
現在有兩個兒子,揮筆灑墨也無人可比。
大兒子絕頂聰明,能在懸崖里畫上老樹。
小兒子心竅機靈,相貌還如同童子一般。
若耶溪,旁邊有雲門寺,風景優美。
我被劉單所畫盛景吸引,不禁心馳神往,忽有歸隱的想法。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三載(754年)。奉先縣在長安東北二百多里,縣令為杜甫妻子楊氏的族人。當時長安秋雨成災乏食,杜甫遂將妻子兒女送往奉先暫住。在那裡他認識了善畫的縣尉劉單。這首詩為題畫詩,詩人為記錄劉單父子畫山水屏的技藝和經過,使人如睹名畫,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鑒賞


賞析

這首詠畫長歌的開端,確實來得突兀,令人驚奇。南宋時,楊誠齋就指出這是驚人之句。雖是驚人,但並非沒頭沒腦地虛張聲勢,而是合情合理的實敘起因。天寶十三載秋,杜甫因長安米貴,送家屬到奉先縣寄居,才有機會見到劉少府和他畫的屏障,這不但使我們知道劉少府名單,更對我們理解這開端大有好處。杜公去拜訪劉縣尉,走進他家廳堂,一抬眼就看見山水屏障。“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拿現在流行的術語來說,就是主人震撼人心的作品,對杜甫這個審美主體所發生的效應。這屏障一下子就能把眼力很高的杜公攝住,足見其絕非凡筆。楓樹之生,煙霧之起,又用語言畫出了畫的真實生動,使人目眩心移,驚奇讚歎。從詩的章法看,開端這兩句,就足以籠罩全篇。
驚奇讚歎之際,杜公自然要向主人問起屏障的來由。所以接著“聞君掃卻赤縣圖,乘興遣畫滄洲趣”。唐朝人畫畫,是不興題款的,更沒有題上“某某圖”或一段詩文,所以杜公因問而得聞。“掃卻”是落筆迅疾,足見劉少府繪事之精熟。唐人山水畫中,也就有寫實的,如杜公後來在成都所詠“蜀道地圖”。先畫赤縣圖,引起了畫興,於是“乘興遣畫滄洲趣”,這不拘泥於實景的寫意,畫家的精神自由,情趣酣暢,技巧也就能充分發揮。“滄洲趣”這三個字,實是全篇之眼,亦即主題思想之所在。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滄洲趣”就是與仕宦之情相對立的隱逸之趣。這首歌行寫到的三方面,一是畫家劉少府,二是他的作品山水障,三是詩人自己,這三者都由滄洲趣綰合在一起。
“畫師亦無數”以下六句,算是第二段,讚美劉少府是難得的畫家。這讚美分三層說,一層說畫師雖多,好手難遇。而你這畫使我心神俱融,足見你極重繪事,功力深厚,不愧好手。二層說當代名家祁岳、鄭虔都趕不上你。三層說即使是前代名家楊契丹,你也遠遠超過了。三層遞進,越贊越高。照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載,楊契丹的畫列為“上品中”,那麼,劉少府就該是“上品上”了。劉少府可能就是後來代宗時被宰相元載援引的禮部郎中劉單,然至今沒有發現有關他善畫的記載。
盛讚畫家其人,接著便落實在畫上,“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從大處著眼,寫屏障山水的奇妙入神。這畫中的山水是不可實指,難以名稱的,“得非玄圃張,無乃瀟湘翻”,於是以怪嘆的語氣喝起,昆崙山顛的玄圃是仙人所居,流向洞庭的瀟湘也是神人所在,玄圃的山分裂到畫上,瀟湘的水翻騰在畫上,這種神奇超妙可以想象而難以言傳。如果光是這樣比譬,還是虛了一點,接著進一步坐實:“悄然坐我天姥下,耳邊似已聞清猿”。詩人這一坐進去,令人有了恍如眼前的感覺。宋時黃山谷就化用此意,寫了一首題畫詩:“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欲煥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畫的神妙,形容到此地步,也算到頂了。殊不知到頂還要上天“及思前夜風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畫能移人還不箅,更神奇到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而且借用本地風雨,說得煞有介事,活龍活現。於此,我們不得不驚嘆杜公詩思之瑰奇,這樣寫法也沾溉後人不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夢入神山教神嫗……石破天驚逗秋雨”,便是從此化出。如此的浪漫誇張,之所以令人神往,在於“元氣淋漓障猶濕”,畫上水墨的渲淡變幻便是它生髮的實處。
杜公不愧是卓越的鑒賞家,他不但能深賞畫趣,深通畫理,而且還深知畫法。上面八句勾出了全幅屏障的大勢“野亭春還雜花遠”以下六句,便描繪了畫中的細節,這樣的順序,也是和一幅山水的創作過程是一致的。“野亭春還雜花遠”,是陸地近景,“漁翁瞑踏孤舟立”,是水中近景,“滄浪水深青溟闊”是水的中遠景,“欹岸側島秋毫末”是水邊遠景,“不見湘妃鼓瑟時,至今斑竹臨江活”,又是水邊的近景。能辨清竹子的種屬,必須是畫的下方近處。這六句寫法之妙,不僅看出山水的迴環交錯,近細遠略,而且還使我們彷彿隨著杜公仔細觀賞時視點的轉移。
“劉侯天機精”以下至篇末,猶如作畫最後收拾點綴,毫髮無憾,總束全篇。“劉侯天機精,愛畫入骨髓”,照應前面“知君重毫素”,說劉天資穎異,又喜愛繪事至於刻骨淪髓,工力之深,不言而喻,這就點明了他的畫出神入化的原因。“兩兒郎”六句,人與畫同時補收,俱臻完美。一位藝高當代的畫家還有兩兒克紹箕裘,一幅神奇的山水屏障添上老樹山僧和童子麗更饒情趣,都使人心悅意快,筆鋒一轉,說到詩人自己。“若耶溪,雲門寺,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這看起來,似乎收得太突然,前代評家們都說到這點,但未說出所以然。其實,只要明白杜公通篇都沒有離開畫面,也就不會感到突然了。
全詩或虛或實,波瀾層出,生動傳神,筆力飽滿,脈絡分明,實為古代題畫詩中的珍品。

評價

宋代許彥周《詩話》:“畫山水詩,少陵數首,無人可繼者……苕溪漁隱曰:少陵題畫山水數詩,其間古風二篇尤為超絕。荊公、東坡二詩悉錄於左,時時哦之,以快滯懣。”
宋代黃徹《鞏溪詩話》:“反思前夜風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七訴天應泣。”……此皆窮本探妙,超出準繩處,不特狀寫景物也。
宋代楊萬里《誠齋詩話》:詩有驚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又“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明代鍾惺《唐詩歸》:鍾云:唐突得妙。鍾云:追寫冥理,疑畏交集。鍾雲;從何處插入。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起便見畫得妙,“得非”“無乃”“悄然”“已似”並“裂”字、“翻”字,便入畫妙;“野亭春還”四句,描寫興緻;“若耶”“雲門”,見畫中景象彷彿。徐中行曰:亦奇,亦脫,是何等氣韻生動,摹擬逼真!蔣一梅曰:信口拈來都妙,自有畫意。末,動人謀隱之思。周啟琦曰:詩成畫外之意,畫寫意外之情:妙得詩畫三昧。
明代王嗣奭《杜臆》:畫有六法,“氣韻生動”第一,“骨法用筆”次之。社以畫法為詩法,通篇字字跳躍,天機盎然,見其氣韻。乃“堂上不合生楓樹”,突然而起,從天而下;已而忽入“前夜風雨急”,已而忽入“兩兒揮灑”,突兀頓拌,不知所自來,見其骨法,至末因“貌山僧”,轉“雲門若耶”、“青鞋布襪”,闋然而止,總得畫法經營位置之妙。而篇中最得畫家三昧,尤在“元氣淋漓障猶濕”一語。試一想象,此畫至今在目,真是下筆有神;而詩中之畫,令顧、陸奔走筆端。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是“新畫”。皆有“新”字在。大概寫。跌斷,插人四句。新障變化曲折,並奉先少府亦不漏略。言其明。言其暗。言其平。言其側。“野亭”以下六句細寫,逐層不亂。帶敘。畫其高處。畫其下處。四句又將大處細景補出。暗應“新”字結。
清代張謙宜《繭齋詩談》:中間“反思前夜風雨急”四句,向筆墨通神處一襯,將前後實寫底俱映得靈異深沉,此以虛運實之妙。
清代乾隆皇帝《唐宋詩醇》:起處飛騰而入,末則餘波綿邈,中間忽然頓挫,刻意奇警,與李白《同族弟燭照山水畫壁歌》用意正同而各極其妙。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驚風雨、泣鬼神意,寫來怪怪奇奇,不顧俗眼。見畫時思游名山,神遊題外(末句下)。題畫詩開出異境,後人往往宗之。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突兀。張上若云:以畫作真,落想甚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詩亦若有神助。邵子湘云:忽接景語,妙。指點極縹渺。結到移情處,宛入真境,神遊題外,尤覺去路邈然。字字飛騰跳躍,篇中無數山水境地人物,縱橫出沒,幾莫測其端倪。
清代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滄浪水深青溟闊,攲岸側島秋毫末。不見湘妃鼓瑟時,至今斑竹臨江活”等句,筆底煙雲,透出紙背,無能繼者。
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章法作用,奇怪神妙,此為第一,韓、蘇以下無之。起突寫二句,妙。下始接敘畫,已奇矣。“畫師”以下,接敘人,作兩層跌入。“得非玄圃”數句,又接寫畫,乃遙接“煙霧”句下也,卻隔兩段。“耳邊”句,隨手於議寫中起棱,“反思”四句棱汁。“野亭”六句又接寫畫,乃遙接“聞猿”句下也,卻隔一段。“不見”二句,又於寫中起棱。“劉侯”一段鋪敘,乃接“楊契丹”句下也。每接不測,奇幻無倫。“若耶”四句,另一意作結,乃是興也,遠情闊韻。
清代施補華《峴佣說詩》:起手用突兀之筆,中段用翻騰之筆,收處用逸宕之筆,突兀則氣勢壯,翻騰則波瀾闊,逸宕則神韻遠:諸法備矣。須細細揣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鍊,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