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外交史

中國當代外交史

《中國當代外交史》是2009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益顯。本書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各個階段的國內外歷史背景為緯,以各個階段奉行的外交政策為經,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外交政策的演變過程,以供讀者學習和了解。

基本信息


叢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版本:第3版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9)》內容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不能離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1949年的國際政治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至今的歷史,包括外交歷史,同樣不能離開這段時間的國際政治背景孤立地去認識。二次大戰結束後頭兩年裡的國際重大事件——首先圍繞著戰勝國如何處理戰敗國及其有關問題——表明,戰時美英蘇的合作在戰後沒能繼續保持,戰後並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出現一個美英蘇等大國合作主宰與協調國際關係的簡單局面;而是世界上的事務,仍然需要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闢了世界現代史階段后出現的各種基本矛盾關係來認識,即:世界上存在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種體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存在著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世界政治經濟的這種構成,反映到國際關係中,表現為三種基本力量的存在:帝國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這三種基本力量之間的矛盾及其關係,構成了國際關係的基本格局。

目錄


說明一
說明二
說明三
導言
第一章 獨立自主,保障安全(1949-1955)
第一節 展現國家獨立自主的外交品格和形象
一、確立對外根本立場和總政策
二、獨立自主精神在建交問題上的貫徹
三、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帝國主義敵視,肅清帝國主義特權
四、區別對待不同國家和國際力量
五、加強同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關係,締結中蘇同盟
第二節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一、對美國侵略朝鮮的嚴正警告
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義舉
三、停戰談判的進行和邊談邊打
四、堅持按日內瓦公約實行戰俘遣返
五、停戰協定的簽訂
六、進一步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談判交涉
第三節 參加日內瓦會議,促成印度支那停戰協議
一、日內瓦會議召開的背景
二、日內瓦會議關於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兩個議程
三、印度支那問題談判繞過礁石和中國代表團的貢獻
四、日內瓦協議與印支停戰
第四節 控訴美國侵略台灣,反對美國干涉中國沿海島嶼問題
一、中國代表伍修權在國際場合嚴正控訴美國侵略台灣
二、侵朝戰爭失敗后美國加緊拼湊對中國的軍事包圍圈
三、中國人民解放沿海島嶼和美國的干涉
四、美國國內就金門馬祖問題掀起反華戰爭喧囂及其收場
第五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亞非會議的成功舉行和中國打開同民族主義國家外交局面
一、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內亞阿集團的出現
二、中國同亞洲民族主義國家關係的增進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三、亞非會議的舉行和中國代表團為謀求會議達成協議作出貢獻
四、亞非會議期間中國增進同民族主義國家關係的努力
第二章 對外多方矛盾關係和反美統戰(1955-1965)
第一節 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努力,中美大使級會談的舉行,對日本等西方國家民間外交的展開
一、中國贊成締結集體和平公約
二、中美會談的舉行和平民回國協議的達成
三、中美大使級會談反映的美國對華立場和態度
四、通過民間外交和貿易等事務開展同日本等西方國家的關係
第二節 反對美國對亞非拉的國際警察行徑和對中國“八二三事件”的干涉
一、反對美國勢力介入中東、威脅阿拉伯民族運動和武裝入侵黎巴嫩
二、反對美國對中國“八二三事件”的軍事威脅和挑釁
三、美國在印支製造緊張局勢和中國參加關於寮國問題的日內瓦會議
第三節 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華僑問題及廣泛發展同亞非國家的關係
一、中國同緬甸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二、中國同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國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三、華僑問題和印尼排華事件的起落
四、亞非會議后中國同民族主義國家關係的發展和援助原則的宣告
第四節 中印談判和衝突
一、印度干涉中國處理西藏上層人士的叛亂
二、印度挑起邊界流血事件
三、中國總理赴新德里談判
四、1961-1962年間印度不斷惡化對華關係
五、印度的大規模軍事挑釁和中國被迫自衛反擊
六、中國爭取國際同情和中印邊境形勢趨於基本平靜
第五節 中蘇大辯論和國家關係的逐漸惡化
一、50年代前期中蘇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
二、1956-1957年間中國對蘇聯有批評有維護
三、1958年蘇聯的兩個建議和1959年9月9日塔斯社聲明及中國的反應
四、布加勒斯特會議和蘇聯開始惡化同中國的關係
五、1960年莫斯科會議后中蘇短時間的妥協和解及1962年後中蘇辯論重新激化
六、1963年7月出現中蘇國家關係惡化的新階段
七、中蘇大辯論的性質及評價
第六節 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和各國人民反侵略壓迫的正義鬥爭
一、繼續支持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鬥爭
二、繼續支持反侵略干涉的鬥爭
三、廣泛接待亞非拉民族民主革命志士和毛澤東主席公開發表支持亞非拉各國正義鬥爭的聲明和談話
第三章“反帝必反修”和反對兩霸(1965-1972)
第一節 支持越老柬三國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
一、支持越南南方人民反對美國和吳庭艷當局的鎮壓和迫害
二、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反對美國侵越戰爭
三、對美軍1970年侵柬和1971年侵老的強烈反應
四、中國支持1973年1月越美巴黎協定
第二節 中蘇公開分裂和敵視
一、莫斯科“三月會議”和中蘇執政黨關係公開破裂
二、中國採取不同蘇聯搞統一戰線和聯合行動的政策
三、中國譴責蘇聯侵捷和判斷蘇聯淪為社會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
四、“珍寶島事件”和中蘇邊境衝突增加
五、蘇聯對中國核設施的軍事威脅和中國的嚴正態度
六、中蘇邊界談判
七、蘇聯關於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主張和中國的反應
第三節 對外兩面開弓、強化革命主張和及時的調整
一、第二次亞非會議的籌備及其無限期延期
二、中國“文化大革命”前夕一些亞非國家惡化同中國的關係
三、兩面開弓下的外交心態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某種孤立態勢
四、改變突出意識形態的外交並同許多國家修復和改善關係
第四節 對民族主義國家支持反侵略鬥爭和加強經濟援助
一、支持巴基斯坦抗印鬥爭
二、支持中東人民反對1967年以色列發動的“六·五戰爭”
三、毛澤東發表支持多米尼加人民反對美國武裝侵略的聲明
四、對民族主義國家的援助較前更見突出
第五節 尼克松訪華和中美發表《上海公報
一、尼克松上台後對中國作出改善關係的姿態
二、中國對國際形勢的再探討
三、基辛格秘密訪華
四、美國阻撓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最後掙扎及其失敗
五、尼克松訪華和《上海公報》的發表
第四章 三個世界的劃分和聯美反蘇(1972-1979)
第一節 美蘇爭霸形勢下警惕蘇聯的進攻和實現中美建交
一、中國確定新的國際戰略
……
第五章 不結盟與和平、發展為主題(1979-1989)
第六章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1989-1995)
第七章 推動世界多極化,強調國際關係民主化(1996-2001)
第八章 堅持和平共處的國際秩序,倡議共同發展的和諧世界(2001-2009)
結束語

文摘


第一章 獨立自主,保障安全(1949—1955)
1949年至195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的第一階段,這一個階段新中國外交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中國人民能否徹底粉碎一個世紀以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強加在舊中國身上的桎梏與枷鎖,一掃過去屈辱外交的歷史,以嶄新的面貌登上並屹立在國際舞台上。要做到這一點,新中國就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來面對西方國家的指責、非難直至敵視。因此,在複雜紛繁的國際局勢中,怎樣確立一個正確的對外立場,以鞏固自己的獨立自主、保障國家的安全,就成為這一時期新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實踐的結果是,通過朝鮮戰爭、印度支那戰爭和解放沿海島嶼這三場軍事較量,新中國沒有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壓力所壓垮。1955年以後,中美之間的鬥爭逐漸地主要轉到了談判桌上來;通過1954年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萬隆會議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不僅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已為中國的鄰國所了解和信服,而且世界上更多的國家也開始認識到,一個愛好和平、不容欺侮的新中國已牢牢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成為國際政治中不可忽視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的重要特點是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新中國的成立突出地表現了這一歷史潮流。中國的崛起並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被壓迫民族以獨立姿態登上國際關係舞台的一個重要標誌。1955年萬隆會議的成功及中國代表團的貢獻,對亞非民族獨立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對外關係也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是這一時期中國對外關係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