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邊界衝突
中蘇邊界衝突
中蘇邊界衝突是指發生於20世紀60年代中蘇交惡高潮時一系列中國和蘇聯之間的武裝軍事對抗。其中的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幾乎導致了蘇聯和中國兩國之間的戰爭。蘇聯不斷挑起邊境流血事件,導致中蘇邊界衝突升級。其中的珍寶島保衛戰(亦作: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幾乎導致了蘇聯和中國兩國之間的戰爭。
中蘇邊界問題是長期存在於中蘇兩國之間的歷史懸案。新中國成立后,由於中蘇同盟建立,雙方一直不曾觸及邊界問題。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中蘇之間裂痕不斷擴大,邊界爭端也即肇啟,並且隨兩國關係的惡化,邊界衝突不斷升級。
面對蘇聯軍事、政治壓力,毛澤東開始考慮調整中國的對外戰略。特別是在蘇聯不斷挑起邊境流血事件、邊界衝突升級后,毛澤東便將中蘇邊界問題納入其對外戰略之中,作為鬆動對美關係、聯合世界一切政治力量重點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一個重要鬥爭手段。
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后,尤其是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並提出“有限主權論”,被中國政府認為是個極其嚴重的挑戰。
1969年中蘇邊界出現的武裝衝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蘇兩國的緊張對峙,是全國解放后軍事鬥爭和現代國際關係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努力和雙方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邊界衝突未進一步擴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蘇兩國在戰略上的嚴重對峙,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及軍隊建設都產生了重大而又長遠的影響。
中俄《尼布楚條約》
俄國佔領中國北方示意圖
列寧和斯大林
1923年,蘇聯政府表示要以“完全承認中國在其領土上的主權”為重新簽訂條約的基礎,但這裡的“領土”指的只是中東鐵路沿線地區及中國政府向舊俄政府提供的租界。面對中方代表提出的“取消中國與舊俄帝政時代各約”的要求,蘇方代表表示贊成,但其中有關中俄界務的應予除外。
1924年2—3月,中蘇兩國草簽解決中俄懸案大綱協定時,在中方提案和蘇方修正案中,有關廢止中俄條約一項,都註明是“通商”條約、公約等等,不過是在正式簽訂的《協定草案》文本中刪去了“通商”二字;關於邊界一項仍同前議:將重行劃定彼此疆界,未劃定之前,維持現有疆界。
在1924年3月的中蘇談判中,北洋政府要求立即廢棄舊約,而蘇方拒絕。蘇方代表認為,舊約對於兩國疆界極有關係,若即廢止,則疆界無所依據。提出:“數百年來中俄所訂之條約何能一旦概行取消”。只是同意在新約未訂以前,舊約中有違反1919、1920年兩次宣言精神及有損中國主權的概不實行。致使中方代表在給北洋政府國務會議的報告中指出:關於廢棄中俄舊約問題,蘇方代表“態度甚為強硬,甚至於決裂而不肯讓步”。
這實際上即表明,蘇俄第二次對華宣言中廢除一切中俄舊約的聲明並未超過第一次對華宣言所提出的條約範圍,將中俄界約也納入廢止之列。1924年5月31日中蘇正式簽訂了《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其廢止舊約與劃定疆界兩項均同於草案。此後至1926年,中蘇雙方舉行會談,商議重新劃界,訂立新約。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談判無果而終。這樣,兩國疆界未能重新劃定,兩國平等新約未能簽訂,中蘇邊界問題作為歷史遺留問題,成為懸案保留下來,民國時期的歷屆中國政府都沒有再正式提出這個問題。
但是,蘇聯政府卻在1920年代末至40年代期間,乘中國國內混亂之機,又超越沙俄時代不平等條約的規定和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在烏蘇里江和黑龍江地段,把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700多個中國島嶼劃去600多個,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里。
1929年7月,在南京國民政府“革命外交”的氛圍下,張學良以武力強行收回當時為蘇聯掌握的中東鐵路部分管理權。17日,蘇聯政府宣布與中國斷絕外交關係。是年10月蘇軍攻陷中國邊陲重地同江,11月又猛攻札蘭諾爾和滿洲里,中國軍隊連連敗北。12月22日,東北地方當局與蘇聯代表達成《伯力協定》。事後,南京國民政府國務會議認為,《協定》的範圍超出了中東路問題本身,涉及通商、恢復使領館等須由中央“直接交涉”的問題,屬於“逾越職權”,不肯批准。其後中東鐵路恢復原狀,蘇方停止了軍事行動並撤軍。中東路事件雖是此期中蘇邊境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衝突,但其緣起於中東鐵路問題,還不是中蘇雙方由邊界爭端而導致的邊界事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的侵略導致遠東國際關係發生重要變化,1932年12月中蘇恢復邦交。時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締結的過程中,中蘇雙方雖在東北、外蒙、中東路等問題上發生重大分歧,但未涉及兩國邊界問題。在國民黨政權敗跡明朗化以後,蘇聯將對華政策的重點轉向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華關係的轉軌。總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雖然中蘇邊界呈現中俄界約線、兩國地圖線、實際控制線交錯並存的複雜狀態,但是,邊境形勢尚屬穩定。
50年代中蘇友好宣傳畫
1956年蘇共二十大后,中國共產黨在對斯大林的評價及和平過渡、和平共處等問題上與蘇共產生分歧,對赫魯曉夫和蘇共處理波匈事件中的“老子黨”及大國主義作風表示不滿。毛澤東為對赫魯曉夫集團完全否定並改變斯大林的理論和路線的憂慮,從而增加了對蘇聯的戒心,開始改變在經濟上完全依賴蘇聯幫助的建設方針,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中蘇之間的不和諧因素由此愈益增多。至1950年代末,中蘇兩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及對外戰略的方針政策上發生了全面的和根本的分歧,這種分歧造成中蘇在國家利益上的嚴重對立。赫魯曉夫為迫使中國就範採取了撤走技術專家、撕毀經濟合同等極端措施,先行邁出了破壞國家關係的第一步。此後,中蘇邊境糾紛隨之肇始,擱置了幾十年的邊界問題被重新提出,歷史的傷疤復又揭開。
赫魯曉夫和毛澤東
1960年8月,蘇聯在中國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附近地區挑起了第一次邊境事件,1962年4~5月又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區策動6萬餘中國公民越境逃往蘇聯。中蘇邊境地區的平靜和安寧從此不復存在。是年12月赫魯曉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講話,就中印邊界衝突責備中國說:蘇聯完全不認為印度想同中國打仗,中國單方面停火後撤當然很好,但是中國部隊當時不從原有陣地前進豈不更好?與此同時,赫魯曉夫還針對中國與印度的邊界衝突,指責中國為什麼沒有興趣收回澳門和香港,而與印度糾纏。
為了回擊蘇聯,1963年3月8日《人民日報》社論《評美國共產黨聲明》公開提出,《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和《伊犁條約》是沙皇俄國政府強迫中國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文章重申中國政府在新中國成立時就宣布,對於歷史遺留下來的歷屆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條約要按其內容承認、廢除、修改或重訂。對一些懸而未決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國政府一貫主張經過談判和平解決,在未解決前維持現狀。質問說:你們提出香港、澳門這一類問題,“是不是要把所有不平等條約問題通通翻出來,進行一次總清算呢”?此後,1963年9月27日中國外交部照會蘇聯政府,正式提出了不平等條約問題。11月19日中國外交部的照會又進一步明確指出“整個中蘇邊界有很多問題需要討論”。
珍寶島地區
珍寶島地理位置
隨著蘇聯對中國軍事壓力的逐漸加強,蘇聯開始在中蘇邊界不斷製造事端。從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蘇方挑起的邊境事件達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間增加了一倍半。中蘇邊境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了。
1966年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在中蘇邊界東段界河烏蘇里江上,蘇聯邊防軍一再挑起嚴重的邊界糾紛,中國的珍寶島和七里沁島又成為邊境衝突的焦點。1966年至1968年初,中蘇雙方在這一地區的衝突由口頭爭辯發展到相互推搡和鬥毆,直至蘇軍以棍棒毆打中國邊防人員。1968年1月,蘇軍又進一步動用裝甲車在七里沁島上衝撞中國邊民,撞死、壓死中國邊民4人,製造了第一起嚴重的流血事件。到1968年末1969年初,蘇邊防軍頻繁出動裝甲車、卡車運載攜帶武器的軍人登上珍寶島,攔截、毆打巡邏的中國邊防軍人;1969年2月7日還發生了蘇軍用衝鋒槍向中國巡邏隊方向點射的嚴重挑釁事件。中蘇邊界事件不斷擴大,終於在1969年3月爆發了珍寶島地區的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中國軍隊通過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有力地抗擊了勃列日涅夫政府的霸權主義政策。
事件經過
珍寶島事件
在1969年3月15日的戰鬥中中方軍隊將一輛已經侵入中國境內,行進於封凍江面上的蘇軍當時最先進的T~62坦克裝甲擊毀,迫使其乘員棄車。在該日的戰鬥中,蘇方指揮官邊防總隊長列奧諾夫(Д. Леонов)上校陣亡。
康斯坦丁諾夫中校(伊曼邊防總隊隊長)
4月,中方派出海軍潛水員將這輛坦克打撈出來,之後坦克被放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並以此為原型作為中國自製坦克的藍本。
戰鬥損失
在3月的衝突中,中國部隊陣亡29人,傷68人,失蹤1人。蘇聯方面陣亡不詳,傷94人。整個事件中國部隊共計陣亡71人(包括在4月之後的T~62坦克爭奪過程中陣亡的42人)。
後續事件
中國政府於1969年5月24日發表聲明:中蘇邊界問題演變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國方面的責任。但是,中國政府仍然準備通過和平談判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反對訴諸武力。
中蘇東北邊界
事件經過
新疆塔城邊界
戰鬥損失
蘇聯方面6人死亡,數人負傷。中國軍隊無一傷亡。
事件後果
隨著東部邊界的衝突,緊張的局勢蔓延到了中蘇邊界的西部區域。
事件經過
八岔島事件
戰鬥損失
蘇聯方面一隻巡邏艇沉沒。一人死亡,三人負傷。
後續事件
雙方政府都在當天迅速地向對方提出了抗議照會,把八岔島事件視為珍寶島衝突后的又一個大規模武裝衝突的前兆。
事件經過
1969年8月13日,中蘇在西部邊界鐵列克提地區再次發生武裝衝突。蘇軍出動直升機掩護坦克裝甲部隊,在炮火支援下襲擊在鐵列克提地區巡邏的兩個中國邊防軍巡邏分隊,其中一支巡邏分隊28人(包括3名隨軍記者)被圍全部陣亡。
戰鬥損失
中國部隊陣亡28人,被俘1人,后被遣返。蘇聯方面陣亡2人,傷10人。
後續事件
備荒、備戰、為人民
中蘇爆發了珍寶島戰鬥之後,中國在首都北京和全國城鄉組織了大規模的群眾示威遊行,強烈抗議蘇聯侵犯中國領土珍寶島。在3月4日至12日不足十天的時間裡,參加示威遊行的軍民已達4億人次以上。
軍民聯防保衛邊疆的宣傳畫。
周恩來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
1969年初以來,美國也開始向中國發出緩和關係的信號,中國對此不失時機地做出了積極反應;1969年末至1970年初中美華沙會談翻開了新的一頁;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接見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讓他站在自己身邊一起檢閱遊行隊伍,事實上向美國傳遞了緩和的信息。毛澤東做出了打開中美關係僵局的重大決策。
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
蘇聯對於這次邊界衝突,特別是中國在衝突后的舉措也是頗值回味的。珍寶島衝突硝煙初散后,蘇聯隨震驚而來的是滿腹疑團,開始懷疑中國的動機、目的何在。他們認為毛澤東已抱有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尋求援助的意圖,指責中國試圖與帝國主義國家如美國等國進行政治調情。可見,蘇聯對中美聯手抗蘇的趨向也是憂心忡忡的。故此,蘇聯一方面對中國實施核威脅,一方面又表示願意同中國恢復協商,積極謀求緩和雙方關係。而蘇聯的核威懾雖然嚇不倒中國,但既然中國在邊界衝突問題上的政治目的本就大于軍事目的,珍寶島事件的政治意義本就大于軍事意義,那麼,使兩國處於戰爭邊緣的緊張關係緩和下來並摸清蘇聯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意向也對中國更有利。於是,毛澤東批准了柯西金提出的來京會談的要求。
1969年9月11日,周恩來與柯西金舉行了"機場會談",雙方達成了簽訂一個關於維持邊界現狀、防止武裝衝突、雙方武裝力量在邊界爭議地區脫離接觸等四點臨時措施的協議。會談中柯西金還提出了在鐵路和航空交通、高頻電話通信等方面聯繫正常化;建立和發展雙方的經濟聯繫,擴大貿易往來,簽署當年並次年的貿易議定書,確定五年計劃(1970~1975)期間雙方經貿合作方式;以及研究互派大使等建議。周恩來答覆說,將就這些建議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彙報。柯西金同時還以蘇聯政府的名義請周恩來向毛澤東轉達希望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願望。表露了與中國緩和關係的迫切心情。9月18日周恩來秘密緻函柯西金,建議雙方都承擔互不使用武力、包括不使用核力量進攻對方的義務。26日柯西金即密函答覆周恩來:建議"實行嚴格的監督以遵守蘇中兩國間的空中界線",並建議簽訂一個互不侵犯、互不使用武力國家間的專項協定。這就等於在兩國關係最緊張的時候,向中國做出了不會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正式保證。顯然蘇聯試圖緩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擺脫處於中美聯合壓力之下的被動局面。
然而,蘇聯領導人的口頭保證並不能消除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的實際壓力,更無法消除對中國進行"核手術"的威脅,何況毛澤東也不可能僅憑與蘇聯的一紙協議就更改剛剛開始調整的對外戰略方針,從而造成國內和國際間認識上的混亂。因此,1969年9月11日晚7時柯西金剛飛離北京不久,中國外交部就電話通知蘇聯駐華使館:次日將發表的經雙方商定的關於兩國總理會談的消息文稿須做一些改動,刪去"會談是有益的,是在坦率的氣氛中進行的"一句。不久,蘇駐華使館參贊葉利扎維金就此事向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詢問緣由,喬向上一指,暗示沒有最高層的同意,就是國務院總理也不能處理這樣的問題。對於柯西金提出的諸項建議,中國方面也基本沒有響應。全國對蘇備戰的緊張氣氛依舊持續升溫。10月中旬全軍各部隊進入一級戰備,從中央到地方都處於臨戰狀態。中蘇邊境地區的中國軍民更是劍拔弩張,不可能再談及對蘇緩和問題。10月20日中蘇邊界談判開始后,蘇方拒絕討論"機場會談"達成的協議草案,不承認中蘇邊界存在"爭議地區",甚至否認雙方所達成的諒解,中國認為蘇方態度有所後退。此後至1978年6月,由於雙方在邊界問題立場上的分歧,談判雖然持續未斷,但也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
中蘇雙方在會談、談判上的交手從另一個方面表明,蘇聯擔憂中美聯合抗蘇,從而在保證不會對中國發動進攻之後,想避開邊界問題上的爭執,謀求從根本上改善兩國關係,一再強調緩和蘇中關係符合兩國利益及社會主義陣營利益,利於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及對越南等國人民的支持。但是長期存在的蘇聯對中國的強大壓力已經使毛澤東選擇了聯合美國、抗衡蘇聯的新戰略,對於蘇聯方面的種種建議自然就不會、也無須再加以注意。毛澤東已經用邊界問題在對蘇政治鬥爭中做足了文章,使中國得以在國際戰略大格局的變動中把握住了外交上的主動權。
毛澤東
1989年中蘇實現關係正常化時,雙方都公開認為過去關係來華各自都有責任。鄧小平在會見戈爾巴喬夫時曾總結說:“現在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當時說的都是對的。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中國被沙俄佔去大片領土以及蘇聯對華的大國沙文主義態度,是當年激起中國領導人對蘇強烈不滿的最主要原因。
毛澤東與尼克松會面
在中美聯合抗衡蘇聯威脅的態勢初步形成后,1973年2月和1974年1月毛澤東又提出了“一條線”、“一大片”的思想。最後完整地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策略,明確了通過劃分三個世界,建立最廣泛的國際反霸、首要是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統一戰線的主旨,最終完成了對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策略的調整。毛澤東從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出發,以戰略目光和策略技巧動一子而活全局,促動了國際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打開了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的關係,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取得了中國外交的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