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庸健

金日成時期的朝鮮第二號人物

崔庸健(朝鮮文:최용건),又名崔秋海、崔石泉等。1900年6月20日出生於朝鮮平安北道龍川郡,金日成時期的朝鮮第二號人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第二個元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次帥。

1919年投身反日運動。後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雲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黃埔軍校教官。1936年11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參謀長,次年春任代理軍長。1940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總參謀長。1950年6月至1957年9月曆任軍事委員會委員、朝鮮人民軍最高副司令官、內閣副首相兼民族保衛相,為抗擊美國侵略和人民軍建設做出重要貢獻。1953年被授予共和國次帥稱號。1972年當選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曾獲金日成勳章和其他勳章多枚。

1976年9月19日去世,享年76歲。

大事件

1900-06-22

出生

1900年6月22日出生在平安北道龍川郡下石里的一個貧農家庭。

1922

流亡到中國

1922年流亡到中國,轉學至雲南陸軍講武堂,9月和24名青年一起到達上海,進入上海南華大學學習軍事。

流亡到中國
1925

參加北伐戰爭

1925年4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到黃埔軍官學校任教官。同年黃埔軍校的師生參加北伐戰爭。崔庸健隨軍作戰,任北伐軍第六部隊隊長,經歷了最初的戰鬥鍛煉。

參加北伐戰爭
1929

組織農民運動

1929年秋還組織福興屯農民舉行了第一次震撼三江的農民暴動和示威遊行,並取得重大勝利。這次農民暴動的勝利產生了巨大影響,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三江地區的農民運動。

1938

參加抗日

1938年1月中共下江特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整編東北抗聯第七軍,宣布抗聯第七軍直屬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指揮,崔庸健調到第二路軍任總參謀長。9月28日擊斃日軍少將日野武雄。後任抗聯第二路軍參謀長、野營教導旅參謀長、東北黨委執行委員會書記。

1948

回國任職

1948年2月8日朝鮮人民軍成立,任朝鮮人民軍總司令。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擔任民族保衛相。

回國任職
1953-02

升任次帥

1953年2月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為了表彰他對朝鮮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特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次帥稱號。

1972-12

當選為副主席

1972年12月當選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員會委員。

1976-09-19

去世

1976年9月19日病逝於平壤,終年76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0年6月22日出生在平安北道龍川郡下石里的一個貧農家庭。
1919年3月1日因參加反日活動被判刑4年。
1922年流亡到中國,轉學至雲南陸軍講武堂,9月和24名青年一起到達上海,進入上海南華大學學習軍事,后因上海發生一起爆炸事件,無辜受牽連,被當局逮捕下獄。
1923年出獄後去雲南講武堂,一面學習軍事技術,一面和其他革命者一起研究馬克思主義

從政經歷

1925年4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到黃埔軍官學校任教官。同年黃埔軍校的師生參加北伐戰爭。崔庸健隨軍作戰,任北伐軍第六部隊隊長,經歷了最初的戰鬥鍛煉。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12月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和廣州工人舉行起義。黃埔軍校的特務營參加了這次起義。這個營有四分之三的朝鮮革命者。崔庸健是該營二連連長。
1928年初被派到東北,化名金治剛,從事建立黨組織和游擊隊的工作。為把農民運動引向深入,他親自組織和領導了清算“三益堂”(由日本特務、朝鮮族中的賣國敗類和反動軍閥三股合資組建)的通河暴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通河暴動最終失敗了,崔庸健等3名黨代表在群眾的掩護下潛離了通河縣。
1928年春作為三江地區的第一位中共黨員,崔庸健化名金治剛,來到黑龍江省湯原縣梧桐河福興朝鮮族屯秘密開展農民運動,繼續播撒革命火種。他組織鄉親們集資,辦起了三江地區第一所朝鮮族學校——松東模範學校,首開了三江地區朝鮮民族教育的先河。
1928年10月秘密發展裴治雲、崔圭福、金成剛入黨。
1929年春又陸續發展金正國、馬德山、徐光海、張星德等入黨。隨著黨員人數的增多,三江地區的第一個黨支部在福興屯成立,下設河東、河西兩個黨小組。隨後,在蘿北縣鴨蛋河富錦縣安邦河湯原縣的梧桐河、太平川、七馬架、格節河,通河的西北河及鶴崗等地陸續組建了黨支部和黨小組。
1929年春中共湯原縣委在湯原縣鶴立鎮附近的北7號屯正式成立。縣委書記為李春滿,委員裴治雲、崔圭福、金成剛等,秘書金正國。這不僅是三江地區成立的第一個中共縣委,而且也是整個東北地區創建最早的中共縣委之一。九一八事變后,湯原縣委改組擴大為湯原中心縣委。
1929年秋還組織福興屯農民舉行了第一次震撼三江的農民暴動和示威遊行,並取得重大勝利。這次農民暴動的勝利產生了巨大影響,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三江地區的農民運動。
1930年11月通過舉辦三期軍政幹部培訓班,精心培養了大批黨的幹部和抗日將領,受訓的高年級學生和青壯年達140多人。這些學員被派往蘿北、鶴崗、富錦、集賢、樺川、湯原、依蘭、勃利、通河等三江各地,發展黨團員,建立“反日同盟”,到處點燃革命烽火,從而使湯原中心縣委所屬的基層黨組織迅猛發展到南至通河縣、北至富錦縣的方圓150公里的廣闊地帶。
1929年末開始,崔庸健與黃繼興(黃哲雲)等黨員一起又來到中國最東北角的寶清虎林、饒河、撫遠一帶繼續開展革命活動。他與黃繼興、崔一山、徐鳳山(李陽春)等中共黨員,在饒河三義屯辦起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傳播革命思想,發展黨員。
1930年3月經中共滿洲省委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共饒河縣委,崔一山任書記。3月根據滿洲省委批示又將饒河縣委擴大為中共饒河中心縣委,所屬黨員數量發展到120多人,下設饒河區委、撫遠區委、寶清特支、虎林特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號召東北各地組織抗日武裝。
1932年7月根據饒河中心縣委的決定,在寶清縣小城子辦起了軍政訓練班,培訓抗日人才。軍訓和反日教育剛剛進行了兩個多月,日軍的第十師團六十三聯隊就侵入到寶清一帶,訓練班的一名學員被捕叛變,供出了軍訓所的地點。崔庸健得到消息,立即解散了訓練班,只帶領5名學員來到了饒河。隨後根據饒河中心縣委決定,用僅有的一隻手槍,成立了由金文享、金東天、崔龍錫、許成在、朴英根等6人組成的特務隊,開展武裝鬥爭,崔庸健親任隊長。由這6人組成的特務隊,後來發展成為威震敵膽的抗聯第七軍。崔庸健等人還在群眾中組織青年訓練班,成立反日會,揭露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罪行。
1933年4月21日成立饒河工農義勇軍,化名崔石泉,任隊長。6月又在饒河三義屯舉辦了軍政訓練班。
1934年2月3日特務營在大代河召開黨支部會議,決定取消特務營番號,重新編為饒河民眾反日游擊隊,由崔庸健任隊長,朴振宇任政治指導員。
1936年4月擴編為第四軍第二師,擔任參謀長。10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參謀長。11月將第四軍第二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崔庸健初為七軍參謀長,由中共下江特委領導。
1937年3月七軍軍長犧牲,崔庸健任該軍軍長。
1938年1月中共下江特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整編東北抗聯第七軍,宣布抗聯第七軍直屬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指揮,崔庸健調到第二路軍任總參謀長。9月28日擊斃日軍少將日野武雄。後任抗聯第二路軍參謀長、野營教導旅參謀長、東北黨委執行委員會書記。
1940年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艱苦階段。
1942年8月1日抗日聯軍改編為東北抗聯教導旅,崔庸健擔任參謀長,並任中共東北委員會書記,直到日本投降。
1945年7月份,抗聯教導旅就在崔庸健、周保中的指揮下派出數百名指戰員,分成小分隊擔任蘇軍進入東北的嚮導。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朝鮮解放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祖國。9月8日崔庸健同周保中、馮仲雲一起到達長春。12月當選為北朝鮮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常務執行委員會委員。
1946年1月參加朝鮮民主黨,任副委員長。2月24日民主黨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委員長。
1948年2月8日朝鮮人民軍成立,任朝鮮人民軍總司令。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擔任民族保衛相。
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指使南朝鮮李承晚傀儡集團對北半部發動武裝進攻。朝鮮人民進行了反對侵略、爭取祖國統一的解放戰爭。
1950年6月—1957年9月曆任軍事委員會委員、朝鮮人民軍最高副司令官、內閣副首相兼民族保衛相,為抗擊美國侵略和人民軍的建設作出了貢獻。
1953年2月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為了表彰他對朝鮮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特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次帥稱號。
1956年起當選為朝鮮勞動黨副委員長、政治委員會委員。
1957年起擔任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升任元帥。停戰後,朝鮮進入經濟恢復和建設時期,繼續擔任內閣副首相兼民族保衛相。
1954年又兼任內閣體育指導委員會委員長。
1957年、1962年、1967年連續三屆當選為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
1972年12月當選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員會委員。

政治舉措


政治方面

崔庸健在長期肩負黨和國家重要工作期間,從他親自參加過的革命戰爭和建設實踐出發,總結朝鮮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經驗。他在談到經濟工作的重要性時說過,無論哪一個國家,如果不建設自立的民族經濟,就無法保證完全的自主獨立,也不能作為富強文明的國家進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他在總結取得勝利的原因時說,建設新朝鮮的過程中所取得的一切勝利和成就,是朝鮮勞動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朝鮮具體現實的正確政策和英明領導的結果,是朝鮮人民緊密地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進行了英勇鬥爭和創造性勞動的果實。
崔庸健為捍衛朝鮮勞動黨的團結和統一,加強勞動黨的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從1955年起先後被選為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黨中央副委員長、黨中央書記。在1958年朝鮮勞動黨第一次代表會議上,崔庸健擁護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反對當時黨內存在的宗派主義
崔庸健為早日實現祖國的自主統一和革命的全國性勝利,獻出了一切精力。他指出,解決朝鮮統一問題的前提是迫使美國軍隊撤出南朝鮮,然後在沒有任何外來勢力干涉的情況下,由朝鮮人民自主地、和平地、並在民主基礎上加以解決。

外交方面

崔庸健為貫徹執行朝鮮勞動黨提出的自主獨立的對外政策,提高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進行了積極的活動。
1959年4月至6月訪問了蘇聯、民主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和蒙古。
1964年11月至12月訪問了蘇聯、阿爾及利亞、馬里、幾內亞柬埔寨
1967年10月至11月率黨政代表團赴蘇參加慶祝十月革命五十周年活動,後去古巴進行了友好訪問。
1969年9月去越南參加了胡志明的葬禮。
1972年12月率朝鮮黨政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蘇聯成立五十周年活動,並在大會上致詞說,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應該忠於完全平等、獨立自主、相互尊重、不干涉內政和同志式合作的原則,否則,它們之間就會產生複雜問題。
在對外活動中,強調反美鬥爭。他說,美帝國主義是侵略和戰爭的主要勢力,是和平、民族獨立和社會主義最兇惡的敵人。要真正維護世界和平,就必須不斷地加強和團結一切反帝力量和愛好和平的力量,到處給美帝國主義以打擊,並施加壓力,以粉碎它的侵略和挑起戰爭的陰謀。
1954—1969年五次公開訪問中國。對加強和發展中朝友誼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曾說:“朝中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團結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並且在嚴峻的歷史考驗中得到了鞏固和發展,我們兩國人民,在反對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和反對美帝國主義的鬥爭中,一向並肩前進,並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互相緊密合作。我們兩國的共產主義者,從抗日時期起,把鮮血流在一起,親密攜手鬥爭。這形成了我們兩黨之間牢不可破的國際主義團結的根深蒂固的傳統。”
由於崔庸健為取得朝鮮祖國解放戰爭的勝利,鞏固黨和革命政權,為朝鮮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獲得了“金日成勳章”和勞動英雄稱號,以及一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共和國成立二十周年勳章等。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9月20日致電金日成主席和朴成哲總理,表示深切哀悼。唁電指出:“崔庸健同志長期肩負國家重任,為反抗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干涉,為朝鮮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為爭取朝鮮的自主和平統一,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76年9月19日病逝於平壤,終年76歲。

人物事件


次帥崔庸健
次帥崔庸健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金日成自任總司令,崔任副司令,在激戰中崔左臂負傷。
10月兼任西海岸防禦指揮部司令,在仁川登陸中,用不到20000人的雜牌部隊(18師、17裝甲師一部、105裝甲師、獨立25旅、獨立78團、漢城警備隊、仁川警備隊)把包括最精銳的陸戰一師在內的7萬多美韓軍拖了半個月。
10月任西部司令,指揮幾個9月才編成的新師(19、27、43師)節節抵抗10餘萬美韓軍的進攻。
10月底美10軍在元山登陸后,又指揮新建的第4軍團(41師、507旅、獨立71團)約20000人,在豐山建立防線,一直堅持到志願軍42軍到來。在激戰中左臂負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