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紵辭三首

唐代詩人李白所著組詩作品

《白紵辭三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盛稱歌者相貌美,歌聲美,舞姿美,即使在寒苦的塞外,陰冷的霜夜,也給滿堂聽眾帶來無限歡樂。第二首詩寫一位歌女舞姿優美,歌聲感人。她的目的是想打動一位她所心愛的人,欲與其共結伉儷,雙飛雙棲。第三首詩寫一位美麗的歌妓,歌舞至夜深人靜時,情緒激動,歌舞節拍急迫迅疾,加之月落燭微,便與聽者相擁一起,難捨難分。

作品賞析


李白創作的這組詩一共有三首。
第一首把歌女寫成西漢李延年所歌的《北方有佳人》那樣的傾國傾城之貌,如司馬相如《美人賦》中的東鄰子那樣貌美無雙。即使在寒苦的塞外,陰冷的霜天,外邊夜卷寒雲,秋霜濃濃,也給滿堂聽眾帶來無限歡樂。詩分兩段。前五句正面描寫歌者。后四句以環境反襯諸美的客觀效果:胡地之秋夜如此寒冷,唯有塞鴻飄飛到國中。滿堂的美女玉顏,樂曲沒有終散,日落時分在館娃宮中傳來了陣陣美妙的歌聲。
第二首詩寫一位歌女舞姿優美,歌聲感人。她不唱郢中《陽春白雪》那樣的高雅歌曲,因為高山流水,能懂得唱和的人太少了;她唱的是易讓人動情的《子夜吳歌》這樣的通俗民歌,希望能夠打動心上人。“月寒江清夜沉沉”用反襯法,以靜襯動,表現樂聲的悠揚動人。其作用與“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同。最後表達了能與心上人同飛到青雲之上做天池的一雙鴛鴦的願望。
第三首詩首二句寫歌妓服裝之艷麗奪暉:她漂亮的彩色絲制舞衣是用吳地出產的剪刀裁製而成的,她明妝麗服,比今日的春光還要燦爛照人。三四句寫歌妓人美,神美,舞美:她的一舉一動都是那麼迷人,揚眉轉袖之間,好像片片雪花在輕盈地飛舞;她的容貌真是傾國傾城,為世間所罕見。末三句寫節拍急切,月落燭微,兩情至歡:聽者陶醉在她的歌聲中,忘卻了時間,忘記了歸去。最後寫月亮已經落下,屋內燭光已微,歌者希望聽者不要違背了她的一片痴心情意。
全篇句意間架,情景雙美,別具丰神。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當作於李白漫遊金陵(今江蘇南京)時期,時間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之後不久。

作品評價


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按鮑照《白紵辭》:“朱唇動,素袖舉,洛陽少年耶鄲女。古稱《綠水》今《白紵》,催弦急管為君舞。窮秋九月荷葉黃,北風驅雁天雨霜。夜長酒多樂未央。”太白此篇句法,蓋全擬之。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蕭士贇曰:全篇句意間架,並是擬鮑明遠者,杜少陵所謂”俊逸鮑參軍”者與?二詩(按指組詩前二首)雖出入古詞,要自情景雙美,別具丰神。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云:清新俊逸,“寒雲”、“胡風”二語兼之。又云:“歌吹”著“濛”字,不獨曛色迴翔,亦覺音響潤澤。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