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蒲湖的結果 展開

蒲湖

山東省濱州市自然風景區

蒲湖風景區位於山東省濱州市,佔地面積1000餘畝,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按照規劃共分十二大景區,現已建成五大景區,既有田園風光,又有園林特點。每個景區自然清新,富有情趣,模式獨特又怡然親近,使人一見如故、流連忘返。

景區


蒲湖
蒲湖
由蒲城水庫改造而成,是景區最大的水面,湖中有三島,唐賽兒紀念祠坐落其中,已成為濱州最為知名的景點之一。環湖設遊憩林蔭道,植樹、綠地,開闢小廣場,形成了環湖情侶道。

主要景觀


蒲園景區

蒲園為市級綜合公園,已建成多年,按規劃要求改造完善。該園佔地528畝,其中人工湖水面187畝,年平均氣溫12.4攝氏度,氣候適宜,環境優美,是濱州人民遊覽、娛樂、文化生活的活動中心。園內建有假山、水池、兒童樂園、水上樂園、標準旱冰場、游泳池、動物園。典雅秀麗的望春亭,湖沁亭、賞月亭,五彩繽紛的百花園、山楂園、葡萄長廊和門球場及多姿多樣的漢白玉塑像。園內還建有各類現代化大、中、小型的遊藝娛樂設施,是兒童遊玩的理想場所,兒童樂園內還設有供人們展望的5B4型遙役戰鬥機。動物園內猛獸、禽鳥齊全,是兒童科普教育的最佳基地。蒲園現在青山綠水,碧波蕩漾,綠樹成蔭,鮮花開放,環境優雅,氣候舒爽,是老年人休息養身之地,青年人談心留影佳園,小朋友娛樂的王國。

知春園景區

位於蒲湖東岸蒲城社區南,是以春花植物為主的專類景區,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滿園春色向遠方的客人昭示濱州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景象。

垂釣園

位於蒲湖東北角,梅林春暖,柳堤春曉,垂柳拂面,清塘靜釣。

鏡園景區

位於205國道東,城市南大門的“臉面”,它就像一面鏡子,首先反應城市的景觀面貌,所以此景區以觀光為主,兼顧休閒遊憩,突出植物的觀賞功能,附堤南坡為模紋圖案種植,展現“纖草茵茵,繁花似錦,花燈綻放,自然清新”的迷人景象。
蒲湖風景區現有綠地面積1,000餘畝,屬開放型綠地。多年來,為改善我市城市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黃河樓

黃河樓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蒲湖公園湖面內東南方向的清淤土台上,渤海五路以西,南環路以北,於2010年4月12日接受了省市專家的初步設計評審。設計13層、高70.7米的黃河樓,於,2011年10月1日建成開放,屆時將成為濱州乃至黃河三角洲的標誌性建築黃河樓,很多人會把本詞條里的濱州“黃河樓”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的“中華黃河樓”發生混淆,兩者是不同的,該詞條建立之初所引用的所有文字新聞和新聞建設圖片都是濱州黃河樓,請勿混淆。
黃河樓工程是蒲湖風景區改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目標是建成集旅遊觀光、黃河文化、書畫工藝品展銷於一體的公共建築,使之成為濱州市一個標誌性的新亮點和黃河沿岸重要景觀之一,並以此進一步推進濱州市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黃河樓位於蒲湖水面內東南方向的東關島上,渤海五路以西,南環路以北。東關島為取土堆島形成,南北長約100米,東西長約75米,高出水面4.5米,四周水深4-5米。黃河樓建築面積共9207平方米,建築高度為70.7米,分地上12層,地下1層,地上12層中9層為觀光展覽層,3層為儲藏設備層。站在黃河樓上,可南觀黃河,北瞰城區。
黃河樓由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黃河樓將利用現代混凝土結構可以做較大懸挑的特點,在樓的中部又做了一次遞減,產生了與眾不同的建築輪廓線。整個黃河樓顏色質感為灰紅,意味黃河樓氣勢恢宏,更在氣勢上體現黃河的宏壯。同時,設計把古建築的卷棚元素穿插在每層的挑檐中,這樣既消除了層層挑檐的單調,又利用了卷棚的弧線特點,在上挑的檐角處,用浪花取代了古建築的吻獸,從而產生“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效果。黃河樓外觀盡量表現中國古建築的特色,室內則基本具有現代混凝土結構的特點,設計了9個明層,9重古建築帶斗拱起翹的屋檐,寓意黃河99道彎,流經9個省市自治區,在山東流過9個市。9個明層從上至下,分別以黃河流經的9個省市自治區的名字按順序命名。
在黃河樓的一層周邊,還將建設連廊和角亭,供遊人登樓前眺望、休息。為了便於遊人遠眺,9個明層設置了觀光外廊、觀光平台和觀光窗,每層設置了供遊人使用的衛生間。進島棧道為三塊板形式,人車分流,寬27米。環島道路寬7米,島上設計了60個停車位,湖岸入口設計了100個停車位,以方便遊覽。
黃河樓工程是市政府投資建設的公益性項目。該工程已建成開放。
黃河樓總建築面積為9207平方米,建築高度為70.7米(不包括基座高4.3米),地上十二層,地下一層。在功能設置上,分別由觀光展示層、儲藏設備暗層和地下室三部分組成。其中:觀光展示層共有九層,儲藏設備暗層共三層,地下室全做設備層使用。
建築結構主體設計使用年限:100年
建築防火分類:一類高層公共建築
建築耐火等級:一級
抗震設防烈度:8度
結構安全等級:二級

歷史沿革


蒲台縣始設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蒲台縣城始建於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該城原位於大清河(濟水古道)南岸,與北鎮(濱州老城區前身)隔河相望。其城垣為土築,高二丈九尺,周三里又一百七十八步,護城河深一丈余、寬二丈,城內設十字街,置水溝二十八道。城垣設南北東西四門,各城門建了瓮城,並各設敵樓。明嘉靖年間在城垣四周增設敵樓十六座,萬曆年間又增設“金澤”門樓三間,其後相繼在城垣頂置雉堞一千一百四十三個。明朝永樂年間,曾因出生於該城西關的唐賽爾舉義,被明軍剷平西關,從此蒲城成了一座獨特的“三關城”。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奪佔大清河河道入海。由於河床容不下水量大多泥沙的黃河,河水時常泛濫。為防被淹,蒲城人在城垣外又築了一周護城堤壩。儘管如此,由於河床不斷淤積抬高,蒲城內地勢日趨漸低,成了一處險要盆地。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當地在蒲城以南的道西村北築起了一道黃河堤壩,這年汛期黃河洪水再度泛濫,此段河道滾河南去(道旭險工段現行河道),蒲城以北的大清河故道不再行水,但蒲城地勢低洼的狀況未能改變。
1938年春,國民黨軍隊為阻擋日軍進攻貿然炸開花園口,黃河改道淮河入海,蒲城在一定時期內緩解了被水淹沒的危險。然而,該城很快成了日偽軍盤踞的要點,燒殺搶掠,搞得當地及其周圍雞犬不寧。1945年蒲城解放后,蒲台縣人民政府並沒入住蒲城,而是先後在黃河南岸本縣域內的喬庄、高廟李、小營等地辦公。1947年3月,國民黨政府堵復花園口,黃河歸故,蒲城又危在旦夕。新中國成立后的1956年3月,國務院取銷了蒲台縣建制,其黃河南岸的域地划並給了博興縣齊東縣(齊東縣建制1958年11月撤銷),黃河北岸的域地劃歸了濱縣。為保證蒲城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由當地政府出資,於1965年將蒲城內居民陸續遷出安置,蒲城成了一座空城。1976年汛期黃河下游發生特大洪水,蒲城終被黃河洪水吞沒。六年後,當地政府將這裡改建為水庫,以緩解用水緊缺狀況,取名“蒲城水庫”。由於水面浩大,人們稱其為“湖”,后改稱為“蒲湖”。
1983年7月30日,歷時三個多月的北鎮新堤(裁彎取直)竣工。新堤長4447米,按1983年設防標準修建。新堤北面弓狀的老堤仍予保留,自此才有了北鎮老堤和新堤之說。1984年,當地政府決定以蒲湖為依託,將其北面的大片區域建為休閒遊覽區,1986年10月初建成開放,取名“蒲園”。蒲園北側東西向的大清河古道遺跡經開挖,成了人們盪艇泛舟的水上樂園,這是古濟水保留下來的惟一一段相對完整的河道,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重要的考證價值。2009年,濱州市對蒲園景區進行了升級改造,將蒲園改造成了集休閑、遊樂、觀光、健身、餐飲、文化為一體,以江南古典園林風格為特色的開發式、綜合性城市公園。
2011年3月,上級正式批複蒲湖風景區改造規劃,改造規劃總面積299萬平方米,其中陸地面積166萬平方米,水面面積133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有:一環、三線、八園、十景。一環是指蒲湖景區主環路;三線為浦園北入口——接待中心——黃河樓、望台山——蒲城島——南入口、黃河樓——蒲城島——知春園——松聲島;八園為蒲園、懷蒲園、青城園、蒲情園、蒲荷園、知春園、生態園、民俗園;十景為蒲湖泛舟、拾樓望月、蒲城懷古、黃河瞭望、踏湖尋坊、神龜馱城、唐賽爾祠、蒲地霞起、坐釣秋水、綠島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