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子夜吳歌·秋歌的結果 展開
- 唐代李白的詩作
- 子夜吳歌
子夜吳歌·秋歌
子夜吳歌
《子夜吳歌·秋歌》是唐代李白寫的一首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託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徵人的心聲。
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清秋景色,抓住秋夜月下搗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場景予以渲染,繪出了一幅情意深濃的婦女搗衣懷遠圖。
開篇四句情景交融,渾成自然,秋涼之夜,月華輝灑,砧聲陣陣,寒風習習,真是一幅充滿秋意的絕妙圖景。前三句分寫秋月、秋聲和秋風,從視覺到聽覺,再到觸覺,都在為第四句的“情”作鋪墊:月光是引發相思之情的媒介;搗衣聲說明婦女們正在為戍邊親人作趕製征衣的準備,其本身就包含著深厚的關切、思念之情;而秋風則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緒。
對飽經離別之苦的人來說,這三者有一於此,便難以忍受了,何況它們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況在月白風清的夜晚,整個長安城都響徹那令人心碎的“萬戶”搗衣之聲!這種時刻,有誰能不為這凄涼而又熱烈的氣氛所感染呢?“總是玉關情”,一語作結,力抵千鈞。情而冠以“玉關”,令人聯想到遙遠的邊塞,益覺此情之深長;句首著一“總是”,將前三句目中所見、耳中所聞和肌膚所感囊括凈盡,極力突出此情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所不在。
最後兩句“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寫盼望戰事的早日結束,嚮往和平安定的生活,這既是詩人的願望,也是征婦的心聲。有此一筆,不僅使全詩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關情”愈發濃厚。
因此,這首詩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本詩是《子夜四時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樂府舊題創作的新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