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托·瓦薩雷里

維克托·瓦薩雷里

維克托·瓦薩雷里(1908-1997)瓦薩雷里出生於匈牙利,在斯洛伐克度過了童年時代,1919年他們舉家搬遷到了布達佩斯。1925年中學畢業后他學習了五個學期的醫學。但之後的三年時間裡他在素有布達佩斯"包豪斯"之稱的桑德爾(Sandor Bortnyik)學院學習繪畫和現代藝術。1930年,瓦薩雷里在布達佩斯的Kovacs akos畫廊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人畫展,之後他和妻子卡拉一起到了巴黎。在接下來的3年中,他一直致力於繪畫學研究。

簡介


維克托·瓦薩雷里是光效應繪畫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歐普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歐普藝術之父"。

人物生平


Victor Vasarely
維克托·瓦薩雷里
維克托·瓦薩雷里
瓦薩雷里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他便開始研究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和理論,並對色彩理論、知覺和幻覺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思考,從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外部自然世界中潛藏著一個內部的幾何世界,它就象整個自然界的精神語言,將內與外緊密相連。不僅如此,每一塊基本的幾何形都是色彩的基礎,而每一種色彩又概括出不同形狀的特徵。因此他拋棄了自然界中的基本形態,直截選取標準色彩,並通過幾何形在二維平面上的延展,建立起眩目而又迷惑知覺的奇妙空間。他一生都沉迷於線性圖案結構,這使他畫了一系列深奧的,用各種圖形組成圖案的主題作品,如:滑稽角色,西洋跳棋,虎,斑馬等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瓦薩雷里還寫了一系列有關如何運用光學現象為藝術服務的宣言。這些宣言與他的作品對年輕的藝術家們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正如瓦薩雷里所說,"在最後的分析研究中,純創作中的實物對我來說像是家庭畫作中最後的連線,它仍有著絢爛的美,並自我完結。但它已不僅僅是一幅畫了,構成它的色彩與形態仍位於平面之上,但是由它們引發的可塑性卻使平面的前部與內部結合在一起。所以這不僅是終點,也是起點,是為將來取得成就而搭建的發射台。"
歐普藝術產生的背景及其特點
歐普藝術(Optical Art)又被稱為"光效應藝術"和"視幻藝術",它是繼波普藝術之後,在西歐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出現的一種新的風格流派,興起於西方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首次使用"歐普"(Optical)這一名稱是在1965年,當時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一次主題為"眼睛的反應"(The Responsive Eye)展覽會上,陳列出大量經過精心設計,按一定規律排列而成的波紋或幾何形繪畫, 這些作品給參觀者以強烈的視覺刺激,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事實上,歐普藝術就是要通過繪畫達到一種視知覺的運動感和閃爍感,使視神經在與畫面圖形的接觸過程中產生令人眩暈的光效應現象與視幻效果。歐普藝術家以此來探索視覺藝術與知覺心理之間的關係,試圖證明用嚴謹的科學設計也能激活視覺神經,通過視覺作用喚起並組合成視覺形象,以達到與傳統繪畫同樣動人的藝術體驗。出於這一目的, 歐普藝術作品摒棄了傳統繪畫中一切的自然再現,而是在作品中,使用黑白對比或強烈色彩的幾何抽象,在純粹色彩或幾何形態中,以強烈的刺激來衝擊人們的視覺,令視覺產生錯視效果或空間變形,使其作品有波動和變化之感。
歐普藝術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挑戰人類視覺的智力遊戲,從而帶領觀眾進入了一個變幻莫測的幻覺世界。藝術評論家弗波帕曾給歐普藝術作了一個較為科學化的解釋:用各種不同的幾何體的周期性結構,緯線疊積或色綵排列,同時運用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段和使其產生光焦度現象的科學方法--放射光的波紋形效果和色彩的擴散,它的強度分離又并行對比、連續或交叉,色彩和色調的增大或減少,色彩的互相干擾等等,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對視網膜引起刺激、衝動、振動和其他對視覺的混合、重疊等強烈反應(如圖像和背景的顛倒、前部暖色與後部冷色之間的相互滲透關係),造成一種含義不明的圓體和一種持久的不穩定的造型。
歐普藝術家一方面認為抽象表現主義太隨意和偶然;另一方面又認為波普藝術太鄙俗。他們主張要吸引觀眾,但卻不能讓觀眾捲入藝術之中;既不聯繫具體,也不表達感情和體驗,而基本上利用視覺變化來造成一種幻景。這種視覺變化主要由兩方面來完成--色彩的變化和形態的組織,歐普藝術家們在創造自己作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觀察著這兩方面在視覺中產生的各種幻覺,試圖挖掘潛藏在這種幻覺表象後面的基本規律。在這種風格的形成過程中,歐普藝術家們可謂是博眾家之長,如在空間透視方面,可以看到印象派美學的影子;在抽象形態的組織上,可以追溯到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螺旋主義及康定斯基和克利等畫家;而在色彩的相互關係方面,又受到新造型主義、構成主義的影響;此外,德國的包豪斯和魯道夫·阿恩海姆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也給了歐普藝術家們很大的啟發。
歐普藝術幾乎同時興起於歐美各國。其最傑出的代表是法國畫家維克托·瓦薩雷里,他從50年代起就開始創作具有運動感和閃爍效果的繪畫,成為法國歐普藝術的主流。其他具有影響力的歐普藝術畫家有美國的約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和安德魯基威斯(R. Anuskiewicz),英國的女藝術家瑞利(B. Riley)及以色列的阿格姆(Y. Agam)﹑委內瑞拉的薩圖(J. R. Soto)等。
雖然歐普藝術盛行的時間並不是很久,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走向了衰落。但它變幻無窮的視覺印象,以強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廣泛滲透於歐美和日本的建築裝飾、都市規劃、傢具設計、娛樂玩具、櫥窗布置、廣告宣傳、紡織品印染,以及芭蕾舞、電視觀賞等到多種設計領域,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瓦薩雷里藝術作品特徵透析
瓦薩雷里的作品既豐富又複雜了,因而不能簡單地認為他僅僅是光效應藝術家。事實上,戰後他的大量作品體現了他的整體思想。其中,最主要的一點還是有關藝術是實踐活動的思想,藝術應該"創作"的思想,這使得他對放任自流的抽象極為反感。1950年他這樣寫到:"藝術家變得不受限制了。任何人都可以自稱藝術家,甚至於自稱天才。任何一點色彩、草圖或者線條,在神聖的主觀感受的名義下,都可以算是一件作品。衝動壓倒了技巧,誠實的工夫本領被偶然奇想、臨時湊合的東西所代替。"瓦薩雷里建議人們應該把藝術家看作是製造原模的人,原模製成之後是可以複製的。"原模的價值不在於材料本身的珍貴,而在於它所體現的珍貴品質"。(《瓦薩雷里自述》,1965)瓦薩雷里的這種思想可以看作是其對設計師的認可,實際上,設計師也就是那個製作原模的人,瓦薩雷里的思想里已經開始產生了繪畫向設計的轉變。
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創作了第一幅重要的作品--斑馬(Zebra)(見圖2),這幅作品由黑白條紋的曲線組成,被認為是歐普藝術流派的第一代表作品。這幅作品顯示出瓦薩雷里最初的探索是從形態開始,之後才逐步發展到運用規則的幾何形態和色彩的變化來達到特殊的視覺效果。
當然,瓦薩雷里的創作主題也來源於自然,從自然中獲取靈感,才能發現這種視錯覺。如他的作品"織女星"的誕生,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瓦薩雷里也說:"織女星是眾所周知的一個遙遠的星座……這幅作品表達了它的外延,我對宇宙的理解:無邊無際的自然的極端……我的許多"展開的"作品都以"織女星"命名,但是為了區別它們--除了用編號的方式--我還加入了一些諸如"Nor"之類的詞來命名。"同時,瓦薩雷里在作品中安排了大量的小的、近似同一的幾何形以產生生動的幻覺和動感。例如,瓦薩雷里在他的作品"Kesege"中使用各種圖案去創造運動的幻覺和改變抽象的元素。這幅畫看上去象是頂部凸出,但實際上它是在二維平面上同時展現出了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達到了平面與立體的完美結合。然而,瓦薩雷里並不只是滿足於在二維和三維空間里創作,他還要在三維的空間里產生四維效果會和運動感,如他的作品《索拉塔--T》(Sorata-T,見圖6)就是他追求新的視覺效果的嘗試,它是一件大規模的玻璃構成,三塊板象屏風一樣可以合起與拉開。透明玻璃上的線條相互重疊,觀者只要稍微移動一下視點,就會改變圖形,以迅速改變的圖形帶給視覺一種運動感。
瓦薩雷里的作品完全拋開了繪畫中的個性因素,只注意圖形對視覺的影響。他認為藝術不應該是個人的,而應該是社會的產品,因而必須反映社會的內容,也就是反映出當時的技術水平與知識水平。因此,他的創作運用的是精確設計的方法,將科學的理性思維帶入了作品之中,其實這種探索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學中就存在了,甚至早在中世紀馬賽克壁畫中就已經運用了,而瓦薩雷里是把這個主題從具象畫中獨立出來,把它放在純抽象的方式中展現出來,顯得更有理論價值。而我們可以把他的這種創作方法和理論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傾斜手法的運用
在瓦薩雷里創作的一系列平面球體作品中,都用到了傾斜的橢圓,通過這些橢圓大小、形狀和位置的變化,在平面上尋求一種空間感和動感。"傾斜勢必會產生漸強或漸弱的改變。這是因為,它使傾斜的部分,看上去逐漸偏離或接近了水平軸線或垂直軸線的穩定位置。在深度距離上發生的傾斜,是以逐漸脫離或逐漸接近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展開的。"
瓦薩雷里作品中所用傾斜的橢圓,就是在深度距離上以逐漸脫離的方式進行展開的,按照這種方式,"被傾斜放置的物體,會顯示出一種內在的張力,其方向是朝向正面,或與正面相違背(或者與垂直於正面的面相違背)。一個處於傾斜方向的物體,與一個平行於正面的靜止的物體不同,它總是充滿著潛在的力量。"
瓦薩雷里巧妙地運用了這種"潛在的力量",不僅創作了平面上的球體,在平面上表現出了立體空間,而且讓這個球體產生了一種流動感,用這種流動來表現星座應該是最形象不過的,這幅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動態甚至讓人覺得色彩會溢出畫面,流向漫無邊際的茫茫太空。
幾何式樣的應用
瓦薩雷里的作品所採用的幾何式樣並不複雜,在他的後期作品中幾乎找不到什麼自由曲線,他所用的都是我們很常見的如圓、橢圓、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等簡單的幾何圖形,他的抽象不是隨心所欲的,是一種規則化了的抽象。現以"織女星"為例,不看這個名稱時,我們只看到它是一幅用平面表現空間感的作品,但和"織女星"這個名稱聯繫到一起的時候,就會與星座的流動和茫茫的夜空聯繫起來。實際上,他的作品是沒有採取再現的方式,將自然界呈現於觀者的眼前,而是用聯想的思維和科學的方式表現主題。
他和其他歐普藝術家一樣,採取了與眾不同的繪畫方式,即使用尺子、圓規等數學工具來代替畫筆。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瓦薩雷里等歐普藝術家的作品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然而,"一種藝術風格,如果僅僅因為它缺乏再現性或運用了抽象的幾何形式,是不能把它斥為"形式主義"的。
真正的形式主義,是使媒介與媒介服務的內容完完全全脫離開來,進而運用一些美的形式去代替作品中包含的一些戲劇性場面。"而歐普藝術家們則是從對象中直接獲取主題,然後用他們的繪畫風格把這個主題表現出來,在表現的過程中將其完善和深化,但並沒有完全背離主題。我們所看到的,其實就是畫家們在表現主題的過程中嘗試採用了一種新的繪畫風格,即科學的方式,因此,可以說,歐普藝術拉近了科學與藝術的關係,給了它們一次合作的機會,從瓦薩雷里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合作是成功的。
憑藉色彩表現視錯覺
瓦薩雷里的作品最初只用黑色和白色相間產生視錯覺效果,到六十年代後期,他使用的色彩才開始豐富起來,嘗試運用小塊的標準色形,有時呈正面,有時呈側面,用平塗手法,使絢爛多姿的色彩與底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體現出色彩的輝煌(見圖7)。瓦薩雷里很熟悉色彩的特性並能抓住這些特性把它們運用的恰如其分。色彩不僅可以用冷和暖來形容,而且還有進退感,如紅色通常被認為是暖色,而藍色相對就是冷色,橘紅色看上去就顯得不"冷"也不"暖",但是,它們之間的冷和暖並不是孤立的,當紅和藍放在一起時,它們的這種特性就會相互影響,從而使整個畫面看起來很舒服。同時,暖色和純度高的色有前進感,而冷色和相對純度低的色有後退感(見圖8),瓦薩雷里巧妙地運用色彩的這種特性,用色彩純度的變化表現空間感,將人的視線引入了畫面深處。除此之外,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他用色彩純度的漸變作為底色,配合形的變化,以達到立體的效果。對色彩能產生視錯覺,主要還是源於色彩對心理的影響,"色彩的表現作用太直接、自發性太強,以致於不可能把它歸結為認識的產物。" 人們對色彩的感覺很大一部分產生於心靈,因此,瓦薩雷里的作品還體現出了平面設計中的心理學要素。
流動的韻律
瓦薩雷里的作品從根本上說還是屬於構成藝術,這充分說明歐普藝術的源泉還是德國的包豪斯。但是,瓦薩雷里將平面上的色彩構成賦予了新的內容,也就是說,不僅延續了這種構成,而且將其深化了。其實,不論是形態還是色彩,都可以用兩個詞形容--流動和韻律。
瓦薩雷里的作品不論是向外的延展,還是向內的深入,最終都達到了一種效果--流動,只是流動的趨向不同,採取的手法不同,一個是通過形態的變化,一個是藉助色彩的漸變,不論向邊緣還是向內部,都體現了視錯覺。從表現的意義上講,因為整個自然界都是運動的,所以流動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如流動的河流,流動的星空等等,我們可以感覺到世界本身就處於流動的狀態,時間上在流動,空間上也在流動,而瓦薩雷里常選用星座作為自己的創作主題,也許正是覺得它們有共同的特點--流動。
至於將瓦薩雷里的作品歸結為韻律,源於他將幾何形大量和規律的運用。韻律的概念始用于于格律詩,包含有壓韻和規律的意思,將其借用在藝術中,與節奏的意義相近。節奏是音樂術語,在視覺藝術中可以理解為一種空間的秩序,也就是很強的規律性。韻律是節奏的深化,是情調在節奏中的體現,如果說節奏是理性的表現,那韻律就是理性與情感的結合。韻律來源於具象和抽象的藝術形態,但卻是超越這兩種形態的視覺特徵,是用具象的形式來表現抽象的情感的一種形式。瓦薩雷里的作品正是通過運用線條、色彩以及各種的幾何形態來抒發其藝術美感,使其作品達到一種動態的韻律美。
流動和韻律的結合,是瓦薩雷里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外在的形式美和內在的意境美,其作品在形式上,達到的是"流動"的視覺效果,在內涵上,表現出的則是一種"韻律"的意境,最終給了我們一種"超以象外"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