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果
椰子果
椰子果是椰子果實的簡稱,是椰子樹的花序受精后形成的果實。它是植物中最大核果之一。別名胥余、越王頭、椰瓢、大椰,是棕櫚科椰子屬常綠喬木椰子樹的果實,是外層為纖維殼、內含可食厚肉質的大堅果。椰子是我國典型的熱帶經濟作物,在我國的海南文昌、台灣南部、廣東雷州半島,雲南西雙版納、德宏、保山、河口等地多有種植。椰子果的營養成分豐富,具有良好的營養價值;同時由於椰果“全身都是寶”,其綜合利用價值也廣受關注。
椰子果是椰子樹的花序受精后形成的果實,也是椰子果實的簡稱。椰子果是椰子樹的主要經濟形態,也是椰農經濟收入的主要類型,也是眾多椰子產品的基礎原料。
結構圖示
椰子樹果實為最大的核果之一,呈圓形或橢圓形,也有少量三棱形。由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椰殼)、種皮、固體胚乳(椰肉)、液體胚乳(椰子水)和胚組成。
外果皮:亦稱果皮,外表革質,椰果未成熟前,外表光滑,有紅、黃、綠、褐等顏色,充分成熟後果皮飽滿光滑,干后呈褐色,不成熟椰果乾後果皮會發皺。
中果皮:外果皮裡面一層為中果皮,起到保護作用。未成熟時呈白色,含水量高,成熟后質地變為疏鬆的纖維層,棕褐色,富有彈性,稱“椰衣”或“椰子纖維層”,保護椰子果實不受傷害。
內果皮及種皮:內果皮即椰殼,質地堅硬,充分成熟時呈黑褐色,冷熱不變形,保護胚乳和胚。種皮為椰殼內附在椰肉外面的薄皮,革質,成熟時呈黑褐色,一般情況下很難與椰肉分離。
胚乳:授粉后6~7個月,椰果開始形成膠狀體胚乳,即椰肉,8個月後椰肉呈白色,質地變硬,12~13個月,胚乳完全成熟,厚度約0.9~1.5厘米,含脂肪30~35%,蛋白質4%,碳水化合物12~14%以及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椰子水:又稱“液體胚乳”,藏在椰果腔中,椰肉未形成前,味酸澀,椰肉形成后(授粉后6~7個月)椰子水含糖量最高(約4~6%),味甜,果實成熟時味變淡,糖分減少,礦物質含量增加。
胚:米白色,圓柱形,約米粒大小。在椰殼和椰肉上,有三“眼”(孔),通常只有一個孔的胚可生長,其它兩個孔的胚退化。椰果發芽生長時胚首先向外長根、芽,向果腔內生長吸器,吸器分泌出脂肪分解酶分解椰肉中的養分,由吸器吸收供椰苗生長。
椰子樹植后3-5年便可開花結果,每一串花序大約可結6-12個果,高產的可達30個果,但果較小。椰子樹單株產量每年約50-200個果,椰果從授粉到成熟,一般需要1年時間,在整年中如果某一階段遇到自然災害,如乾旱、寒潮、颱風等都會影響椰果的發育。
分類標準不同,依據也不同,根據椰子資源分為植物性狀和農業性狀等。
按大小分類可分為大果型,中果型和小果型。
椰子果
按果形顏色分,紅果椰子,綠色椰子,黃果椰子和棕色椰子等。
椰子的主要產品是椰肉(稱固體胚乳),其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成熟椰子果的新鮮椰肉,脂肪含量約為33%,蛋白質約為4%,可以鮮食,也可以用於食品工業,直接加工成各類美味食品,如市場上的椰子粉、椰子汁和食用椰乾等。
此外,也可用於精細化工、醫藥和農藥製備等。未成熟的椰子,其椰肉內所含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均比成熟的椰子低,所以未成熟的椰子不適於加工椰子油或其他椰子產品,但適於直接食用。這種嫩椰子除了飲用其中的椰子水以外,有些地方還將軟的椰肉取出,配上白糖和椰子水一起食用,味道極為鮮美,椰肉也軟滑可口。
椰果的重要組分為椰子水和椰肉,其中椰子水及椰肉內糖的濃度、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月桂酸含量、椰干含量、維生素含量及各種微量元素含量等是衡量椰果品質的重要指標。椰肉和椰子水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同時含有種類和含量均很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有研究表明,椰肉經脫脂均質后得到的椰子汁有利於高血脂症的預防和干預,對心血管系統有一定保健作用。椰肉中的粗纖維和蛋白可以減少體內膽固醇吸收和加速排泄,有利於血脂減少。椰肉的遊離脂肪中以月桂酸(十二酸)、肉豆蔻酸(十四酸)等飽和脂肪酸為主。椰肉中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離子是鎂和鉀,鎂可減少低密度脂蛋白,穩定血小板和降低血凝狀態;鉀是細胞內液中主要的陽離子,維持體內的水平衡、滲透壓及酸鹼平衡,增強肌肉興奮性,維持心跳規律,參與蛋白質、糖類和熱能代謝。總體來講,椰子是低能量、高可溶性膳食纖維的健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