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區

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

赫山區,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位於湘中偏北,地處洞庭湖畔,東鄰湘陰、望城,南界寧鄉,西接桃江,北臨資水。區境西南為雪峰山余脈,最高點碧雲峰海拔502米;中部地面起伏平緩,丘崗與平原相間;東北部為濱湖平原,平坦開闊,耕地連片,土壤肥沃,為全區主要農產品基地。區域總面積1285平方公里(不含高新區),轄12個鄉鎮4個街道及1個工業園。

2015年,赫山區現轄筆架山鄉,歐江岔、新市渡、泉交河、八字哨、蘭溪、岳家橋、衡龍橋、泥江口、滄水鋪、謝林港10個鎮,赫山、桃花侖、金銀山、會龍山、魚形山、朝陽6個街道。

赫山區是益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石長鐵路、洛湛鐵路在此交匯;水經洞庭湖口與長沙直接相通,內河四季通航。赫山名人有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人民作家周立波等。2013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被評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區)、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省級藥品安全示範縣。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歷史沿革


赫山區因區內有聞名的“赫山廟”而得名,成立於1994年4月7日。
益陽縣(赫山區前身)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在此生活。新石器時代,先民在洞庭湖濱、資水沿岸依崗面水,聚群而居。青銅器時代,村落漸趨密集,先民用石、木器具農耕,農牧業開始發展。傳說帝譽分天下九州,益陽在荊州之區。唐虞夏商益陽均在荊州之轄。周成王封熊繹於楚,益陽屬楚。公元前221年秦滅楚后,立長沙郡,下設益陽等九縣。初置益陽縣時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陽、安化、新化各縣和益陽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寧鄉、湘陰、漣源、新郡和沅江市的部分地方,範圍廣達18000平方公里。今益陽地區所轄縣、市,除沅江部分和南縣外,均在古益陽版圖之內。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封吳芮為長沙王,改長沙郡為長沙國,設都臨湘,領益陽等13縣。公元30年漢光武六年復改長沙郡,益陽仍屬長沙郡。統隸荊州刺史部。
三國鼎立,
吳、蜀分荊州。這一時期,荊州處於魏、蜀、吳逐鹿爭雄的疆場。赤璧之戰後,曹操退出南方,吳、蜀為爭奪荊州展開了一聲稱划綜複雜的鬥爭。公元207年先為蜀劉備奪取。孫權索取荊州未成時,乃派呂蒙取長沙。劉備為救長沙,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令關羽屯兵益陽與呂蒙相拒。《吳志·甘寧傳》載:“寧隨魯肅鎮益陽拒關候,候擇精銳士五千投縣上流十餘里淺瀨,雲欲夜渡。肅選兵益寧,寧乃夜往,候聞之,住不渡而結寨營。”魯肅則率程普、甘寧據城東南龜山屯駐,於陸賈山溪口約會關羽。這次約會,便是名震千古的“單刀會”。而益陽城垣,即為肅築土城屯兵所建。三國吳太二年(公元357年)分長沙西部都尉設置衡陽郡。益陽屬衡陽郡。這時分置南部地方設新陽縣(即今寧鄉),公元266年又從西部地方分設高平縣(今新化和新邵縣的一部分),益陽縣疆域開始縮小。公元280年,晉滅吳后,分全國為20州,益陽屬荊州。南朝宋時(公元420年),改衡陽郡為國,益陽屬衡陽國。又划給湘陰一部分土地。南朝齊時(公元479年)復改衡陽國為郡,直到梁時仍屬衡陽皇三年(公元583年)益陽屬潭州。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潭州立長沙郡,益陽又屬長沙郡。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國為10道,開元中分為15道,道下州郡並稱。益陽隨潭州、長沙郡時更所屬,變遷不定四次之多。
五代,十國割據,湖南屬楚國。後梁(公元907年)益陽屬潭州。後唐(公元923年)馬殷為楚國王,益陽屬長沙府。後晉後漢困這。後周(公元951~959)益陽屬潭州市府。宋朝,初分天下為15路,後分23路,南宋為16路,路設安撫司,直隸京師,路以下置府、州郡、軍。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益陽屬湖南路潭州長沙郡。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以益陽梅山等地方分置新化、安化等縣。宋史神宗本紀載:五年章享開梅山,置安化縣。公元1279年,忽必烈滅南宋建元朝,置路,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以益陽縣民有萬戶升為益陽州。屬潭州路。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隨潭州路改為天臨路屬。
明朝,省設布政使司(后改稱布政使司),省下置府、州、司,益陽屬湖廣行省,即湖廣布政使司(江夏,今武漢市)長沙府。明代洪武初(公元1368年)復降益陽州為益陽縣。清採用“省”、“道”、“府和直隸廳、直隸州”、“縣和散廳、散州”四級制,初分全國18省,後為23省,省設總督、巡撫、駐市政使司。益陽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郡。
公元1852年十月二十日,洪秀全統率太平軍經長沙轉戰益陽,即改益陽縣為“得勝縣”。爾後,太平軍從水路揮戈武昌,佔領南京。太平軍取益陽時,據益陽蛇山(甘寧壘)大敗清兵。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益陽縣分23鄉里,縣城為“在城裡”。民國元年,益陽縣分為7個城鎮。民國二十二年,又分為7個區,縣城為第1區,下設2鎮:青龍洲至臨興館為龍興鎮,臨興館至麒麟甲為麟興鎮。
民國初,分全國22省、4特區,后增至35省及西藏。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湖南廢府、廳、州,長寶道改為湘江道,今益陽。民國十一年廢道,益陽屬於省。民國27年(公元1938年)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益陽屬第1區;后又調整為10個區。民國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個行政督察區轄境過廣和督察不便,將之調整為10個。同年4月,划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漢壽、沅江等6縣,組成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是為區境地區一級行政建置之始。南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常德)。民國31年(公元1942年)龍光、麟興兩鎮合併為龍麟鎮。民國33年(1944),侵華日軍進犯,湖南部分地域淪陷,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名存實亡。省政府遂設安化、沅陵、洪江3個行署,作為非常時期省政府臨時派出機關,分領各縣。安化行署是年10月18日於安化縣梅城建立。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均為安化縣行署領轄。翌年7月31日,安化行署撤銷,恢復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0年4月至1949年7月,
赫山區
赫山區
第5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這是益陽建置地區一級行政區劃之始。全區轄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漢壽、沅江6縣(南縣屬第4行政督察區;南縣原乃八百洞庭水域,同治末年即公元1874年藕池至西洞庭湖一帶淤淀成洲,1891年設立西湖直隸廳;1895年成立南州直隸廳撫民府;1912年改南州為南縣)。1949年湖南各地相繼解放,國民政府在湖南的統治宣告結束,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隨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省臨時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后,全省設1個省轄市、10個專區。專區設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關。益陽專區於1949年8月成立,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關區,轄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沅江、漢壽6縣。
1950年3月,益陽縣城關區改為益陽城關區,升為縣級;同年9月,建立益陽市,直屬益陽市專署領導。1951年4月,省政府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在100萬人口左右的大縣,領導困難,可以划小”的指示,析湘鄉縣第九、十區,安化縣第三、四區和蘭田鎮,以及邵陽、新化縣部分地域,置蘭田縣;析湘鄉縣第三、六、七區,置永峰縣。同年七月,析益陽縣第六、七、八、九、十一區,置桃江縣,均屬益陽專區管轄。當時,全區共轄9縣、1市。南縣則屬常德專區。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原轄寧鄉縣划屬湘潭專區,湘鄉、雙峰、漣源3縣劃歸邵陽專區,益陽、桃江、安化、漢壽、沅江5縣及益陽市劃歸常德專區,歷時10年。其間,益陽市於1953年4月改為省轄市,授權常德專署領導,1958年7月改為益陽縣領導,但1961年復改專區轄市,仍由常德專署領導。
1962年12月,恢復益陽專區建置,專員公署駐益陽市桃花侖,轄南縣、沅江、華容、益陽、寧鄉、桃江、安化7縣和益陽市。大通湖、千山紅、金盆、北洲子、茶盤洲、錢糧湖6個國營農場,同時劃歸益陽專區管轄。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5月,新的中共益陽市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共益陽市第一屆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原益陽縣、益陽市分別以資水為界,以南改為赫山區,以北改為資陽區。
2004年,赫山區轄5個街道、11個鎮、9個鄉。
2005年,赫山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將羊角鄉、千家洲鄉和蘭溪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蘭溪鎮,鎮人民政府駐河邊路(原蘭溪鎮人民政府駐地)(另一說法:鎮人民政府駐尹家壩);將石筍鄉和龍光橋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龍光橋鎮,鎮人民政府駐龍光橋(原龍光橋鎮人民政府駐地);將白石塘鄉和衡龍橋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衡龍橋鎮,並將岳家橋鎮的青竹塘村劃歸新的衡龍橋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衡龍橋(原衡龍橋鎮人民政府駐地);將樊家廟鄉和泥江口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泥江口鎮,鎮人民政府駐泥江口(原泥江口鎮人民政府駐地);將鳳凰湖鄉和筆架山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筆架山鄉,鄉人民政府駐張家塘;將黃泥湖鄉與會龍橋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新的會龍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會龍山(原會龍山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地)。目前,全區共轄12個鄉鎮、4個街道和一個工業園。
2016年,赫山區所轄鄉鎮調整為6個街道(含朝陽街道)、9個鎮、1個鄉和1個工業集中區(不含高新區),156個行政自然村、51個社區居委會。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赫山區在其中。

地理環境


位置

赫山區位於湘中偏北,處洞庭湖西緣,東鄰湘陰、望城,南界寧鄉,西接桃江,北臨資水,地理坐標為北緯28°16′~28°53′,東經112°11′~112°43′。南北長49千米,東西寬52千米。西南為雪峰山余脈,最高點碧雲峰海拔502米;最低點北瀕湖海拔22.4米。中部地面起伏平緩,丘崗與平原相間;東北部為濱湖平原,平坦開闊,耕地連片。自南至北依次為岳家橋鎮、衡龍橋鎮、泥江口鎮、滄水鋪鎮、泉交河鎮、歐江岔鎮、魚形山街道、龍光橋街道、新市渡鎮、筆架山鄉、蘭溪鎮、會龍山街道、龍嶺工業園、赫山街道、金銀山街道、桃花侖街道和八字哨鎮。區人民政府駐地赫山街道洪家村社區。

地形地貌

土地總面積1214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
赫山區
赫山區
佔39.71%,丘陵佔10.05%,崗地佔6.7%,平原佔32.44%,水面佔11.10%。境內由南至北呈梯級傾斜,南半部是丘陵山區,屬雪峰山余脈;北半部為洞庭湖淤積平原,一派水鄉景色。“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南部山區最高處為海拔1621米,北部湖區最低處為海拔26米,南北自然坡降為9.5%。
地處由雪峰山隆起與洞庭湖凹陷交接處,山丘起伏和緩,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湖區為洞庭湖沖積平原,土質肥沃,渠網縱橫。赫山區境內的碧雲峰,海拔502米,為市區最高處。

氣候

全區屬於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熱豐富,雨量充沛,盛夏較熱,冬季較冷,春暖遲,秋季短,夏季多偏南風,其它季節偏北為主導風向,氣溫年較差大,日較差小,地區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16.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5℃,氣溫年較差24.5℃,高於同緯度地區;日較差年平均7.3℃,低於同緯度地區,尤以夏季晝夜溫差小。年無霜期272天。年日照1553.7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03.73千卡/小時。年雨量1432.8毫米(mm),降水時空分佈於4—8月,這段時間雨水集中,年平均雨量844.5毫米,佔全年雨量的58.9%。年平均相對濕度85%,乾燥度0.71,2—5月為濕季,7—9月為乾季,10—1月及6月為過渡季節。

水文

境內水系發達,有5千米以上河流40條,分屬於資江、湘江水系。全區水資源總量333.28億立方米,水能總蘊藏量15346千瓦,可開發量5722千瓦。可利用水面93880畝,水產品年產量達16000餘噸。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是遠近聞名的“小有色金屬之鄉”。
赫山區
赫山區
已知的礦床、礦點有140多處,已探明的礦床、礦點40餘處,其中中型礦床5處,小型礦床15處,礦點和礦化現象120多處。主要礦藏20多種,銻、鎢、釩、石煤的儲量佔全省第一。主要礦種中,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有錳、銻、金、釩、鐵、石煤、硫鐵礦、磷礦、石灰岩等10多種,其中、銻、釩、石煤、硫鐵礦、石灰岩儲量豐富,開採遠景可觀。稀有金屬分佈較多,尚有待勘探、開採。水晶礦、重晶礦、粘土礦、石英砂、螢石、高嶺土等非金屬礦藏,也有一定儲量。此外,山區的石料和湖區的潮土,資源較為豐富,是發展建築材料工業的重要原料。

水資源

赫山區
赫山區
水資源豐富。山丘區有資江南北貫通,平原地帶河熱線縱橫、湖泊棋布,水路經洞庭湖外通長江,內聯湘、資、沅、澧水道,向有灌溉、航行之利。水資源總量為2779億立方米,其中年均地表徑流量約為91億立方米,平均每畝耕地擁有水量1770多立方米。另外,資水、沅水、澧水和荊江三口每年給我市帶來過境容水2200多億立方米,蘊含豐富的水能發電資源。據測算,僅資江可供發電貯量就達100萬千瓦,現因在其上游建了2個水電站(柘溪電站、馬跡塘電站),開發量已達50萬千瓦。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資源,按經濟意義和生態地理分佈,大致可分兩種類型。境內東北部的南縣、沅江市和赫山區東部,湖泊眾多,河港交織,水草豐茂,盛 產魚蝦和龜、鱉、鱔、螺等小水產。每年秋後,還有大批雁行目鴴形目候鳥來此覓食越冬。陸棲脊椎動物較常見。野生動物以哺乳類、爬行類和鳥類居多。主要為斑鳩、野雞、野兔、野豬、獾、貉和蛇等。植物資源有藻類、菌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六大類,廣泛分佈在山地、平原和水域,直接或間接地被農業利用。
全區植物資源種類共有1530種,其中木本植物858種,竹類植物44種,藤本植物82種,草本植物546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29種),主要有常綠櫟類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次生混交林,以馬尾松、杉木為主的針葉林,以毛竹、水竹、黃桿竹、桂竹、苦竹為主的竹林,以水杉、楓楊為主的防護林,以油茶、果園為主的經濟林,灌叢,草甸,沼澤和水生植被等10個植被類型。

土地資源

土地質量較好,
赫山區
赫山區
有林地56.27萬公頃,耕地24.54萬公頃,水面13.99萬公頃,草地8.2萬公頃,湖洲6.53萬公頃。濱湖平原由河流沖積而成,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種作物,是糧、棉、麻、油、糖的主要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薴麻產量居中國首位,蘆葦、黃(紅)麻、糖料產量均居全省第一。中部丘陵崗地,土壤多屬板頁岩風化而成,呈酸性,含養分較高,是南竹、油茶、茶葉、果木等經濟林生產區。是有名的“竹子之鄉”,南竹、茶葉產量居全省第一。西部中低山地,土質相對較差,但適宜多種林木生產,是主要林業生產基地。

魚類資源

水域廣闊,總水面215萬畝,可養面積80多萬畝,已放養面積72萬畝,其中精養面積33萬多畝。大通湖面積達12.4萬畝,是全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泊。全市盛產烏鯉、鱖魚、大口鯰、優質鯽魚、優質鯉魚等名貴魚和甲魚、烏龜、蟹、青蝦等特種水產品。

植物資源

赫山區植物資源種類豐富,共有1530種,其中木本植物858種,竹類植物44種,藤本植物82種,草本植物546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29種),主要包括各種食用、藥用、單寧、澱粉、油料、芳香油料、觀賞類等植物。赫山區植被類型主要有:常綠櫟類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次生混交林,以馬尾松、杉木為主的針葉林,以毛竹、水竹、黃桿竹、桂竹、苦竹為主的竹林,以水杉、楓楊為主的防護林,以油茶、果園為主的經濟林,灌叢,草甸、沼澤,水生植被等十個類型。當中屬竹林資源最豐富,總面積19萬畝,立竹蓄積2580萬根,資源蓄積量位居全省第五。

行政區劃


2005年後,赫山區轄共轄12個鄉鎮、4個街道和一個工業園:
12個鄉鎮​八字哨鎮、岳家橋鎮、蘭溪鎮、歐江岔鎮、衡龍橋鎮、龍光橋鎮、滄水鋪鎮、泥江口鎮、泉交河鎮、新市渡鎮、牌口鄉、筆架山鄉​
4個街道​桃花侖街道、金銀山街道、赫山街道、會龍山街道​
一個工業園​龍嶺工業園​
2015年,根據益陽市赫山區鄉鎮區劃調整方案,益陽市赫山區共減少2個鄉級建制,現轄10個鎮
序號名稱
1歐江岔
2筆架山鄉
3新市渡
4泉交河
5八字哨
6蘭溪
7岳家橋
8衡龍橋
9泥江口
10滄水鋪
11謝林港
6個街道
序號名稱
1赫山
2桃花侖
3金銀山
4會龍山
5魚形山
6朝陽
總面積1278平方千米,總人口92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洪家村社區)。
2016年,該區所轄鄉鎮由1994年建區時的10個鎮、19個鄉,經數輪撤併,調整為6個街道(含朝陽街道)、9個鎮、1個鄉和1個工業集中區(不含高新區),156個行政自然村、51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民族


2000年,赫山區總人口831114人,各鄉鎮人口:赫山街道60148、桃花侖街道50132、金銀山街道41652、會龍山街道31316、朝陽街道31042、蘭溪鎮33309、八字哨鎮28319、龍光橋鎮63900、泉交河鎮44518、歐江岔鎮37724、滄水鋪鎮46009、衡龍橋鎮44480、岳家橋鎮47318、泥江口鎮31053、謝林港鎮32022、新市渡鎮21356、千家洲鄉27361、羊角鄉19934、牌口鄉23002、筆架山鄉27427、白石塘鄉23908、樊家廟鄉24696、石筍鄉21293、黃泥湖鄉19195。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佈。(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13年,赫山區總人口82.4萬,其中農業人口56.6萬。

政治


區委​鄧正安(區委書記)、馬文才(區委副書記、區長)、祁輝(區委副書記)、楊永忠(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胡佐頌(區常委、常委副區長)、蔡湃(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劉煉真(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楊凱波(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永發(區委常委、區人武部部長)、馬慧(區委常委、統戰部長)、董軻(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文豪(區委常委、副區長)​
區人大​張劍輝(區人大常委主任)、董凱斌(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曹國斌(區人大常委副主任)、將美華(區人大常委副主任)、李新華(區人大常委副主任)、陳勁(區人大常委副主任)​
區政府​馬文才(區委副書記、區長)、胡佐頌(區常委、常委副區長)、黃文豪(區常委委、副區長)、夏潔(副區長)、顏建波(副區長、赫山公安分局局長)、陳維民(副區長)、陳國良(副區長)、石漢(副區長)、蔡秋良(副區長)、高尚(副區長)​
區政協​楊柏森(區政協主席)、劉天華(區政協副主席)、黃重糧(區政協副主席​)、何自求(副主席)、蔣珊萍(區政協副主席)、謝淑蓮(區政協副主席​)、夏超(區政協秘書長)
以上數據截至2019年​​

經濟


工業經濟穩步發展。通過多年的培育,赫山已形成了電子、機械、醫藥、建材、竹器、大米、包裝、食品、服飾、商貿等10大支柱產業。蘭溪米市年加工銷售大米2億公斤;松花皮蛋、硃砂鹽蛋,“油中王”食用油、“粒粒晶”優質有機米;水竹涼席、保健席、“益鑫泰”麻紡織品;花鄉農家樂、漁家樂。工業按照“一園兩線一廊”的發展布局,已初步形成擁有17平方公里的龍嶺工業園為核心的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棉麻紡織產業基地;以319國道、308省道為軸心的建材、竹器、包裝、米業等產業群發展基地;以新河走廊為主的高能耗產業發展基地。商貿業以新建的商業步行街為龍頭,銀城大市場、朝陽大市場、橋南大市場等綜合市場與針織批發市場、朝陽汽車市場等專業市場。

綜合

2016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314.3億元,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3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43.3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127.7億元,增長12.7%。在全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13.8∶46.5∶39.7調整為13.8∶45.6∶40.6,一、二、三次產業結構與上年比較,第一產業與去年持平,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0.9個百分點。
2010年,赫山區生產總值142.3億元,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6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63.0億元,增長24.4%;第三產業增加值53.7億元,同比增長9.9%。在赫山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0:40.4:40.6調整為18.0:44.3:37.7。
2011年,赫山區完成生產總值172.7億元,增長13.5%,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8.6億元、78.5億元和65.6億元,增長4%、21.5%和10%,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8:44.2:37.8調整為16.6:45.4:38。
2012年赫山區生產總值206.4億元,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1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103.1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增加值72.2億元,同比增長13.2%。按年平均常住人口75.25萬人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27433元,增長16.0%。在赫山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16.6:48.5:34.9調整為15.0:50.0:35.0。

農業

2016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70.1億元,增長3.7%。耕地面積68.2萬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54.9萬畝。糧食播種面積116.7萬畝,增長0.5%,其中稻穀播種面積106.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8.9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4.0萬畝。糧食總產量47.6萬噸,其中稻穀產量46.3萬噸。全年出欄生豬95.5萬頭,下降2.4%;出籠家禽497.4萬羽,增長5%;蛋品產量4.5萬噸,增長9%;水產品產量3.1萬噸,增長4.5%。茶葉3080噸,蔬菜60.9萬噸,水果3.6萬噸。高效益的經濟作物和其他農作物面積和產量均略有增長。年內,區與益陽惠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市渡鎮聯合開展的“送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共展出各類農業技術展板20塊、各類農業實用技術資料6種、1000餘冊、其他科普資料1500餘份,搭建技術諮詢台2個,現場接受農戶技術諮詢200多人次,收集意見與建議30多條。公司舉辦的農業種植、養殖技術知識講座,培訓村民近百人。年內,泊湖嶺綠色農林公司和冠隆譽黑茶發展公司獲授“市級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示範基地”。
赫山素有“魚米之鄉”、“竹鄉”之稱,松花皮蛋、西湖鹹蛋、水竹涼席、小郁竹器等曾為朝廷貢品。年糧食播種面積100多萬畝,年出欄生豬100萬多頭,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魚、豬、茶、竹生產基地,是全國產糧大縣,先後五次被評為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連續七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2010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之殊榮。
2010年,赫山區耕地面積59.68萬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41.24萬畝。赫山區糧食播種面積110.91萬畝,增長2.47%。種植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6.18%。養殖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2.52%。
2012年,赫山區耕地面積68.06萬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40.21萬畝。赫山區糧食播種面積110.3萬畝,增長3.2%,其中稻穀播種面積103.09萬畝。
2020年1月2日,赫山區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工業和建築業

2016年,全區工業完成增加值123.4億元,增長6.7%,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9.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590.5億元,增長7.2%;其中集體工業總產值14.3億元,與上年持平;股份制工業總產值515.2億元,增長7.6%;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總產值13.9億元,下降2.1%;其他經濟類型工業總產值9.2億元,增長9.5%。規模工業中,輕工業產值245.2億元,增長10.8%;重工業產值345.3億元,同比增長4.9%;大中型工業產值130.0億元,同比增長2.6%。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產大米177.7萬噸,增長7.4%;精製食用植物油8.8萬噸,增長11.4%;水泥178.9萬噸,增長1.0%;中成藥0.3萬噸,與上年持平;發動機69.8萬千瓦,增長16.3%;變壓器282.0萬千伏安,增長14.4%;電子元件128.7億隻,增長25.4%。共計實現銷售產值590.5億元,產銷率達100%,盈虧相抵,實現利潤總額11.8億元,增長13.7%,利稅總額21.0億元,下降32.8%。年內,通過推廣高新技術,加強項目環保審批,繼續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採取限期關停等措施,以節能降耗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完成節能降耗年度目標。全區每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為0.29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2.4%。全區建築業總產值62.8億元,增長9.8%。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0.3億元,增長5.9%。 
赫山區
赫山區
及亞麻布1577.18萬米,增長13.5%;大米14.8萬噸,增長3.3倍;而食用植物油和內燃機有所下降。
赫山已形成了電子、醫藥、機械、建材、大米、包裝、食品、紡織、竹器、商貿等10大支柱產業。構建以龍嶺工業園為核心,以滄水鋪、衡龍橋、泉交河塑編包裝工業小區,龍光橋、新市渡機械製造和蘭溪糧食產業園為支撐的“一園帶多區”工業布局。
2010年,赫山區工業增加值554464增長25.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511026萬元,增長24.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982272萬元,增長41.6%,其中集體工業總產值124274萬元,增長35.1%,股份制工業總產值1259010萬元,增長45.5%。規模工業中:輕工業產值645418萬元,增長32.2%,重工業產值1336854萬元,同比增長46.7%。大中型工業產值268150萬元,同比增長19.5%。赫山區建築業總產值229096萬元,增長21.6%。實現建築業增加值75214萬元,增長17.5%。
2012年,赫山區工業增加值增長14.2%,佔GDP比重為4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68894萬元,增長15.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3558646萬元,增長18.2%,其中集體工業總產值178391萬元,增長5.8%,股份制工業總產值2466942萬元,增長23.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3558682萬元,增長18.2%;產品銷售率為100%。赫山區建築業總產值312762萬元,增長22.9%。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41018萬元,增長14.8%。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額313.9億元,增長14.3%。其中工業投資173.3億元,增長4.5%;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達103.2億元,增長13.9%。全區房地產開發投資35.8億元,下降18.5%,其中住宅投資15.0億元,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42%;商業用房投資18.2億元,占房地產投資的50.8%。商品房銷售面積61.9萬平方米,下降3.8%。

內外貿易

2016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7億元,增長12.3%,分地域看,城鎮零售額104.2億元,增長12.1%;鄉村零售額15.5億元,增長14.0%。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2.6億元,增長12.5%;零售業零售額96.9億元,增長12.4%;住宿業零售額1.7億元,增長11.6%;餐飲業8.4億元,增長11.6%。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1.9%,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0.8%。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105.0%,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100.4%。引進200萬元以上招商項目51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區外資金實際到位84.3億元,其中工業到位區外資金61.3億元。境外資金實際到位5410萬美元。年內,開發、建成苦竹湖生態旅遊區、黃桿湖垂釣基地、金家堤支部紀念園、花鄉農家樂、盛世蓮子家庭農場等30多家鄉村旅遊場所,全域旅遊基礎工作得到加強。投入60萬元支持11個企業爭創“三星以上鄉村旅遊示範點”;碧雲峰美麗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投資近2000萬元;建成戚家橋省級自駕游營地和萬國薈東部遊客中心。
2010年,赫山區消費品零售總額493442萬元,增長18.7%。其中城市零售額408492萬元,增長18.5%;農村零售額84950萬元,增長19.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35835萬元,增長19.1%;住宿餐飲業57606萬元,增長15.6%。赫山區共接待各類遊客205.3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8.1億元。
2012年,赫山區消費品零售總額675965萬元,增長15.9%。其中城鎮零售額579336萬元,增長16.5%;鄉村零售額96629萬元,增長12.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03705萬元,增長16.4%;住宿餐飲業72260萬元,增長11.6%。全年接待遊客292.6萬人次,同比增長18.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6億元,同比增長18.6%。
赫山區
赫山區

財政和金融

2016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85398萬元,同比增加10875萬元,增長6.23%。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完成113631萬元,比上年同期106836萬元增加6794萬元,增長6.36%。累計完成財政支出451242萬元,同比增加63325萬元,增長16.3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完成57954萬元,增長17.97%,公共安全完成6099萬元,增長9.01%,教育完成87125萬元,增長14.05%,社會保障和就業完成67351萬元,增長19.11%,醫療衛生完成54069萬元,增長12.7%。年末,區內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34.3億元,比年初增加37.9億元。

文化


2010年,赫山區花鼓戲劇團全年共演出226場,下鄉演出63場,其他社會演出163場。文化企業發展迅速,湖南超戲文化傳播公司發行花鼓戲碟片100多萬張,演出場次近100場,繼續引領赫山文化產業發展潮流。全年創作大型現代及古裝花鼓戲劇本5個,舉辦各類藝術培訓班12期。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和資料檔案室。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文學創作作品、攝影作品、音樂藝術作品、書法美術作品、群文作品。全年組織開展了7次大型文化活動。
2012年,赫山區完成送戲下鄉演出60場,社會演出230場,公益電影放映5400場。建立服務“三農”的文藝節目庫,把反映當代農村生活,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通過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送到農民群眾中去。參加湖南省第二屆地花鼓比賽,益陽市花鼓演藝有限公司、湖南省公共頻道超級戲樂班和蘭溪花鼓劇團三支隊伍獲得全省二等獎、三等獎和優秀獎。
文化方面,2016年內先後舉辦赫山區首屆花鼓文化藝術節暨第三屆花鼓戲票友聯歡活動、“歡樂瀟湘·文化益陽”暨抗洪救災慰問演出、益陽市第一屆美食文化旅遊節暨十大名菜名廚名店評選活動(赫山分會場)、赫山區第十五屆大眾運動會、“深入基層·記住鄉愁”文化志願活動、“感動赫山十大人物”頒獎晚會等大型文體活動。“送戲下鄉”55場,“送電影下鄉”3420場;實施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完成780戶直播衛星“戶戶通”任務;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進展加快。花鼓戲劇團結合廉政教育新排大型古裝戲《七品芝麻官》;結合精準扶貧編排的花鼓小戲《山村晨曲》,在全市匯演中獲一等獎;結合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和紀念建黨95周年等主題,組織創作21幅作品參加全市“三周文藝獎”,其中8人榮獲獎項。6篇文物解說詞入圍湖南省首屆文物價值解讀與傳播大賽,其中《何鳳山墓》獲二等獎。

歷史文化

彈詞
俗稱“道情”或“月琴戲”。清嘉慶年間自長沙傳入。藝人演唱時,一般以茶社為基地;有時也為婚壽喜慶之家演出助興。內容以勸善方面的居多,雜以舊的禮教,謂之“懷抱月琴,口吐聖賢”。1926年,益陽王典山等發起成立“湘子會”,參加的藝人遍及全區。每年農曆二月十三均於益陽縣城聚會,用以紀念韓湘子誕辰。彈詞演唱時,分說白、表白、說唱、表演4種,語言通俗易懂,唱詞合轍押韻。著名曲目有《雙風奇緣》、《月唐演義》等。新中國成立后,益陽彈詞藝人一方面演唱傳統曲目,一方面創作《林海雪原》、《江姐》、《雷鋒》等新的唱本,並在演唱形式上進行革新。1957年,李青雲在兩人對唱的基礎上加進小鑼,創造“三響”聯唱彈詞新形式。1979年,又有藝人於演唱時再加進三弦、二胡、揚琴等器樂,表現力更加豐富。盲人曲藝亦有發展,益陽市盲人曲藝組是全國盲人先進集體,演藝人譚水利曾代表該組赴北京參加全國盲人聾啞人先進代表會議。
地花鼓
又稱“對子花鼓”。清同治年間開始在益陽流行。多於春節或重大喜慶節日演出。分一旦一丑單花鼓,二旦一丑雙花鼓和多旦一丑或多旦多醜群花鼓幾種。當地人稱丑為“小花臉”或“三花臉”,頭戴無邊草帽,系白裙,執青摺扇,演出時多走矮子步。旦著綵衣裙,戴鳳冠,演出時一手舞巾,一手舞扇,多走搖步、膛步、雲步和閃步。向有“旦角風擺柳,丑角巴地梭”的說法。最具特色的舞蹈組合動作為“車窩子”,分為單雙窩子、滾筒窩子、陰陽窩子等數種。按音樂分,又有弦子花鼓和嗩吶花鼓兩種。伴奏樂器以鑼鼓、嗩吶和大筒為主,唱詞多為七字句。主要曲目有《望部》、《對花》、《十銹》、《送子》、《挨角》、《比古》、《月照山》等。地花鼓表演時,四周圍以龍舞者叫圍龍花鼓。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挖掘整理,益陽的地花鼓有較大創新。1963年,地區群眾藝術館編印地花鼓專輯,供各縣、市選用。1980年,益陽市舉辦地花鼓專業人員培訓班,通過廣泛徵集和整理,編成《益陽地花鼓》專輯,收有《十杯酒》、《拖地板》、《紅燈歌》等26個曲目。圍鼓
即“圍鼓子戲”,又稱“坐堂戲”。表演者少則四五人,多則上十人,既是演員又是樂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演唱時不化妝,也無表演動作,全憑唱腔、道白表現戲曲故事;採用民間小調或地方戲曲的音樂。多受聘於民間紅白喜事,亦有逢節日臨時定點演唱者。新中國成立后,圍鼓演唱活動繼續流行,且注入新的內容。20世紀70年代姚度山、李健軍等創作的《按小華》,《獻圖》等,便是具有全新內容的圍鼓戲。1976年,孫文輝、楊運鎮等在圍鼓基礎上創作花鼓坐唱《硪歌嘹亮》,演唱者加進表情動作,唱演兼有,場面熱鬧。不久成為全區一個新的地方曲種。
農耕風俗
區境農民種田,向以水稻為主。農家這種秧田。舊時農民即使貧困到出賣田地,也不願賣掉秧田。秧田多固定在背風向陽處,絕少變換。有“會作田的作一丘,不會作田的作一洲”和“秧好半年禾”之諺。秧田肥料、犁耙工夫質量均優於大田。秧田播種時,忌說話和高聲叫喊,意謂怕讓鳥獸得知後來此啄食谷芽子,實則是提播種者要集中精神把谷種撒勻。播完后多習慣在秧田裡置上一至兩個稻草人,藉以嚇走鳥獸。桃江一帶還習慣於在每廂秧上插一楓枝,預兆豐收。
區境流行“細人望過年,大人望插田”的俗語。插秧完畢且,習慣封閉田塍。抽穗前,鄉村各處往往鳴鑼示眾,嚴禁敞放禽畜,俗稱“禁團”。若有違者必受處罰。收割水稻時多由4人一夥使用一張扮桶,兩割兩扮。只3人的稱“跛腳桶”。
旱土耕作習俗稱作土。屋旁熟土,喜種蔬菜,產品大多自食,俗稱園土。往昔農民有“半邊蔬菜半邊糧”之說。安桃江桃江縣山喜喜種玉米,喜開新荒。開新荒俗稱挖生土。
區境農戶養豬歷代相傳。有“富要讀書,窮要養豬”和“養好一欄豬,油鹽衣服都有餘”之說。農民素稱養豬為“聚寶盆”。舊時殺豬往往多敬神,殺年豬時敬神和更為普遍。有的用豬血染紙錢或用黃表紙畫符,貼在豬圈門上,以示招“血財”(養豬得利)。
“牛為農家之寶“。農戶養牛主要為耕作。山區多養黃牛,湖區水田泥腳深,多養水牛。春、夏、秋3季,養牛戶常有專人每日分早(露水干后)、(傍)晚兩次牽牛外出吃青草,俗稱“看牛”。有的每天割一捆青草晚上給牛“放夜草”。區境城鄉多有養貓習慣,但不食貓肉。農家養狗多為看家,或狩獵。
年飯
大年初一第一餐,俗稱“年飯”。不管幾代同堂,都要圍桌吃飯,哪怕是嬰兒也要抱到媽媽懷裡,用筷子點幾點湯吃。菜肴特別豐盛,大都不用雞(因雞同飢音),卻用各種肉制的佳肴,擺滿一桌,經濟條件好的人家,菜肴更加高貴。無論貧富,但有的菜不能少,魚同(余)音,寓意有餘,即使買不到鮮魚,也要用大點的乾魚代替。豬肘子和豬腳(最好是前腳)也是不可少的一道菜,俗稱“抓錢爪”。另一個是青菜,全家都要吃幾口,寓意在新的一年清清潔潔,既可賺到錢,還余剩。連米飯也吃前年糧,大多將除夕剩飯用甑蒸熱,俗稱“年根飯”,年根飯又稱“飯根”、“飯娘”,是一種留剩飯過年的祈福活動,亦是形成已久的飲食風俗。
接年飯亦稱“接年客”、“接春酒”。民間在春節期間,各家各備酒席,宴請親屬和相好的鄰居朋友,舊時佃農還要請東家喝酒。現代接春酒之風,仍傳舊習。
吃元宵
元宵是湯圓的別稱。舊俗元宵節要吃湯圓,故稱“吃元宵”。昔時民間在正月十五用糯米磨漿吸干成面,做成球形有餡食品煮吃,城鎮居民多在市場購買。吃元宵習俗流傳至今。

地方特產

薺菜蛋
農曆每年三月初三日,民間大都用地菜子煮雞蛋,加放紅糖,每人吃一個或三個(成單)雞蛋,即是賞青,又可滋補身體。地菜子是薺菜的俗稱,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以及蛋白質、鈣、磷、鐵多種元素,性涼。功能涼血、止血,主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腎炎等疾病。此俗經久不衰,尤以當代城鎮居民,每逢三月三前後,到市場購買薺菜,煮蛋服食。
穀雨茶
穀雨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桃江、安化縣一帶村民在這天採摘鮮茶葉炒制,加上芝麻、炒綠豆、花生仁製作成擂茶,俗稱“穀雨茶”。相傳喝了穀雨茶能解涼消毒,寓意在夏天不易生痱子、皰痱子
立夏蛋
民間每逢立夏,各戶有吃煮雞蛋和米它子的習俗,米它子俗稱“干它子”,用米漿煮干炒熟,捏成球形它子,形若湯圓,用豬油或臘肉炸油放湯,將干它子再煮開,每人吃一至兩碗。相傳立夏吃了團雞蛋和干它子能強身健骨,行動有勁。俗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立夏吃它,石頭都踩破”之說。
粽子
赫山區
赫山區
古稱“角黍”。是漢族端午節傳統食品,相傳由人民紀念詩人屈原而來。早在魏晉之時,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端午上”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稱:“屈原,楚人也,遭讒一不見用,以五月五日投汩羅之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忽白日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回曰:‘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每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反覆見原感之。今世人五月五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水遺風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引周處《風士記》有“謂之角黍,人並以新竹葉為筒粽”的記載。爾後,代代相襲,每到端午節,民間竟相作粽,商店亦有出售,從端午時投水中祭祀屈原,漸發展成祭祀神佛祖先。年糕
亦稱年粑粑。民間歷來在農曆臘月下旬有做年粑粑的習俗。城市用糯米漿做成長條形的年糕,在市場銷售。農村的年粑粑有各種花樣,有斗笠形的,也有木模印成各種花紋的印子粑粑,還有做糍粑的,均是節日食品和過年做人情的時令禮品。丘陵山區多為印子粑粑,湖鄉大都做糍粑。湖區做糍粑要請人幫忙,有做幾斗米或幾擔米糍粑的,將糍粑切成小方塊,用冬水浸在缸里陸續食用,可存放兩三個月。做糍粑越多也標誌著慶豐收和預兆來年吉祥之意。無論山鄉和湖鄉在做年糕那天,不管來了任何人,主家都要請來人吃粑粑,讓來客歡心,討個吉利。如有人上門還錢,預兆人財興旺,更為吉祥。

交通


國道319線和省道308線穿境而過,石(門)長(沙)鐵路與洛(陽)湛(江)鐵路在此交匯。長(沙)常(德)高速公路將赫山與長沙黃花機場連為一體,相距僅1小時車程。水路沿資江達洞庭湖,外通長江,內聯湘、沅、澧水,可航運1000噸級貨輪。

社會


科技

2010年,赫山區申報國家級和省市級項目25個,其中國家級項目5個,省級項目10個,市級項目10個。高新技術產值逐年增加,已由上年的29.4億元上升至40.0億元。積極推進“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湖南水稻專基核心實驗區”項目,核心試驗區早稻平均畝產494.25公斤,畝增稻穀94.45公斤,增產稻穀973.5噸。全年專利申請230件,增長35%以上。
2012年,成功向國家科技部申報了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4個,成功申報省級項目8個,市級項目11個。完成專利申請350件,職務發明專利增長22%。高新技術產值逐年增加,2012年已由上年的42.2億元上升至45.9億元。

教育

2010年,赫山區共有中小學校127所,在職教職工6925人,專任教師6055人。赫山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111311人,約佔赫山區總人口的14%。赫山區小學階段入學率100%,初中階段入學率100%,小學輟學率0,初中輟學率1.5%。
2012年,全國普通高考赫山區考生4343人,錄取4076人,錄取率為93.9%。其中一本錄取504人,占參考考生的11.6%;二本錄取955人,占參考考生的21.99%;三本錄取為563人,占參考考生的12.96%;高職專科錄取2054人,占參考考生的47.3%。全國成人高考,赫山區報考1879人,其中,專科起點升本科793人,上線681人;高中起點升專科1017人,上線841人;高中起點升本科69人、上線50人。

衛生

2010年,赫山區共有551649人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96.08%,全年住院補償5.6萬人次,補償金額6000萬元,人均補償1070元/次,住院政策範圍內補償率達達65.73%。
2012年,赫山區累計為群眾減輕藥費負擔3000餘萬元。赫山區新農合參加率達100%,個人資金提高到290元。單次補助封頂線提高到6萬元,全年補助封頂線提高到12萬元。全年住院補助8萬餘人次,補償11000餘萬元,次均補償1200餘萬元,其中對重大疾病補助1萬餘人次,補償400餘萬元。累計住院補助6萬元以上289人。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83.8%。
2016年,衛生計生服務方面,整合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資源,建成新的服務體系;合併區婦幼保健機構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組建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保留區婦幼保健院牌子;整合鄉鎮、街道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與鄉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保健職能,在鄉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掛“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站”牌子。整合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執法資源,建立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體系;合併原區衛生局衛生監督機構與原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局執法機構,組建區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局,同時,撤銷鄉鎮、街道計生辦公室,組建衛生計生辦公室,為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內設機構。10月1日起,全區所有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6664萬元。落實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要求,加強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配送的監管和考核。年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檔案管理率94%。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體育

體育事業方面,2016年內安裝健身路徑器材38套,太陽能籃球架80套;舉辦氣排球教練員和廣場舞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培訓氣排球教練員62名、廣場舞社會體育指導員73名。

旅遊


新市渡竹林風景區北部有桃益公路,西抵八方山,南連蛇山,東臨高村。竹林面積近26.67平方米,是益陽有名的竹旅遊景觀。景區內的金貓山,滿山楠竹,根根粗壯,成竹平均胸徑在22cm以上。
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位於益陽市西南區的會龍山上,佔地1.86萬平方米,四周峰巒疊翠,古木參天,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集名古迹和現代園林建築為一體。內有白鹿寺、棲霞寺、廣濟寺、何鳳山墓地、何鳳山感言碑廊等相關景點。

碧雲峰

位於赫山區滄水鋪鎮境內的碧雲峰,古稱熊湘山,又稱清修秀山青秀山,是衡岳72峰之一,峰高海拔502米,周圍100餘公里,真乃“一峰截天碧,雲氣浸衣裳”。觀其全山外貌,形似九江匡廬,故自古有“小廬山”之稱。碧雲峰山壑幽遂,岩壁峻峭,佳木蔥籠,藥草繁茂,瀑布飛流。

四方山

四方山地處赫山區岳家橋鎮境內,距319國道僅幾公里,離長沙和益陽市區僅幾十分鐘車距。四方山是名副其實的四面環山,丘陵起伏,流水潺潺,層林疊嶂,古木參天,有喬木及草本植物二千餘種。《益陽縣誌》云:縣有佳境,綿延四方。四方山因四周群山環抱而得名。

浮邱山

浮邱山,在桃江縣城西南12公里處,主峰海拔752米,方圓約48平方公里,區內山嶺起伏,峰巒突起。古為楚南名山,人稱“小南嶽”。

羞女山

羞女山,位於資江北岸的修山鎮,距桃江縣城15公里。臨江一面,大小有七個山頭,主峰高375米,山形活像一位浴后出水的美女,仰卧在江邊小憩。她一絲不掛的玉體,線條優美而分明,高高翹起的下頜,軟軟飄垂的秀髮,舒展的雙臂,勻稱的長腿,隆起的小腹,迷人的乳峰,象是雕塑在桃江大地上的一尊“維納斯”。

周立波故居

白鹿寺位於益陽市城區資江南岸的白鹿山上,毗鄰會龍山。寺始建於唐代憲宗元和年間,距今約1200年。白鹿寺建在資江南岸的白鹿山上,距離資江一橋僅200餘米。它始建於唐代憲宗元和年間,古寺鼎盛時期有四進,第一進為彌勒佛殿,左右為四大天王;第二進為觀音殿,左右為佛學堂;第三進為大雄寶殿,左右為十八羅漢,左廂房為禪堂,右廂房為齋房,第四進為藥師殿、藏經樓。
周立波故居座落在謝林港鎮鄧石橋村的清溪沖,距益陽市區僅8公里,是一座具有益陽山鄉特色的典型農舍,六縫五間,磚木結構,上蓋小青瓦,為祖父在清代末年修建。兩廂為住房,中間為公共堂屋,房前有一口水塘,房后是一片竹林和茶樹山。周立波從出生到小學畢業,他一直同父母親生活在周家老屋。
碧雲峰位於赫山區滄水鋪鎮境內的碧雲峰,古稱熊湘山,又稱清修山、青秀山,是衡岳72峰之一,峰高海拔502米,周圍100餘公里。觀其全山外貌,形似九江匡廬,故自古有“小廬山”之稱。
周立波故居
周立波故居

代表人物


赫山區的名人有夏曦、歐陽笛漁、晚清中興名臣胡林翼、抗日名將肖山令、華僑教育家張國基、歷史學家周谷城、何鳳山、紅軍師長曾士峨、唐鐸、革命活動家高文華、原中顧委委員曾三、文藝評論家周揚、人民作家周立波、左翼作家葉紫等。

獲得榮譽


2020年3月,入選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2021年4月1日,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創建縣”推評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