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廟會

老北京廟會

老北京廟會是古老的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春節俗稱過年。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最富有北京的民俗特色。北京的廟會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內就有數天,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比如清末民初的會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廟,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護國寺。再加上正月初一開廟的東嶽廟大鐘寺(一般開廟10天到半月),初二的財神廟,十七、十八的白雲觀,三月初三的蟠桃宮等等。各類廟會幾乎天天有,有時一天還不只一處,所以說北京又是廟會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廟會詳盡地統計起來實在是不太容易。

由來


老北京廟會
老北京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宗教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后,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王府井


王府井廟會,以地道傳統民俗、傳統民間特色聞名於京城。在紅牆碧瓦、蒼松翠柏之間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滿目的商品、特色迥異的各地特產、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等等市井元素,形成一幅絕無僅有的現代民俗畫卷。較高的藝術品位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享譽中外,其勝景被譽為現代的《清明上河圖》和中國的狂歡節。王府井民俗廟會主題更鮮明、人文感受更深厚,更為遊人營造出一個歡度年節的場景。

特點


北京的廟會之所以得以流傳,是因為它的存在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廟會的形成發展最初與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廟會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附設一些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廟會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購貨市場,以滿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動倒是次要的了。
老北京"過日子"的家庭主婦們大都不願光顧大街上林立著的大商場和百貨公司,就像買菜到農貿市場一樣,她們到廟市上去買東西,挑選方便,價錢又便宜,廟會的商販們盡量地滿足她們的需求。首先貨物種類齊全,鍋盆碗箸,日用百貨,衣帽鞋襪等應有盡有。貨物質量不要求多麼精緻,只要結實、便宜。主婦們選購了必需品之後,一般能滿足幾天的需求,所以,同一個地區不必天天有廟會。廟會的商販們,也在一個廟會結束前,又把全部家當搬到另一個廟會。因此北京的廟會雖然地方不同,內容卻又大同小異,經常逛廟會者都知道,走到哪裡全都是這些人。
北京的廟宇中,有幾處的宗教活動是極富特色的。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黃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宮等,這是喇嘛廟宗教儀式:由喇嘛們扮演鬼怪;長教喇嘛手執法器,游轉之後,將"鬼"除之。再如城隍廟的"城隍出巡"也是單純的宗教活動,每年五月初一,東城的大興縣城隍廟和四月二十二城西的宛平縣城隍廟都有"城隍出巡"。屆時,將廟內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前呼後擁的儀仗執事,還有若干"馬童"和裝扮成各式模樣的善男信女們,一直走到都城隍廟,出巡之時,大街上觀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燈、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燒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燈等,宗教氣氛極為濃烈,有些活動只屬宗教範疇,而且沒有廟會市場伴隨。其他的廟會期間,雖然也都是該廟舉行宗教活動的時間,但由於特色不濃,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

五顯財神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巨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自行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裡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臨近財神廟一里余,路旁遍設香燭表紙的攤子。入廟首要就是參拜財神。只見殿內香煙絛繞,燈燭通明,也能聽到鍾磐悠揚之聲。這時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擁擠不堪。敬神已畢,除可以在廟內品嘗一些北京的風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則是“請”上一些別具特色新福商品。這裡有大小不等的“福”、“壽’’字的紅絨花和剪金紙花;還有長尺半、闊半尺的印有金鱗圖案和“吉慶有餘”、“吉祥如意”等吉利話的大紅香客們在車前的燈叉上插著一隻或大或小的風車,車把掛滿了成串兒的金銀元寶和紅紙金鱗魚;頭戴氈帽緞帶的隙縫中滿插紅絨花、金“福”“壽”字和孔雀翎,他們神采飛揚地“勝利”返航了。
一路行來,只聽風車卜碌碌亂響,紙魚撲楞楞隨風招展;又見凱旋的香客滿頭金碧輝煌,滿面春風,真好像從趙公元帥那裡得來了無盡財源似的。各自抵家,絨花金宇分贈家人,元寶、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撣瓶里,大風車就高掛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棗樹上。這時滿眼的財喜氣,充耳的風車聲,年意盎然,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在今成方街一帶。清末一場大火,將廟燒毀。然而這座古廟於老北京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北京廟會的誕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廟的廟會規模相當可觀。明代的《燕都遊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燈市,可轟動九城,能與燈市相比的都城隍廟廟會,其盛況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廟會外,每年農曆五月十一日還由太常寺官員在此舉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動。屆時,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雲集此地,高聲叫賣,熱鬧非凡。“鬧市口”即是記載當時廟會盛況的地名。由於廟會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竊剪綹之事”,少不了打架鬥毆事件的發生,因而留下“鬧市口常鬧事,太平橋不太平”的諺語。
廟會上不僅吃穿用的商品無所不有,而且還有珍奇異寶,連一些外國客商也趕廟會,做生意。明代有這樣的記載:“碧眼胡商,飄洋香客,腰纏百萬,列肆高談。”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裡的報國寺廟會取代。不久琉璃廠市場又取代了報國寺廟會。

東嶽廟


出朝陽門約五里之遙的東嶽廟,也是春節時重點廟會之一。東嶽廟建築雄偉高大,氣勢非凡。尤其山門對面的“琉璃牌坊”堪稱一絕。這牌坊系由黃綠兩色帶有浮雕的琉璃磚瓦所築成,高約六、七米,闊約十數米,兀立在東嶽廟前。
東嶽廟內所供奉的神祇可分三類:一為東嶽大帝,這是人所共知的;二為地獄陰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謂“月下老人”,並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執掌地獄陰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
“七十二司”,即傳說中陰曹地府里執掌對來自陽世的善惡鬼魂給以獎懲的“執法官”。以前廟內還設有“閻羅寶殿”。殿中塑有牛頭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類的陰司“皂隸”。他們有的勾鎖亡魂,有的押著所謂陽世間的“惡人”在濫施非刑。什麼上刀山,下油鍋,大鋸鋸,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過奈何橋等,真是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當初有個別小鬼行刑場面的塑像前還設有“機括”。只見小鬼們雙手高擎鐵鏈,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臉紅髮,鋸齒猿牙的兇惡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內光線陰暗,香客們好奇心勝,必欲走近以窺端倪,誰料剛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聽嘩啦啦一響,小鬼猛抖手中鎖鏈,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們心中早已是恐懼不安的了,陡然經此一嚇,竟有當場斃命者。以後,事出多起,在輿論的壓力下,也就將這種滅絕人性的玩藝兒拆掉了。
而“喜神祠”卻是與它截然相反的一種情況了。男女青年,或單獨,或成雙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當然也有父母來為子女祈福的。

土地廟


土地廟也叫“都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路西。每月逢三有廟會,以商業活動為主。《光緒順天府志》說:“每旬之三有廟市,遊人雜沓,與護國、隆福兩寺並稱勝。”能與號稱“東西二廟”的廟會並稱勝,足見其盛況不一般。商販貨攤和文藝演出場地多在廟的四周,春秋旺季攤位可擺到廣安門大街上。
土地廟周圍多是普通城市勞動人民和菜農、花農,因此土地廟的廟會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鍋碗瓢盆,中小農具,種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寶翠鑽、古玩字畫等有錢人喜歡的東西。廟會上的鮮花買賣,是土地廟廟會的一項主要特色,因其於花鄉--丰台十八村毗鄰,所以這裡的鮮花遠勝其他廟會。鮮花的品種又多又鮮,而且還不乏奇花異草。土地廟的廟會上還有一種商品特別多,這就是雞毛撣子。舊北京老百姓用它們打掃衛生,還是室內不可缺少的擺設。尤其是春節前,雞毛撣子是各家各戶不可缺少的工具。
50年代初期,土地廟的廟會還興旺過一個時期,廟會不多了,但是廟的建築還在,不過已作為民居,面目全非了。

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正名妙應寺,是北京名剎,因寺內有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寺,而正名妙應卻鮮為人知。白塔寺的廟會在農曆每月五、六兩日舉行,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清末《舊京瑣記》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廟會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因白塔寺與護國寺不但位置相鄰,而且廟會的日期也相近。廟會期間,除與其他廟會類似的山貨、百貨、食品、玩具和農副產品等貨攤外,木碗貨攤是其特色。《舊都文物略》中說:“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廟木器竹器,皆屬特有。”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市場也是白塔寺廟會的特有市場。這些東西不但有它的實用性,而且由於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很多都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
護國寺護國寺位於北京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廟會定在農曆每月七、八兩日。
護國寺廟會上貨攤多,貨物齊,在這裡不僅買貨,還可以聽聽相聲,看看雜耍,真是吃、穿、用、玩應有盡有。《京都竹枝詞》中云:“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護國寺廟會上玉器攤很盛。北京是數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為玉器產地,廟會期間,達官顯貴多愛逛玉器攤。餑餑鋪和扇子鋪在廟會上也是個大行業。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檔的羽毛扇,高檔的摺扇和團扇。摺扇和團扇上不僅雕刻花紋圖案,還鑲嵌珠玉寶石。扇面還有畫師作畫,書法家題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隆福寺
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是北京名剎之一,當初廟裡的香火十分興旺,是“東西兩廟”之東廟。每旬九、十有廟會。因此地繁華,遊人眾多,有的攤販為多賺錢,九、十兩天之後不走,繼續營業一兩天,這樣隆福寺的廟會就由每旬兩天變為逢九、十、一、二這4 天了。
隆福寺廟會的規模居京城廟會之首位。《日下舊聞考》中說:“……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為廟市之冠”,《燕京歲時記》云:“九、十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該廟會上珠寶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買賣在這裡也很興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種多樣,隨季變換。至今這裡的小吃店還頗有名氣,保留著一些傳統品種,受到老北京人的歡迎。廟會上洋煙畫攤前也常常是擠滿了人,過去有搜集洋畫片的,和集郵相似,因此產生了交換洋煙畫的“自由市場”。隆福寺後門通錢糧衚衕,兩側聚集著很多乞丐,等候逛廟的人給他們一些施捨。
後來政府將各種攤販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固定攤位,獨自經營。名曰“東四人民市場”,后改為國營百貨商場。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層的營業大棚拆掉,換了一座高八層,設備先進的商業大廈,改名為"隆福大廈"。原隆福寺廟的建築已蕩然無存。
廠甸廟會
廠甸廟會
廠甸
廠甸是當年老北京時代最重要的廟會之一,過春節逛廠甸是北京人的一大樂趣。廠甸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遊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當時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廠甸的。
明嘉靖間為了皇宮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東華門燈市口一帶的燈市部分移到琉璃廠附近。上元節時這時搭棚懸燈,熱鬧非凡。宣武門外是各省會館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於此,暇時多願到琉璃廠逛逛,對促進琉璃廠書肆和文物、南紙店鋪的發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會上一些暴發戶附庸風雅,不讀書也大量購買書籍,放在家裡擺樣子。不懂文物的人,也買名人字畫,名瓷和青銅器,也促進了琉璃廠的古籍、文物行業的興盛。
廠甸廟會是由看燈逐漸形成廟會的,從乾隆年間就規模相當可觀了。廟會上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各色貨物五花八門,逛廟會的人是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無論男女老少到廠甸都能各有所獲。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以琉璃廠中間和海王村公園為中心,舉辦大型廟會。廟會期間,琉璃廠東西街、南北新華街、大小沙土園及呂祖寺附近的商販連成一片,從串成佛珠狀的大山裡紅,到五尺高的大糖葫蘆;從頂著紅點兒的愛窩窩,到層層起酥的油酥火燒;乃至年糕、豆腐腦、元宵、炸糕、小豆粥、豆汁、炸灌腸、麵茶、蜂糕、煎春卷、炸松肉等等,應有盡有。
玩兒的東西就更多了,有貼著金字標籤,抖起來聲勢激昂的楊明遠空竹;有一個個彩色風輪帶動起一個個小鎚兒,嘩啦啦敲起一面面小鼓的各式風車;還有氣球、琉璃喇叭、撲撲凳……加之五彩繽紛的大小沙燕兒,大到拖著綵綢尾巴的龍睛魚,活眼睛、活關節、兩三丈長的大蜈蚣,小到能放到火柴盒裡的袖珍風箏,無不製作精美,令人目不暇接。大席棚里的名人字畫與街邊小攤上的古舊書籍交相輝映,吸引了眾多的遊人。海王村公園水法池前的廣場,是一個露天茶座,兩把裝滿開水的大銅壺,細瓷兒的茶壺和茶碗,加上幾位肩搭白毛巾的夥計一吆喝,熱乎里透著十足的京腔京韻。
1963年以後廟會中斷,於2001年1月在原址重新恢復。
白雲觀
西便門外的白雲觀是春節期間開放時間最長、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廟會之一。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復興門外白雲路之東。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廟會。以宗教活動為主。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觀,號稱“全真第一叢林”。白雲觀正月開廟的主要活動有“會神仙”,“順星”,“打金錢眼”,“摸石猴”等等。傳說正月十九日丘處機要降臨人間超度有緣者。廟會期間以出售香燭紙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種食品、兒童玩具等,日用百貨為數不多。會期還有各處民間花會獅子、高蹺、旱船都來進香表演,鑼鼓不斷,熱鬧異常。
上午八時左右,這裡早巳萬頭攢動了。門口遍布賣小吃的攤販,所賣小吃也與其它廟會大同小異。但是終究太早,生意還比較清淡。而最熱鬧的一幕卻是進山門時的“摸石猴兒”。觀門呈拱形(共三門,中間大,兩翼小),門的內圈系以一弧形石雕為飾。
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傳說人們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癒。當然這純系無稽之談,但遊人則必欲摸之而後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兒”也就成為新正逛白雲觀的傳統節目了。長期經人們的撫摸,山門上彎窿般的石雕,別處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獨這個小猴兒被摸得鋥光瓦亮,特別逗人喜愛。
進得門來,第一進院落中有三座石橋,但橋下無水。三座橋只開中間一個橋洞,洞中朝東西方向平分開,兩側各設一方桌,桌上有兩位道士分東西盤腿打坐,從早開山門起,一直坐到傍晚遊客散盡他們才能如釋重負地回堂休息。他們是白雲觀的主要節目,也是過年廟會的主要財源之一“打金錢眼”的一對“活道具”。
金錢是用紅絨繩從南北兩端繃緊的,中孔內系一小銅鈴。在東西兩側橋畔,設有許多以現鈔兌換已不流通的制錢攤子(多為本觀道士經營),以一角錢兌換十個制錢。遊客們即於兩側橋面上瞄準相距五米開外的金錢孔上的小銅鈴投擲。誰能打得准,把銅鈴打中打響,這一年他就會順順噹噹兒,事事如意。這就是著名的“打金錢眼”。因距離較遠,銅鈴又小,能打中者,純系偶然。不過人總是要試試“運氣”,即使花多少錢去兌換制錢也在所不惜。
繞橋后,再進一院落,即為“順星殿”。這裡是廟會中求籤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來自雲觀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並買一張讖圖,以查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趨吉避凶的準備。
逛白雲觀還有一個很愜意的活動,就是騎小毛驢。每逢廟會,一些人總要樂滋滋的騎在披紅挂彩的毛驢身上,以享當年騎驢逛廟會的樂趣。
除上述著名廟會外,老北京還有蟠桃宮廟會等也都有名。北京郊區縣的廟會亦極富特色,如妙峰山“香會”,白龍潭的“開潭”、戒台寺的晾經、天台山“魔王”、西頂娘娘廟“七十二司”等處廟會都很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