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和合二仙的結果 展開
- 民間傳說之神
- 寒山拾得
和合二仙
民間傳說之神
徠和合二仙,是民間傳說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聖。相傳唐人有萬回者,因為兄長遠赴戰場,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戰場探親。萬里之遙,朝發夕返,故名“萬回”,民間俗稱“萬回哥哥”。以其象徵家人之和合,自宋代開始祭祀作“和合”神。他們相親相愛,笑容滿面,十分惹人喜愛。
和合二仙
徠和合二仙是民間傳說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聖。相傳唐人有萬回者,因為兄長遠赴戰場,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戰場探親。萬里之遙,朝發夕返,故名“萬回”,民間俗稱“萬回哥哥”。以其象徵家人之和合,自宋代開始祭祀作“和合”神。
至清代雍正時,復以唐代師僧“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相傳兩人親如兄弟,共愛一女。臨婚,寒山得悉,即離家為僧,拾得亦舍女去尋覓寒山,相會後,兩人俱為僧,立廟“寒山寺”。自是,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婚禮之日必掛懸與花燭洞房之中,或常掛與廳堂,以圖吉利。任縣雙蓬頭村在唐朝前稱雙鳳村,是因地形得名的。到了唐朝貞觀年間,此村出了“哼哈”二仙,從不梳頭,村名也以雙蓬頭傳開來,沿用至今。據傳,當時留壘村有一名孤兒叫石德,家庭貧窮,給地主放牛拾柴火。偏巧,正南三里的雙蓬頭村也有一位與石德命運相同的孤兒,叫寒山。他們倆經常一塊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親如兄弟。那時,這一帶是大陸澤南端,經常發大水,河流縱橫,長滿荷花。寒山石德吃不飽,餓了就挖蓮藕、摘蓮子、捉青蛙,然後高興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每當他們開懷大笑時,就會颳起一陣旋風,聚來一堆柴火。他們用柴火把那些東西燒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來。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三云:“宋時,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萬裡外亦能回來,故曰萬回。今其祀絕矣”。
清翟灝《通俗編》(無不宣齋本)卷十九“和合二聖”條云:“今和合以二神並祀,而萬回僅一人,不可以當之。C”。似寒山、拾得即和合二聖者。
然和合又稱二仙,如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云:“說話間,四靈大仙過去,只見福、祿、壽、財、喜五位星君,同著木公、老君、彭祖、張仙、月老、劉海蟾、和合二仙,也遠遠而來”。舊時其中像常繪作蓬頭笑面之二人,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荷)揩合(盒)好之意,於婚禮時陳列懸掛。或常年懸掛於中堂,取諧好吉利之意。初本祀萬回,萬回兄戍安西,父母遣其問訊,朝賚所備往,夕返其家,日行萬里有餘,故號萬回,此亦家人和合之意,故宋時祀以為和合之神。
然《周禮·地宮·媒氏》疏云:“使媒求婦,和合二姓”。此“和合”之正解。故在民間傳說中,此家人和合之神遂逐漸演變為婚姻和合之神,原作蓬頭笑面擎鼓執棒之一神圖像者,遂化身為一持荷、一捧盒之二圖像。和合神亦改稱為和合二聖或和合二仙。
《民間文學》一九七九年第八期所載《“和合二仙”傳友情》,則仍以和合二仙為寒山、拾得。其故事略云:寒山、拾得同居北方某遠村,雖異姓而親如弟兄。寒山年略長,與拾得共愛一女而寒山不知,臨婚始知,乃棄家去江南蘇州何山楓橋,削髮為僧,結庵修行。拾得亦舍女往覓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盛開荷花而前往禮之;寒山見拾得來,亦急持一盛齋飯之盒出迎。二人喜極,相向而舞。遂俱為僧,開山立廟曰寒山寺”。直到現在,(蘇州)寒山寺里還存著一塊青山碑,碑上刻著見兄弟倆的形象,上面寫著寒山、拾得的名字。但是老百姓不識字,歷代來只知道一個拿‘荷’,一個‘盒’,因此稱之為‘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我國民間的愛神。他們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講究的。那荷花是並蒂蓮的意思,盒子是象徵“好合”的意思,而五隻蝙蝠,則寓意著五福臨門,大吉大利。實際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並非仙人,他們都是唐代人。他們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個詩僧,怪僧,曾隱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詩寫得很美,而脾性又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廟中望空噪罵,和尚們都說他瘋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國清寺曾當過廚僧,與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見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個苦命人,剛出世便被父母們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天台山的高僧豐乾和尚化緣路過其處,他慈悲為懷,把他帶至寺中撫養成人,並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國清寺將他受戒為僧拾德受戒后,被派至廚房干雜活。當時寒山還沒到國清寺,但拾德常將一些余羹剩菜送給未入寺的寒山吃,他倆真謂貧賤之交,國清寺的豐乾和尚見他倆如此要好,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得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自此後,他倆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寒山和拾得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答對,後人曾將他們的詩彙編成《寒山子集》三卷。這兩位繼豐干以後的唐代高僧,於唐代貞觀年間由天台山至蘇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為聞名中外的蘇州寒山寺。我國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
姑蘇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終成正果”之處,其間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著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寒山寺大雄宅殿的後壁嵌有揚州八怪之一的大畫家羅聘所繪的寒山拾得寫意畫像石刻。佛殿的後壁嵌有寒山詩31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聽鐘聲,拜和合二仙。
唐朝時有個僧人,姓張,此人生性痴愚,他有個哥哥在邊東當兵,久絕音訊,其父母日夜涕泣想念,於是他出門如飛,一日往返行萬里,並帶回一封哥哥筆跡的家書給父母,故被號為“萬回”,張萬回形狀怪異,傳說是菩薩轉世,因犯錯被佛祖貶到人間,唐高宗曾把萬回召入宮,武則天還送他錦袍玉帶,他所說之事多有應驗,萬回死後,宮廷、民間都奉祭他,認為此人能未卜先知,排解禍難,而唐明皇亦封萬里為聖僧,後人視為“團圓之神”,稱之為“和合”。
宋時,老百姓在節日要祭萬回,相信能使萬里之外的親人回家團圓。由於其名稱為“和合”,後世的人認為和合應該是兩位神靈的合稱,就是“寒山”和“拾得”,經過長期的流傳,和合亦輾轉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
很久很久以前,華山的雲台峰上,住著一位修道者,他帶領兩個徒弟專心致志地修道煉丹。為了找回藥材,老師父每天一早,就背上背筐,荷著葯鋤,走出廟門,步遍、峰、嶺、溝、坡,尋找藥材,直到日落西山時才回來。
一天,他正在山間挖葯,忽然來了兩個頭結髮髻,身穿紅色肚兜的胖娃娃。這兩個天真活潑、跳跳蹦蹦的娃娃一來,就幫著他尋找葯苗。太陽西下,他要回家了,兩個可愛的娃娃也就一跳一蹦地消失在密林里。一天,兩天,三天,這兩個娃娃天天都是他來則來,他回則回。日子長了,他不由得疑惑起來,到底是誰家這一對既懂事,又勤快的娃娃?一定得弄個清楚才是。
有一天,兩個娃娃又來幫他挖葯,他就說道:“你們是誰家的娃娃?家住哪裡?”“我們是山裡的娃娃,就住在這個山裡。”兩個娃娃說罷,又跑來跑去,尋找葯苗。“就在這個山裡?”他不由得納悶起來……
日落暮臨的時候,當他剛背起裝滿藥草的背筐時,兩個娃娃把手一揚,說:“來日再見!”說畢,邊跳邊笑地跑下山去。這時,他緊跟了幾步,躲在一塊大石後面,雙目一直盯著。但是,兩個娃娃一眨眼就消失在靄靄的煙霧之中了,還是沒有看清楚。
回到廟裡,老道士坐在油燈下,和兩個徒弟一邊擇揀采來的藥材,一邊思索著……說他倆是妖物,從沒見過有害人之意;說他倆是神仙,可也沒見過有神奇的表現。哪究竟是什麼?總得設法知道個究竟。於是,他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不由得脫口而出地說:“就這樣辦!就這樣辦!”兩個徒弟一聽,笑著問道:“師父,就咋樣辦?”聽徒弟一問,他才醒悟過來,忙掩飾地說“:沒什麼,沒什麼。”
夜半時分,老道士悄悄取出針線包,從中抽一根白線,用針穿好。天剛一亮,他就背上背筐,走出門去,一如既往,兩個娃娃還是高高興興地幫他尋找葯苗。但他卻兩眼緊緊地盯著娃娃,想尋找一個適當的機會,把備好的針線別在他倆任何一個人的身上。當兩個娃娃抱著一大堆草藥,彎腰裝筐的時候,他迅速而輕巧地把早已捏在手中的針線,別在了一個娃娃的背上,隨即和娃娃分手,走回家去。
第二天早晨,老道士仍然背上背筐,荷著葯鋤出了門。但他沒有去挖葯,卻朝著平時兩個娃娃的去向,一路走來,慢步蹀躞的尋覓著精心做的記號,他找啊,找啊,在深溝里一塊小茅坪上,隱隱看見濃綠的草叢中,一條白線在風中微微飄動。他興匆匆地向前走了幾步,低頭一看,果然是自己的針線附在一個小而茁壯的草葉上。可是細一看,心裡涼了半戴,除了幾根異樣的草苗,任何東西都沒有。他想,反正記號在這裡,就要弄個究竟。於是,他就操起葯鋤,圍著小苗四周挖起來。果然,在很深的土層中,挖出一根很粗的根莖。他順手一拔,原來是一根白光細嫩的大黃芩!他喜滋滋地剛要把黃芩放進筐內,忽然黃芩指著旁邊另一根小草說:“不光是我,還有它呢!”他一聽,又在那根小草周圍挖起來,挖出一看,喝!竟是一根四肢齊全的大人蔘。他把人蔘和黃芩放在筐里,就往回走。路上,他走著想著,人蔘、黃芩都是名葯,真是天賜之物,我何不精心炮製,救濟世人呢。
回到廟裡,他立即另行安置了鍋灶,洗刷了所有器皿,添上特意從“玉井”(在現在的鎮岳宮內)中取來的聖潔的玉液,然後把洗凈的人蔘放在鍋里煮起來。
第二天,他又要出去挖葯,就用石塊把鍋蓋一壓,對兩個徒弟說:“這葯要燒七天七夜,才能揭鍋蓋。我走後,只用文火燒燉就行。”兩個徒弟按照師父的囑咐用文火燒燉起來。
燉到第五天,兩人邊燉邊議論著,“師父平日製藥,總是邊做邊教,惟恐咱倆記不牢,可這次偏不叫揭鍋。”這樣一談,都覺得有點蹊蹺,越談越懷疑,越想揭開鍋看看,於是,兩人揭開鍋蓋,不看則已,一看是又驚又喜,燉了幾天的人蔘,顯得格外白胖,浮遊在鍋里,肥嫩細膩,濃香撲鼻,兩人不由得捏了一塊,嘗了一嘗,叫道:“世上褂姓庋貿緣畝鰨植壞檬蓋蛑齙夭蝗枚!
就這樣,他們吃著燉著,把人蔘竟吃得光光凈凈。但他倆還是燒著空鍋。
第七日那天,老道士只挖半天葯,就匆匆回來了。他一進廟門,就對兩個徒弟說:“葯燉好了,這下就能炮製出一大堆健心益神、延年益壽的好葯來。”說著搬掉石頭,揭開鍋蓋,一看,人蔘一點也沒有了,只剩下點湯湯。老道士感到奇怪,抬頭看兩個徒弟,兩人垂下頭一聲不響。老道士明白了,厲聲說:“啊,原來你們兩個孽障把它吃了!”說著,就拾起捅火棍,劈頭打來。兩個徒弟一見老師父真的動了氣,撒腿就往廟門外跑。老道士見徒弟跑了,心想,自己何必動火,葯沒了上山去再慢慢找尋,徒弟跑了,可到哪裡去找?想到這兒,連忙跑出廟門,大聲喊;“你倆給我回來!”邊喊邊攆。兩個徒弟一看,師父手裡提著捅火棍攆來,越跑越快。老道士一看徒弟不停腳,越急聲越大:“你倆給我回來,你倆給我回來!”前面跑,後面攆,向南跑著,喊著,忽然一聲巨響,眼看兩個徒弟的身子,貼上了西峰北面的大石壁上。老道士“啊呀”一聲,腿一軟,坐在了地上。
從那時起,華山“水簾洞”旁的山石上,有了兩個攜手而站的人影,後人把它叫“和合二仙”。你若游到華山,站到聚仙台上,往南一望,“和合二仙”就可隱約可見。
和合二仙是民間最受歡迎的神之一,他們在寺廟供奉的不多,而多見於年畫和門神畫中:畫中的和合二人是兩個胖胖的仙童,一個穿紅緞子衣物,一個著綠緞子衣物;一人高舉一朵綻開的荷花,一個手捧一個篾盒。二人都扎著丫角髻,露出興高采烈的神氣。有時,和合又作為配祀的神,與財神、福神等一同出現,象徵福氣、財氣和歡樂。在《周禮·地官》中,有“使媒求婦,和合二姓”,意為和合二仙,是主婚姻之神,因而,和合二仙圖也常懸掛於婚禮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滿。古時和合二仙的畫上,還配有一句四言詩:
和氣乃眾合,
合心則事和;
世人能和合,
快活樂如何?
【特別的瓷器】
清代的瓷器上繪有一笑面和尚,旁邊有一隻喜鵲叼著一封書簡的圖案,這也應是萬回和尚之表敘,較為特別。
和合二仙,又稱“和合二聖”。即指寒山和拾德,他們兩位都是唐代的高僧,後來演變為古代的神仙。他們手中一人執荷花,一人捧盒,盒蓋稍微掀起,內有一群蝙蝠,從盒內飛出。“荷”與“和”、“盒”與“合”同音,取和諧好合之意。紋樣以此內容組成,常見用於木雕、漆畫、磚刻、刺繡、剪紙和木版年畫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