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園管理局

中山陵園管理局

游龍盤曲之上,偉人長存於內,歷史傳承其間。這是對中山陵園風景區的傳神寫照。風景區方圓31平方公里,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公園、頭陀嶺公園、白馬公園等五大景區各具特色,擁有歷史古迹遺址200多處。每年吸引著500多萬中外遊客觀光攬勝。風景區先後獲得“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文明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江蘇省人居環境範例獎”、世界文化遺產地等多項榮譽。

機構介紹


為貫徹建設部、國家環保總局《關於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開展創建ISO14000國家示範區活動的通知》(建城[2001]51號)精神,加強資源管理與生態保護,增強風景名勝區的綜合實力,2001年6月,我局決定創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1年12月通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中心的認證審核。2003年2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批准中山陵園風景區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2005年6月3日,通過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ISO14000國家示範區監督檢查。
創建ISO14000國家示範區為風景區環境管理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程序化、規範化、網路化的管理平台。創建工作的實施豐富了風景區的管理手段,使風景區的環境管理由被動治理轉變為主動防治,形成了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新機制。

發展


開展環境整治,打造“世界一流景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山陵園風景區潛在的生態價值和品牌效應日益突出。但景區內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各項榮譽不相融洽的現象仍然存在。由於歷史遺留的多方面原因,風景區內現有近100家單位,外來人員不斷增加,風景區的土地不斷被蠶食,違章建築屢禁不止,周邊環境髒亂差。2004年,風景區決定投資近40億實施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目前已投入資金20億元,環境綜合整治任務過半。風景區面貌煥然一新。
(一)以高起點規劃為先導。保護風景區,規劃是先導。科學制訂與實施規劃,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是風景區各項工作良性開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2004年3月,《中山陵園風景區詳細規劃》通過專家評審。4月經省建設廳批准,並報國家建設部備案。《詳規》的評審通過,為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了規劃依據和指導性意見。5月,指揮部邀請美國易道公司進行《鐘山風景名勝區外緣景區規劃設計》,8月通過專家評審,並對社會進行公示。該方案在嚴格保護風景區核心區的基礎上,有效整合風景區範圍內的各種資源。堅持風景區的生態性和自然性,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城市與生態的共同發展。結合風景區在城市中心這一特色,方案還對景區內外道路交通進行了專題設計。2005年4月,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做出景區環境綜合整治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技術評估報告。
(二)全力破解拆遷難題。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治工程進展順利,按照既定計劃有條不紊地實施。環境綜合整治計劃拆遷景區內現有的13個自然村,9個居民片區, 31家工企單位和3700多戶居民,計劃拆除建築總面積為70萬平方米。在拆遷工作中,我局黨委高度重視,周密部署,幹部職工積極參與,先後組織140多名機關幹部,明確分工,責任到人,上門宣傳政策、協助動遷。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向拆遷職工宣傳政策,耐心細緻地做好職工的思想工作,想方設法破解拆遷難題,工作中認真落實“以人為本、有情操作”的指導思想,設身處地為職工著想,幫助困難職工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由我局直接承擔的740戶拆遷戶在短短兩個月內全部遷出景區,成為我市突破拆遷難點的“樣板”之舉,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自2004年5月韋陀巷片區拆遷率先啟動以來,一期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二期整治三個剩餘片區的拆遷工作正在進行。
(三)全面啟動“一環兩片”工程。對照環境整治工程項目建設計劃,目前“一環兩片”建設工程已啟動。“一環”即內環路,“兩片”即梅花山擴容(梅花谷)片、東大門片。
內環路(太平門-東大門)長10.9公里。內環路的作用,一是串聯景區內各外緣景區,二是與其他外圍道路組成風景區的交通集散系統,並通過路權管理的方式對來自城市的交通進行有條件的管制,減少空氣和雜訊污染,三是創造新的景觀路徑和遊覽體驗,展現沿線豐富資源景觀。內環路已於2005年10月份建成通車。
梅花山擴容(梅花谷)。公園建設將結合明孝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梅花山梅園擴建,通過大量種植梅花等園林景觀建設,建成“天下第一梅山”,面積達1500畝,梅花栽植達3萬餘株。公園綠化、景觀建設及旅遊配套設施均已全面完成並於2006年南京國際梅花節開幕時正式對遊客開放。
馬群片即東大門建設,主要包括東入口接待中心和大型停車場,是風景區迎接來自滬寧高速公路和附近城市幹道遊客的門戶,該項目建設即將完成。
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後,風景區整體格局和景觀環境將會有質的改觀,成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工作的新亮點。
堅持環境保護,創新改制思路
2004年,我局完成了局屬經營性事業性單位改制轉企工作。對原來從事景區園林建設、旅遊開發、經營服務、圖像攝影、白馬公園和置業管理等經營業務的八個經營性事業單位實施改制轉企。
為確保生態環境不因改制而遭到破壞,我們探索了一條改制新路,依據國家《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江蘇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和《南京市中山陵園風景區管理條例》的有關條款,以及兄弟省市有關特許經營的政策法規,制訂了《中山陵園風景區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試行)》。《辦法》的出台,較好地解決了經營性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和風景區土地、房產及獨特的、稀缺的風景名勝資源的所有權,管理權之間的矛盾,為風景區景觀、環境的保護提供了合法的依據。《辦法》的實施,給改制公司在風景區內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等活動以有力的監管,強化了管理局的環境保護職能。建設部在2004年5月在南京召開現場會,在全國風景區中推廣我們的經驗。
為保障新機制的運行, 2004年4月9日,管理局與改制后的新企業簽訂特許經營合同,依據《辦法》,通過合同的形式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例如:2004年9月,在中山陵道路維修過程中,施工單位中山陵置業公司環保意識淡薄,造成古樹名木不應有的損傷,管理局給予其罰款1萬元的處罰。2005年5月,旅遊公司未經許可擅自在遊樂園建設通訊設施,管理局當月12日將其強制拆除。公司改制以來,我們先後查處近20起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行為。
近兩年的實踐表明,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實施,是規範改制公司行為,實現風景區資源、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
為可持續發展制定《生態景區建設綱要》
按照標準要求,為了保持和維護風景區自然生態系統,2004年9月16日我局發布實施了《生態景區建設綱要》。生態景區,是中山陵園風景名勝區根據科學發展觀要求和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景區發展先進模式。它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原則,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保護、管理、利用資源,充分發揮物種多樣化配置的優勢和資源潛力,打造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優質的服務設施和管理水平、能夠倡導和開展生態旅遊的風景名勝區。
《綱要》奮鬥目標是:到2010年,將中山陵園風景名勝區建設成為生態保護嚴格、生態物種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系統平衡、生態文化繁榮、生態旅遊發展的景區,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在南京市建設“生態南京”進程中發揮輻射示範功能。《綱要》實施時間表已排定,我們將通過組織宣傳教育,增強環保意識;運用環境體系,提高管理水平;籌措資金,加大投入;投入科研人才,提高科技水平;轉換管理職能,提供製度保障等措施確保《綱要》目標的如期完成。
立足環境績效,進行專項治理
根據我局環境方針,結合工作實際,我們以環境績效為著眼點,強化了以下工作:
(一)借申報契機整治環境。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是我國現存最大帝王陵墓之一。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自2000年8月份起,我局正式展開了明孝陵申報“明清皇家陵寢”世界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工作並按照《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關於“文化遺產”的六條標準,全面實施明孝陵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明孝陵的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本著由內而外,“先本體后環境”的工作步驟進行,整治項目共22大項,子項目近50項,“修舊如舊”的文物修繕及環境整治效果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2003年7月4日,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過多年的保護和經營,目前風景區森林資源豐富,植被樹種達113科600餘種,其中珍貴樹木28種470株,風景區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70.2%,並且綠化建設仍在以每年20萬株(穴)的速度增長。在松材線蟲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扼制了松材線蟲病害的蔓延,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肯定與好評。風景區內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僅鳥類就有63個品種。以前由我局人工放養的灰喜鵲,經過繁衍,如今已經成為景區的常生鳥類,隨處可見。風景區內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物鏈,呈現“鳥語花香”的景象。2003年,風景區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三)確保景區森林安全。按照體系要求,我們建立並保持了應急準備與響應程序,以確定潛在的事故和緊急情況,及時做出響應,減少環境風險,避免經濟損失。體系運行以來,我們加強對潛在事故和緊急情況的控制,嚴格執行有關規定,狠抓消防演習,確保萬無一失。去冬今春,江寧區東山橋林場橫山分場兩次發生森林火災,省市防火指揮部均要求我局森林消防大隊增援,我們啟動緊急預案,迅速趕赴現場,我們的快速反應和撲火能力受到市領導的高度讚揚。
通過專項治理,明顯提高了風景區的環境質量,帶動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進步,積累了集中力量解決難點問題的寶貴經驗。
通過創建ISO14000國家示範區,風景區的環境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遊客的滿意度和美譽度、遊客數量亦有了明顯的增長。“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最美的是南京綠色長廊”,環境促長效益,2003、2004、2005年,風景區旅遊收入分別為1.2億、1.45億、1.68億元,年增長率達21%和16%,超過2005年全國旅遊行業12.4%的增長水平。實踐證明,國家示範區的創建促進了景區旅遊經濟的發展。
創建體會和下一步工作目標
回顧示範區創建工作取得的成績,我們的體會主要是:
(一)抓住機遇,改善景區環境
2004年,市委市政府決定投資近40個億實施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我們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它可以解決多年來我們盼望解決而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決心抓住這難得的機遇,乘勢而上,堅持以自然生態為主、做足“山、水、綠”的文章,將鐘山風景名勝區打造成全國一流、具有震撼力和影響力的“扛鼎之作”,充分展示鐘山風景名勝區真山真水的魅力。環境綜合整治中,景區將新增綠地近7000畝, 2010年紫金山森林覆蓋率將由目前的70.2%提高到80%,這將直接為提高南京的綠色GDP、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做出貢獻。
2005年4月27日,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拜謁中山陵,在兩岸關係嚴峻的形勢下,此舉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國內外媒體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管理局抓住機遇,拆除了三條路經營攤點。三條路攤點經營了二十多年,每年收入近500萬元,但對景觀有不良影響,不符合國際一流景區的景觀要求,我們抓住了重要接待的機遇,妥善處理了各類矛盾,既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又提升了景區形象。
(二)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保護環境
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工作面廣、量大,倍受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要不斷提升保護管理水平,必須藉助各方力量,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調動各方積極性,共同保護景區環境。
將改制公司納入環境管理體系。2003年,我局按照“脫鉤、分類、轉制、搞活”的原則,對經營性公司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資產重組、人員分流和勞動關係調整,改制后的公司全部轉為民營企業,與管理局“脫鉤”。考慮到各改制公司生產、活動和服務主要在風景區內進行,必須對他們的環境行為加強監管。經過反覆努力,我局將6家改制公司納入了環境管理體系,確保改制公司所有經營活動和服務都在體系的監控之下,實現了對重要環境因素的有效控制,促進了風景區的環境管理工作。
加強對相關方施加影響。中山陵園風景區範圍內,駐有科研機構、機關、學校、賓館、療養院、部隊等大、小單位96家。通過環境整治,將31家污染企業遷出景區。制訂鼓勵政策推動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向駐風景區單位發出了《關於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通知》,制訂了6條包括資金支持和獎勵表彰的規定,區內多家單位建立了環境管理體系。在我局反覆宣傳教育、多次檢查督促之下,駐景區南京軍區賓館退出強佔林地,73670部隊自建兩座垃圾中轉站,定期將垃圾運出景區,省鐘山幹部療養院、國際會議大酒店、中山植物研究所等駐區大單位建設了污水處理系統。
發動市民參與環保。我們十分注重對市民的環保宣傳,採取在各景點的主要入口設置大型環境方針宣傳牌、在主景區布置各種保護林木植被的告示牌、在各進山路口設置環保先進市民柴乾岳事迹宣傳牌、向登山的市民發放了保護環境的宣傳單、開展萬人登山拾垃圾、組建環保志願者大隊等多種形式,引導和教育遊客愛護風景區環境,共建良好的旅遊秩序。在我們長期的宣傳引導下,呵護"母親山"已經成為南京市民的自覺行為,湧現出許多象柴乾岳老人一樣數年如一日保護紫金山生態環境的感人事迹。
(三)應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理能力
在示範區工作中,我們堅持科學規劃、科學研究,促進體系發展,促進景區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我們充分利用了南京市高等院校相對集中的優勢,藉助教授、學者的智慧促進風景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工作。與南京大學合作完成了《鐘山風景區旅遊發展規劃》,與東南大學合作編製了《中山陵園風景區詳規》。請江蘇省林勘院協助完成了中山陵園風景區森林資源清查,2004年7月,我們又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計劃用3年時間對風景區動物資源進行清查。在規劃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風景區環境建設、環境保護工作更具可行性和科學性。
2004年,我局建立了“3S”系統(衛星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立了精確高效的生態景區監測體系,對景區森林景觀資源的現狀和動態變化提供可視化信息支持,進行及時準確的監測,為各種規劃設計提供依據。目前,以多媒體展示系統展現鐘山魅力和中山精神的“數字鐘山”也課題正在研究,預計2006年底召開專家鑒定會驗收。
(四)強化三級監控,保持體系持續改進
在最高管理者的主持下,我局每年組織局領導班子成員進行環境管理理論和知識的培訓,已形成慣例;每年都要組織一次由全體中層幹部參加的管理評審,評價體系的運行情況,研究下一步工作和體系今後發展方向。通過我們反覆的宣傳、教育、培訓,全員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領導層環境意識提高后,在決策中注重環保,創建以來,全局重點奮鬥目標中,每年都有近一半目標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中層幹部的環境意識提高后,在招商引資、工程建設和經營管理工作中注重環保,在環境綜合整治中,以環保為重要指標,千方百計減少對環境影響,職工逐漸形成節水、節電、節油、節紙的良好習慣,景區體系運行后的用水、用電量均大幅下降,2002年下降29.2%、21.2%;2003年下降10%、7%;2004年下降2%、7%。
我們從體系建立開始就特別注重內審員的培養。內審員實行AB制,一個單位兩名內審員,作為專業人才由局人事處統一管理,以保障我局內審員隊伍的相對穩定和體系工作的連續性。2003年8月,推進辦派了兩名內審員參加了外審員培訓,以提高體系管理水平。 2004年8月,我們將13名環境管理工作人員外送參加內審員培訓,進一步充實了內審員隊伍。2005年7月,我們組織了新版標準培訓。推進辦每年還針對體系運行的具體情況組織3—5次內審員培訓,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培訓,提高了內審員的環境管理能力。通過內審員隊伍的踏實工作,我們嚴格實施三級監控,在三級監控中及時發現環境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環節,採取預防和改進措施,達到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的目的。
(五)差距及改進方向
體系運行重在持續改進,我們近期將重點改善以下工作:
一、水環境工作必須高度重視。景區內水體是重要的自然景觀,總體水環境質量較好,但水面面積小,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積。我們計劃結合環境綜合整治,相應開展清淤工作,擴大湖泊面積及水容量,注意加強駁岸的生態景觀化,同時將繼續實行“雨污分流”,確保所有污水有效收集,並與城市污水管往系統良好銜接,防止地表水污染。
二、空氣污染、雜訊污染需要有效控制。鐘山是南京市區600萬人氧氣平衡的依託,是消納城市CO2及其他污染物的重要凈化器,風景區每年產生的生態資產總經濟價值達13.1億元。但由於交通影響,景區內仍有空氣污染和雜訊污染。隨著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深入推進,景區即將面臨著交通大格局的變化和外緣景區的重新分佈,我們將結合內環線、主要入口和停車場的建設,儘快制定景區路權分級管理方案,合理控制社會車輛的進入,盡量在內部運行環保交通工具,有效減少尾氣排放和雜訊污染。
三、專業人才亟需大力引進培養。開發人力資源是景區保護、管理、發展的關鍵。當務之急是要招聘具有專業環保知識的人才,培養造就一批優秀的管理人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管理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專業人才專業技能的提升、員工隊伍業務素質的提高,提供促進景區ISO14001建設發展需要的人力資源保障。
四、對相關方影響仍需逐步加強。由於行政體制上的原因,對駐景區相關方,我們不具備直接干預能力,只能正面引導。當前,我們要抓住綜合整治機遇,利用省市政府影響力,協調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逐步清理一些與規劃不符、與景觀不協調的建築,依法控制駐景區單位的擴張、防止土地蠶食和建章建設,做好環保宣傳教育,以共同保護風景區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生態景觀。
建設示範區的過程,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提高的過程。通過創建,我們提高了景區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從分散、局部、短期的管理行為過渡到注重整體、宏觀、長遠的管理,從低層次到高標準、高水平,不斷提高了管理行為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連續性。通過創建,我們不斷進取,在環境建設、環境管理、環境質量等方面持續改進,風景區的環境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為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深厚根基、提供了極大動力。中山陵園風景區將嚴格按照標準要求,嚴格保護風景名勝資源,堅持持續改進,以“國家示範區”的高標準,努力創建“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