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歷史講堂續編

清華歷史講堂續編

本編收入的十九篇演講稿,分為“人文與哲思”、“文獻與歷史”、“圖像與詮釋”、“經濟與社會”、“思想與學術”五個單元。從史學的核心領域,到相關學科的交叉、延展,多角度呈現了人文學的前沿趨勢和創新點所在。

圖書簡介


作 者:清華大學歷史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部 全編出 版 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印刷時間:2008-7-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108029331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清華歷史講堂續編
清華歷史講堂續編
精選一批有特色的選修課、專題課與有影響的演講,以課堂錄音為底本。整理成書時秉持實錄精神,不避口語色彩,保留即興發揮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現場氛圍。希望藉此促進校園與社會的互動,讓課堂走出大學圍牆。使普通讀者也能感知並進而關注當代校園知識、思想與學術的進展動態和前沿問題。

內容簡介


儘管主旨各有不同,但是,讀者諸君如果仔細省察,還是可以發現,新思路、新視角、新問題,是各個演講的共同特點。

目錄


人文與哲思
中學、西學與現代化
人文學的魅力與困境
時間與文明
上帝之城》與奧古斯丁的歷史觀
文獻與歷史
《古本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
古文字學的現狀與展望
三禮》與禮學研究
考據的虛與實
圖像與詮釋
圖像與思想——論北朝及隋的佛教美術
從圖像看歷史——新發現的粟特圖像及其解釋
蒙古山水地圖——在日本新發現_的一幅中世紀絲綢之路地圖
印象與真相:英使馬戛爾尼覲禮之爭新探
經濟與社會
從明清史看宋元史——倡導一種“連續遞進”的思考方法
早期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以明清時期的中外經濟關係為中心
牛津浸禮會文獻與基督教在華傳播史的若干新發現
思想與學術
中國學者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
儒家思想的根源
儒者從祀孔廟的學術與政治問題
從“引西救儒”到“興法反儒”——晚清以來西儒關係之演變
後記

媒體評論


在我看來,文史之學,大概就是一種“無待”之學(莊子逍遙遊》的典故),不講外在條件,沒有心靈羈絆,甚至不用考慮經費、前途、成果轉化等,單憑研究者個人的意志與趣味就能夠繼續生存下來的學問。在這個意義上,陳寅恪所提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比較容易實現,也才有可能遊刃有餘地面對當今中國學術界正發生的巨大變化。
做文史研究的人,整天和文獻打交道,這是很幸福的事情。文是典籍,獻是人事,跟古今中外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後的人物打交道,這種狀態,對於一個人文學者來說,確乎是有值得誇耀之處的。
——陳平原《人文學的魅力與困境》
可以預見,21世紀中國古文字學將有重大發展。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強調學科的基礎性研究……近幾年有一種偏向,就是過多追逐新發現、新公布的材料,形如一陣風,對那些需要長期努力、深入探索的問題則少有人過問。即使是沒有多少時間以前的發現,比如雲夢睡虎地秦簡、長沙馬王堆帛書,除少數學者外,過問者已頗寥寥。這種現象,是學術界流行的浮躁空疏風氣的一端,殊不利於學科的建設,尤其妨礙了基礎性的研究,是我們有必要反對的。
——李學勤《古文字學的現狀與展望》
粟特首領墓葬圖像表現了粟特文化、波斯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國文化的內容。解讀這些新發現的圖像,應當像陳寅恪先生反覆強調的那樣,需要具有“通識”的態度,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圖像特徵來加以解說,而不要固守一個方面。這樣,我們必然會在宗教、民俗、器物乃至音樂舞蹈等方面,利用圖像資料來研究歷史,特別是推動中古時期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進展。
——榮新江《從圖像看歷史》
過去對中國經濟史上很多重大問題的看法應當修正。這些看法多是建立在19世紀西方一些主要思想家對中國看法的基礎上。經過了20世紀的變革,特別是20世紀后二三十年中國經濟起飛,證明19世紀很多看法有偏見,是西方中心論的產物。所以,我們愛好歷史的學者和同學都有義務、有責任為歷史提供一種新的解釋。
——李伯重《早期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
儒家思想之所以可能在漢代以後居於中國文化的主流地位,除了社會-政治的結構原因以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本身是三代以來中國文化的產物,其中的一些要素,在三代的思想裡邊已經慢慢形成,而且在話周,這些因素成型地發展為對整個文化有規範意義的取向。西周時代是中國的文化模式與文化取向開始確定和成型的時期,我們說,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的要素,正是參與了這個過程的建構。因此,如果離開了夏商周三代中國文化的發展,我們就難以真正解決儒家思想起源這一思想史的問題。
——陳來《儒家思想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