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魯書院
興魯書院
興魯書院又名“興魯坊”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市區。是江西省撫州市文物重點保護之一的歷史書院。
興魯坊的命名源自於臨川區實驗小學和臨川區第六中學之間一所古代的學校———興魯書院。
這裡,有著800多年的風雨滄桑,唐宋八大家中的曾鞏、歐陽修、王安石先後在此講學;才子之鄉,人才輩出,它功不可沒。這裡,曾是衙門府邸、古代女子的閨房,莊嚴、神秘結合在一起;300年來,在它周圍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衙門被毀、考棚被拆、新學誕生……蔣介石、宋美齡等名人流連於此,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和永遠也解不開的謎。
今天,我們走進了興魯書院和繡花樓,開始接近它們、觸摸它們、傾聽它們古老的故事……
在撫州市區有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名叫興魯坊路。興魯坊的命名源自於臨川區實驗小學和臨川區第六中學之間一所古代的學校———興魯書院。在兩側琅琅的讀書聲中,興魯書院如今猶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呆在孤寂的角落裡,回味著自己曾經有過的那段輝煌。
談及興魯書院,還得追溯到宋朝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當時,37歲的曾鞏因未考中進士而心灰意冷。其間,在弟弟的陪同下,他游遍了撫州城內的大街小巷和山水古迹。在遊歷之後,曾鞏突然有了辦一所學校、用自己所學培育人才的想法。
曾鞏祖籍山東(山東簡稱魯),其先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因此,取名興魯書院意在“興五帝三王之道”、“上承曾子之家學,以繼周公孔子之傳者”。
據史料記載,興魯書院坐北朝南,規模宏大,房屋錯落有致,內設講堂學館、彩亭後院,其間名花異草、綠樹掩映。興魯書院創建后,曾鞏親自講學,制定學規,還經常邀請歐陽修、王安石等知名學者蒞院講學。很多文人學士也不時來書院會講,極大地提高了書院的知名度。後人指出,宋代撫州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與曾鞏創辦興魯書院有一定的關係。
據家住市區興魯坊路的七旬老翁黃先生介紹,明清兩代,興魯書院是撫州6縣(臨川、崇仁、宜黃、樂安、金溪、東鄉)的講學之所,為本地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聲名遠播的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興魯書院也曾幾經興廢、多次重修。1740年,撫州知府劉永錫重修了興魯書院,還遠請清代名臣、理學家李紱擔任書院院長;1781年,撫州知府陳朗為紀念曾鞏、鼓勵學子,在書院講堂旁建造了一座夢歐亭;1882年,撫州知府鄭祖琛、臨川知縣劉繩武等人又捐資重修興魯書院;1901年,撫州知府何剛德遵照清廷書院改學舍詔令,將興魯書院改名為撫郡中學堂。
歷經興廢,如今,興魯書院幾乎成了廢墟,僅剩一棟160平方米的矮房。矮房的外牆已破敗不堪,隨處可見大洞小洞;矮房裡面堆放著破舊的課桌、廢棄的自行車、工地用的鐵桶等雜物,橫樑也搖搖欲墜。聽說,該房已成私人的雜貨倉庫。矮房的周圍已建起了高樓大廈。而當年那些聲名遠播的故事,彷彿被人們遺忘;書院的牌匾聽說也被一個拾荒者當作廢品處理了。
面對如今的書院,臨川區實驗小學校長喻華堂痛心地說,興魯書院之所以能延續那麼多年,表明了撫州人民具有重視教育的光榮傳統,臨川文化和才子文化就是在這些傳統中顯現出來的。“我們似乎總熱衷於修建各種高樓大廈,而忽略了身邊珍貴的歷史文物。”喻華堂說,他們也曾對興魯書院做過一些保護工作,但因財力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引起重視,重修興魯書院,讓它煥發昔日光彩。
據了解,如今的撫州一中,前身是從興魯書院遷出去的撫郡中學堂。
寂寞繡花樓
說起撫州一中,我們自然會想到位於撫州一中金柅園內的繡花樓。
繡花樓,原為清末知府內眷居住地,樓分兩層,二樓是知府小姐居住和繡花的場所,因此,整座建築遂留下了繡花樓的雅稱。在繡花樓的前面及兩旁,建有廂房,形成一個四合院。院內栽有花木,尤以幾株桂花樹引人注目,每逢八月桂花盛開,庭院內外一片清香,令人神清氣爽。
坊間傳言,居住在該繡花樓的知府小姐有《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影子。她長期深居閨閣,接受封建倫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愛上一位男子,但得不到家人的同意,最後選擇了自殺。女兒的自殺后,知府悲痛欲絕,將繡花樓後面女兒自盡的那個池子命名為金柅池。而這個故事的真偽,至今尚未有人考證。
在金柅池旁邊,有一塊龜背鎮池石碑,碑上的文字已模糊不清。據撫州一中副校長吳定宇介紹,在文革期間,石龜背上的石碑突然消失。直到1992年,這塊石碑在撫河上游的流沙中被人發現。之後,校方派人將石碑重新安坐在石龜背上。吳定宇說,歷史上,金柅園為文人雅會吟詠休憩之所,宋代晏殊、王安石等均在此流連題詩。如晏殊作詩《金柅園》:“臨川樓上柅園中,十五年前此會同。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王安石也作詩道:“臨川樓上柅園中,羅幃綉幕圍春風。”對金柅園進行了讚美。
如今的繡花樓雖保存完整,但它的如煙往事卻逐漸被人遺忘,僅剩的是那些過往詩人的對酒當歌。
1926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井泉曾在省立第三師範學校讀書,當時就住在繡花樓內。1933年,蔣介石對工農紅軍進行第四次“圍剿”,親自來撫州“督陣指揮”。在其行轅未建成之前,蔣介石與宋美齡亦曾住在繡花樓里。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陳誠、顧祝同、劉峙等,也常在這裡出謀策劃。
解放后,繡花樓和金柅亭同時被列為撫州市重點保護文物。1974年2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井泉來校視察,參觀了他在校讀書時居住的繡花樓。1992年,這座古建築被修繕一新,退休教師吳澤撰寫的嵌頭聯“綉樓佳話傳千古,花苑幽香溢四時”,鐫刻在繡花樓大門兩側,為這座古建築平添了不少風韻。樓內花磚墁地,丹桂飄香,環境幽雅。
時代在變,繡花樓也在變。1992年,繡花樓的北廳被闢為撫州一中校史陳列室,展示該校創辦以來取得的輝煌業績及奮鬥歷程,供新生入校時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