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潔

國家一級作家

梅潔,女,湖北省十堰市鄖陽人,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河北作協散文藝術委員會主任。獲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1970年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系畢業。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現已出版、發表《愛的履歷》、《生存的悖論》《一隻蘋果的憂傷》《大江北去》等詩歌、散文、中長篇紀實文學13部集、350餘萬字。曾獲中國作協“第二屆魯迅文學獎”(2001年)、首屆“全國徐遲報告文學獎”(2002年)、首屆“全國冰心散文優秀作品獎”(2002年)、“第五屆《十月》文學獎”(1995年) 、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2001年)等50餘種獎項。《跋涉者》、《童年舊事》、《賀坪峽印象》、《橄欖色的世界》《山蒼蒼,水茫茫》等被收入中學語文讀本及大學文學教材。

個人履歷


梅潔
梅潔
1945年11月21日生於湖北鄖縣城關鎮,1965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系。1990年3月加 入中國作家協會,1995年10月評為“一級作家”。1996年6月被選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理事,1996年10月當選河北省作協主席團委員,現為河北作協創作室專職作家。
從1981年發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160餘萬字,7部集。其中《童年舊事》、《賀坪峽印象》、《大血脈之憂思》、《山蒼蒼,水茫茫》等22篇作品在省內外及全國獲各種文學獎項24次;《小狗威威》、《跋涉者》、《橄欖色的世界》被分別收進小學、中學、大學課本及教材。其作品《樓蘭的憂鬱》被選入語文冀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篇報告文學《橄欖色的世界》在1991年第五期《人民文學》雜誌發表后,於同年被《新華文摘》10月全文轉載,1992年又被《作品與爭鳴》第一期轉載,1995年被收入中國警官大學教材;長篇報告文學《山蒼蒼,水茫茫》在1993年第二期《十月》雜誌發表后,在鄂西北及全國引起強烈反響,鄂西北各廠礦、學術機關自發翻印達4萬餘冊,成為大中專學生必讀教材,16家報刊報道並評介這部作品,1993年4月《十月》雜誌在北京為其召開作品討論會,此部作品先後獲“‘505’杯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第五屆《十月》文學獎”和“第五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三頂大獎。

大江北去


繼《山蒼蒼,水茫茫——鄂西北論》后,十堰籍著名女作家梅潔最新力作《大江北去》在全國範圍內再掀重響。《大江北去》呈現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長達50年的項目、70萬移民、百萬畝良田與3座古城及上千座村鎮的巨大犧牲和奉獻,對十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具有樹碑立傳的史詩意義。

人物生平


一條大河與一個女人
十堰籍、女人、作家、漢水情結,是梅潔的身份符號。其實,如果按她當年離開家鄉時的年齡和她離開的時間長度來算,她實在應該是一個異鄉人,只是,這個異鄉人用了一生的時間來追隨故鄉。
梅潔是女人,一個多情的女人。愛得濃烈,愛得炙熱,有多投入就有多痴狂,從她個人生活里的愛情際遇,到與漢水的一生追隨,都是這般無怨無悔。
離開家鄉十堰(那時還叫鄖陽)時,梅潔只有15歲。此後的幾十年裡,她從南方到北方,從京城到大漠,從少女到為人妻母,從家庭出身不好的右派子女到名聞遐邇的著名作家,多少風霜之後,她的人生被打磨得越來越像故鄉那條大河——漢江河灘上的鵝卵石,是如此的光潤和堅韌。無論走到哪裡,無論什麼身份,這個深情的女子心裡始終裝著的,是收之一如朗朗漢江石、放之又如滔滔漢江水的鄉情和鄉愁。
根深蒂固的童年記憶
梅潔在漢江邊出生、長大。在她根深蒂固的童年記憶里,漢江水是攜帶著遙遠的神秘,向她誕生的小城——鄖陽飄逸而來的,它把小城團團圍住,小城呈半島狀依偎在它的懷抱之中。縴夫們“嗨喲”著沿河灘匍匐而來,腳手撐地,身體蜷縮在陽光下,脊背隆起,而她是那個好奇的小女孩,總愛把小腳丫踩進縴夫們深深的大腳窩,小小的腳趾上沙粒閃閃發光,一直沿河行走……那時的農曆五月,漢江邊總有一個盛大的節日。梅潔和小夥伴們胸前掛著母親們親手縫製的絲線香包,香包里裝著清香的艾萆,耳根塗抹著摻了雄黃的酒液,牽拉著母親的衣襟,到江邊參加屈原的祭典。她們和母親們一起擠在人群里,目光總是很努力地在人頭攢動、千舢競渡的江面尋找自己的父親——那些在幾百米寬的漢江里逐浪弄潮的矯健泳者。
用文學抒寫離鄉后的精神世界
離鄉后的梅潔在外求學、輾轉生活,然後以她獨有的方式來書寫這份感情:試圖以義學的形式和她所處的匹界對話。當她把傷逝、哀怨、孤獨和嚮往、困惑不安的心靈、凝聚已久的渴望與夢想、人生艱窘的體驗和尷尬,以及對生命與美的虔誠和膜拜,用文學的方式帶給這個世界時,她發現,在她精神的故園裡,始終流淌著故鄉那條魅力非凡、母性般寧靜而美麗的大江。
在塞外的老鎮上講述著對故鄉的回憶
1980年,梅潔在塞外的老鎮上開始寫下自己對這個世界最初的感恩。她常常一個人含淚對自己講述著對故鄉的回憶,日復一日,然後她進入不斷失去又不斷獲取的生命意境:“……我感覺有一種傷感和疼痛離我很近。故鄉那麼遙遠,而往事卻飄然降臨……”梅潔這樣寫著。塞外冬季的寒風尖嘯著,扑打著她糊著白麻紙的窗欞,爐子的火熄滅了,她的兒子睡著了長大了……她就這樣寫著,她在自己幾十年的文字裡面看見南方的故園,看見生命的勞作、忍耐和不泯不滅,看見她和她的親人們始終手拉著手,穿越所有時空,最終走回他們的家園……
糾纏是如此之深,相思是如此之久,一切的糾纏與相思又都是如此之歷久彌新。故鄉之於梅潔,先是地圖上一個找不到的地名,然後是經年離別後的緣淺情深,最後因鄖陽城的整體水葬而成永訣之憶。
糾纏—生一世的故鄉情結
1991年10月,梅潔在離鄉、31年後重返故土,此時,她誕生的古城鄖陽已因丹江口水電工程建設而沉沒。梅潔了解到,幾十萬移民在補貼甚微的情況下,曾在荒山野嶺度過了幾十年刀耕火種的生活,難以想象的現實讓她對故鄉人在這塊土地上的犧牲奉獻有了切膚的認識,有了自覺的審視。經過數月走訪后,1992年梅潔完成了8萬字的紀實文學《山蒼蒼,水茫茫——鄂西北論》。作品在1993年《十月》雜誌第2期頭條刊發,全景式地反映了鄂西北人民為三線建設而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奉獻。
“是的,江邊曾經發生的和以後永遠離別的都成為糾纏我—生一世的情結,是上蒼恩賜了一條遠遠向我流來又遠遠離我而去的大江……”梅潔說這番話時,神情一如戀愛中的女子,溫柔甜蜜,又有些情到深處別有懷抱的擔當淡定。
一方水土與一個工程
梅潔作品
梅潔作品
這是中國一個關於水的百年夢想。
南水北調工程從21世紀初相繼動工到2050年全部完成,規劃、實施長達50年;工程從20世紀50年代初發軔到20世紀末,勘探、論證、規劃也用了長達50年的時間。
在規劃的50年間,工程靜態總投資高達5000億元。中國版圖上南北流向的三條調水工程與東西流向的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縱橫交叉,最終將形成一個世界上罕見的水資源“中國網”。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宏偉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這是中國水利史上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吏無前例的工程,這也是世界上一個人口最多、人均水資源不足世界人均1/4的國家保持良好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最緊迫的工程。
無數血汗建設起來的生活和蘊積的情感沉入江底 2005年9月26日,中線丹江口加壩加高到176.6米。漢江可以直接連接中原、華北、京津。到規2010年一期工程完工時,將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沿線44個城市每年提供生活和工業用水95億噸。2030年二期工程完工後,可向上述地區年供水120億噸至130億噸。
根據南水北調工程規劃,丹江口水庫蓄水位增高到170米,庫容增加到290多億立方米。大壩加高后,湖北的鄖縣、丹江口、鄖西張灣和河南淅川共五縣市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將再度沉入江底。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於丹江口庫區而言,面臨的是土地和家園再度沉沒。從1958年丹江口大壩開建,1967年開始蓄水,這塊土地上已有38.2萬人離開了家園。南水北調的開工,這塊土地上又將有27萬人再度踏上遷徙之路,27萬畝土地再度沉入江底,隨之一起沉入江底的,還有16座集鎮160家企業、1200多公里道路、1800多公里通訊線路和廣播線路、35座橋樑8座水電站200餘座抽水站、幾百處考古遺址,以及近半個世紀用無數血汗建設起來的生活和蘊積的情感……
一江清水送北方
漢江,這條源遠流長清澈如許的大河,將成為北中國的一口至關重要的井,“確保一江清水送北方”已成為庫區人的頭等大事。為了這口井;庫區人民經歷了長達50年的艱辛;為了這口井,他們又做著新的奉獻和犧牲,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
市長陳天會曾說,340萬十堰人就是這口井的集體看井人。所有的艱辛都包含著一條大河和一方水土、人民的宿命,所有的機遇和創造又都深潛著一個未來的隱喻……
一本書和一個宿命
1993年,《十月》雜誌頭條刊出梅潔的《山蒼蒼,水茫茫——鄂西北論》后,立即在全國產生巨大的反響,並獲得了“第五屆十月文學獎”、“中國報告文學獎”及河北省最高文學獎。梅潔的鄉親父老也為這篇文章奔走相告。梅潔受到了極大的鼓勵,同時,她心中對漢江、對家鄉的銘記也越來越深沉濃烈。
有了《山蒼蒼,水茫茫——鄂西北論》的寫作基礎,梅潔知道:那些一個個枯燥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群,是一個個承載了太多犧牲和奉獻的故事,是—個個含辛茹苦堅韌不拔的命運符號。梅潔感到:應該有什麼入以一種更合適的方式來見證和紀念這一切。這個人,要對這條大河及其人民同時具備愛、了解、描述能力三種要素,缺一不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人非梅潔莫屬。“其實很難說到底是漢水、家鄉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漢水、家鄉,對我對這條大河、對家鄉父老來說,我們更像是彼此的宿命。”梅潔說。
2004年6月,中國作協啟動了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梅潔申報了采寫南水北調這一重大工程題材《大江北去》的寫作計劃。中國作協很快批准了這一計劃。
打探神聖大河的未來
2005年春天,經歷了喪夫之痛的梅潔再度踏上了故鄉的土地,再次來到了她命運中永遠的漢江。之後,她沿著漢江、丹江,整整走了一百天。失去了愛人的她要順流而去,打探那條神聖大河的未來。
故鄉的領導、親朋好友撫慰著梅潔的憂傷和隱痛。在長達100天的時間裡i她的足跡遍及庫區幾十個村鎮,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白天採訪,晚上閱讀資料,整理筆記。她的採訪資料裝了滿滿7個大紙箱,重達100多公斤。
隨後,梅潔又赴河南淅川、湖北武漢、鍾祥、襄樊,以及河北、天津、北京等地採訪。每到一地採訪,她都要從當地郵局將採訪搜集的文獻、史志等資料及採訪筆記和光碟、錄音裝進紙箱,打成郵包發回河北省作協。
2005年9月,梅潔返回石家莊,裝滿採訪資料的11個大紙箱也隨後而至。她開始閱讀整理海洋般的素材,擬定寫作提綱,一時間感覺那滔滔漢江水就在她的心中流淌。
病痛后,神聖的拯救
2006年春節,就在她準備開始專註寫作時,劇烈的頭痛猝不及防地襲擊了她,她不得不住進了醫院。病痛中的她又加倍思念起逝去的丈夫,前所未有的脆弱無助甚至讓她萌生了放棄寫作《大江北去》的想法。萬般無奈之中,她懷著愧疚和傷心始負責重點作品扶持工作的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建功發去了一封電子郵件。兩天後,陳建功回信,讓梅潔安心調養身體,鼓勵她把身體養好后安心寫作。陳建功的回信,給了梅潔莫大的信心和溫暖,她決心儘快養好身體開始寫作。
2006年3月18日,久治不愈的頑固頭痛不葯而治。巨大的驚喜之後,梅潔感受到了一種神聖的拯救,從此,梅潔每日燃起一炷清香,在寧靜與安詳的氛圍里開始艱辛的寫作。
8個月零10天,梅潔奇迹般順利完成了41萬字的書稿,洋洋洒洒的文字如浩浩蕩蕩的漢江水,—路向北奔流。長篇報告文學《大江北去》共分五卷:《懺悔的淚水能流成江河嗎》《回眸如歌如泣的歲月》《仰望如碑如銘的江岸》《漢水將完成一個大寫的人》《為了北中國的那口井》。
梅潔在第一時間將書稿殺青的喜訊和前言、後記等寄給十堰市文聯《武當文學》雙月刊(2006年第6期刊發),讓家鄉人分享她的喜悅。同時,《人民日報·大地》雙周刊也以最快速度搶先在2007年第1期刊發了1萬多字的《南水北調:為了北中國的那口井》。2007年4期《十月》雜誌又以6萬字的篇幅發表了《為了北中國那口井》。該書已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並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巨大的反響。

後記


《大江北去》努力呈現的是,調水源頭人民在巨大的犧牲和奉獻中,表現出的大智、大勇和大痛、大義,以及那條流淌了億萬年的漢水偉大的涅盤和另一種永恆。”梅潔說,創作《大江北去》是她的一個宿命,也隱含著她的一個無比卑微的心愿:希望2010年時,當清澈的漢江水給乾渴的中原、華北和京津大地帶來一片滋潤時,當人們欣喜地端起從遙遠的鄂西北流來的一杯幽藍時,不要忘記為此而兩度奉獻了家園和土地的庫區人民,不要忘記他們幾代人在半個世紀里經受的磨難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