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物理學院

吉林大學二級學院

2001年4月,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和長春郵電學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併為成立了嶄新的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現學院下設凝聚態物理系、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系、應用物理系、聲學與微波物理系和物理實驗中心、公共物理教學與研究中心、理論物理研究中徠心、物理實驗中心、原子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物理應用開發中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齊全,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創造出累累的科研成果。

學院介紹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
吉林大學是由東北人民大學發展而來的。1952年院系調整時,從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院校調入 余瑞璜、朱光亞、吳式樞、芶清泉、霍秉權、鄭建宣、高墀恩等一批著名的專家、教授,建立了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1958年東北人民大學更名為吉林大學。隨著物理學的發展,一些分支不斷地形成新的學科、尖端科技。為適應國家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原吉林大學在物理系及兄弟系一些專業的基礎上先後建立了半導體系(並校後為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並校後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吉林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系(並校後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測試科學實驗中心。2001年4月,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和長春郵電學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併為吉林大學物理學院。

歷史沿革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是由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發展而來的,已經度過了她的五十華誕。回顧當年的創建歷史,令人敬仰神往。
1949年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財力困難,人才奇缺。東北地區背靠蘇聯,是全國的工業基地,蘇聯援建的工程有許多建在東北地區。當時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經濟建設人才,而東北地區高等院校卻很少。1952中央決定在東北地區建立一所能與國際交流的綜合性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建的。
共產黨親手建立的東北人民大學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9月東北人民大學奉命由瀋陽遷往長春,從東北人民政府下
疏散命令到最後一批學生抵達長春僅僅用了12天時間。1952年就是以這樣的革命精神使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橫空出世,拔地而起。余瑞璜、朱光亞、吳式樞、勾清泉、霍秉權、鄭建宣、高墀恩、黃振邦、解俊民等一批優秀的物理學家主動放棄原有的優越生活、工作條件,以高昂的熱情奔赴長春,投入到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的創建工作。這裡不僅天氣寒冷,而且是白手起家。當時,國家急需建設人才,客觀上不容許物理系在招收學生,只能是“說干就干”,立即招生開辦,邊建邊教。一、二年級有其他院校調入48名學生,1952年招收150名學生,1953年招收150名學生,1954年招收210名學生。7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講師、11名助教和2名黨政幹部,這就是當時物理系的全部師資隊伍。為了學習蘇聯,24名教師首先突擊學習俄語,在建立實驗室、編寫講義的同時,承擔著五百多名學生的教學任務,困難可想而知。第一流的物理學家融入了東北人大的傳統作風,夜以繼日的工作著。教授、副教授人人都同時主講兩門課程,還要帶學生畢業論文;實驗室是邊建設邊上實驗課,訂購的儀器設備沒到貨,就帶領學生到長春地質學院去上課,或者從師範大學借用實驗儀器;經費不足,有的教師就用自己的薪水購買實驗室用的工具和零配件。這種忘我無私的拼搏精神,對東北人大物理系的創建和迅速崛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使東北人大物理系在短短的幾年之內便屹立在全國大學物理系的前列。
建系初期,學生來源相當困難,一是曾被日偽統治的東北地區高中畢業生很少;二是當時多數學生報考工科,很少有人願意學習物理。物理系招生都是被跨專業分配的,不安心學習物理。有的學生說:“天不怨,地不怨,就怨自己沒報公學院。”“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念東北人大。”當時物理系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專職黨政幹部只有一人,面對500多名學生,與教師一起開展了深入細緻的思想教育,使學生專業思想穩定,安心學習物理專業。理論物理學家高墀恩教授 伊始就形成了“教學認真負責,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刻苦學習”的優良風氣。在東北人大,人人皆知“物理系的學生最用功”。當時,每周六晚上,學校禮堂放映一部電影,可是物理系的學生教室卻是燈火輝煌,焚膏繼晷。有人曾經做過統計,某周六晚上物理系的500多名學生中只有7人去看電影,其餘學生幾乎全部在教室或寢室里看書學習。
春風化雨,辛勤的耕耘結碩果,東北人大物理系的學生個個成才,1954年畢業的22名學生中,已有2人成為中科院院士,1956年畢業的學生中,已有1人成為中科院院士。
今天,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的師生正繼承“人大物理”的創業精神和優良的學風,“求實創新,勵志圖強”,再創輝煌!

學院創始人


余瑞璜(1906—1997)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國際一流結晶學家,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37年在諾貝爾獎獲得者w.l.布拉格指導下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后,在西南聯大清華金屬研究所、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48年赴美國講學;1949年回國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952年領導創建東北人大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1978年—1981年任第一系主任;1981—1984年任名譽系主任。曾任校自然科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員、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
吳式樞(1923—2008)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1951獲美國伊利諾埃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大連工學院教授;1952年任東北人大物理系教授;1955—1957年物理系副主任;1957年——1966年、1978——1984年任系主任;1984年後任名譽系主任。現任校自然科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歷任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朱光亞(1924—2011)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1950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副教授;1952年任東北人大物理系教授,歷任室主任、系副主任、代理系主任。曾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國防科工委主任、中國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等職,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徠高鼎三(1914——2002)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半導體物理及光電子學家,我國半導體科學事業開創者之一。1947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同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研究生;1955年回國任東北人大物理系副教授、系主任;1959年領導創建半導體系(後為電子工程系,現為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任系主任。
苟清泉(1917—2011)著名物理學家。我國原子分子物理及高壓物理合成理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4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物理系;1952年任東北人大物理系副教授、歷任室主任、系副主任;1979年創建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任所長;1982年調往成都科技大學,組建物理系及高溫高壓與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任所長。
霍秉權(1903——1988)1931——1934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做研究工作;193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1943年赴美國做研究工作;1946——1951年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兼清華大學教務長;1951——1952年任東北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1955年任東北人大物理系教授;1956——1988年任鄭州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長。曾任第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
鄭建宣(1903——1987)1928年畢業於武昌大學;1937年在諾貝爾獎獲得者w.l.布拉格指導下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廣西大學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大連工學院物理系主任;1952年任東北人大物理系教授;1958年任廣西大學副校長。曾任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高墀恩(1911——1977)1946年獲協和大學碩士學位,同年赴美留學;1949年獲華盛頓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后回國;1950年任燕京大學教授;1952——1977年任東北人大(吉林大學)物理系教授。
黃振邦(1916——)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畢業於中山大學,曾任職於航空研究院;1947年留學法國;1951年回國任中山大學副教授;1952年任東北人大物理系副教授;1981年調入暨南大學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
解俊民(1917——)著名物理學家。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5年赴美留學;1949年任大連工學院物理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1952年任東北人大物理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1958年參加黑龍江大學物理系創建工作;1973年調往中國科技大學。
溫希凡(1929——)1952年參加物理系創建工作,先後任黨支部書記、黨總支書記、系副主任等職;1981——1984年任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1984——1988年任黨委書記;1988年調往南開大學任南開大學黨委書記。

科系設置


學院下設4個系和5個中心,分別是凝聚態物理系、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系、應用物理系、聲學與微波物理系和物理實驗中心、公共物理教學與研究中心、理論物理研究中心、物理實驗中心、原子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物理應用開發中心。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成為物理學界的佼佼者。198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吉林大學物理學院建立“首批物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86年該院的凝聚態物理學專業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專業";1993年該院的物理學科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997年該院物理學科被國家學位委員會評定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即吉林大學物理學院對物理學一級學科所包含的理論物理學、光學、聲學、磁學、凝聚態物理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與粒子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等全部八個專業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此外,光學工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等三個專業有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該院的凝聚態物理學專業、光電子和光學專業被教育部確定為"211工程"重點學科專業。2001年原子相干與原子分子光譜實驗室被教育部評定為重點實驗室。在211工程、世界貸款項目、國家級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經費以及學校1000萬學科建設經費的支持下,實驗儀器設備有很大改觀,例如,OPO激光系統和YAG系統的染料激光器等先進設備,與國際同類實驗室接軌。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211名,其中博士生指導教師21名,教授44名,副教授48名,名譽教授11名,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張立綱教授等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物理學院培養的人才是多層次的,有大學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學專科生,還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現有大學本科生1037名,碩士研究生279名,博士研究生67名,高職班學生62名,成人教育班學生245名。學院有一批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幹,從事著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究。吳式樞院士在原子核理論和多體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研究成果。學院共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0多項,國家攻關項目和"863"項目6項,高等院校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14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1996年以來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餘項。平均每年有30餘篇學術論文被美國的《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結果中,高錦岳教授發表的論文《在鈉原子中的無反轉光放大的實驗觀察》一文中的引用率在1996年全國排名第三(前兩名是醫學方面的論文)。

人才培養


學生專用的微機室、150多台上網的微機、物理演示實驗與實習實驗基地及其他多媒體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為學生提供了高雅的學習環境,創造了濃厚的學術氣氛;新生獎學金、學年獎學金、寶鋼獎學金、建行愛心基金助學金、華正助學金、單項獎學金、東榮獎學金、映雅獎學金、展虹獎學金、曾憲梓獎學金、中科院獎學金、金石置業獎學金、宏大助學金、瀋陽光電子獎學金和唐敖慶獎學金等眾多的獎學金激勵著在校學生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因材施教;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實行學士-碩士-博士貫通制,吸引著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獲獎者和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前來攻讀。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的聲望和物理專業寬厚的基礎知識,使畢業生有著可喜的去向。碩士、博士畢業生供不應求,本科畢業生既可以讀研究生、出國深造、到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工作,又可以到知名的企業中就職。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創造出累累的科研成果。近萬名的畢業生遍布海內外,數千名畢業生成為專家、學者、工程師、教授、研究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重要貢獻,數百名畢業生擔任了總經理,董事長、總裁、廳局長、處長等政企部門要職。我院培養的學生已有5人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是陳佳洱、宋家樹、王世績、鄒廣田、張澤;劉亦明、王明達、呂福源、楊建強、鄭培民等多名畢業生工作在省、部級重要領導崗位上;陳佳洱、胡德寶、王文金、辛厚文、尹鴻鈞等十多名畢業生分別擔任過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校級領導職務。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科學家的搖籃,良好的教學基礎,優越的學習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嚴謹的學風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學子。

領導班子


黨委書記:孟文卓
學院院長:馬琰銘
黨委副書記:唐宗明
學院副院長:
王海軍
魏立志
孫成林
何杜菲
公共物理教學與研究中心主 任:馬琰銘(兼)
公共物理教學與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鳳琴 唐笑年

教學科研機構


凝聚態物理學學科簡介(固體物理和磁學)
凝聚態物理學是研究由大量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電子)組成的凝聚態物質的微觀結構、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運動規律及其物質性質與應用的科學。它是以固體物理學為主幹,進一步拓寬研究對象,深化研究層次形成的學科。其研究對象除了晶體、非晶體與准晶體等固體物質外,還包括稠密氣體、液體以及介於液體與固體之間的各種凝聚態物質,內容十分廣泛。其研究層次,從宏觀、介觀到微觀,進一步從微觀層次統一認識各種凝聚態物理現象;物質維數,從三維到低維和分數維;結構從周期到非周期和准周期,完整到不完整和近完整;外界環境從常規條件到極端條件和多種極端條件交叉作用,等等,形成了比固體物理學更深刻更普遍的理論體系。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凝聚態物理學已成為物理學中最重要、最豐富和最活躍的分支學科,在諸如半導體、磁學、超導體等許多學科領域中的重大成就已在當代高新科學技術領域中起關鍵性作用,為發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藝提供了科學基礎。前沿研究熱點層出不窮,新興交叉分支學科不斷出現,是凝聚態物理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與生產實踐密切聯繫是它的另一重要特點,許多研究課題經常同時兼有基礎研究和開發應用研究的性質,研究成果可望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凝聚態物理簡介
吉林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科是1986年批准的原國家重點學科。該學科1989年建立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1995年通過驗收並對外開放,1998年通過教育部預評估。1993建立"國家物理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995年列入"211工程"項目重點建設學科,1998年成為首批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單位。
該學科多年來一直圍繞學科發展的前沿、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開展研究,形成了高壓物理、超硬材料與高壓相功能材料,薄膜物理,高壓極端條件下的稀土固體物理學,稀土永磁化合物與材料磁性和非周期局域固體結構等五個各具特色、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近五年,在國內外主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0餘篇,其中SCI收錄300餘篇;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10次。目前承擔科學研究項目60多項。獲省部級獎勵3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
近五年,本學科共招收56名博士(已獲學位27名),招收111名碩士(已獲學位57名),有3名博士后出站。不僅為本學科發展培養了一隻高素質的後備隊伍,也為其它相關領域輸送了大量高層次人才。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活動,派出20多人進修或短期合作研究,接待了30多人次的國際知名專家學者講學,聘請多名學者任名譽或客座教授,保持了與多個國際一流單位的長期緊密合作關係,舉辦了全國學術會議7次,擴大了本學科在國內外的影響和知名度。
近20年來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1.准晶態的發現(1984年)
2.高溫超導體的發現YBaCuO2(1986年)
3.納米科學(1984年)
4.材料的巨磁阻效應LaSrMnO3(1992年)
5.新的高溫超導材料MgB2(2001年)
固體物理專業
師資力量:
目前本專業從事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集體(固體物理教研室)有教師16人,教授8人(其中博士導師2人)、副教授5人、講師和助教4人。
學術帶頭人蘇文輝教授,現任吉林大學稀土固體物理研究室和物理系固體物理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國際材料物理中心協作成員、教育部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重點實驗室顧問、中國《高壓物理學報》副主編,全國氫能發電裝置委員會委員,美國物理學會會員。曾任中國物理學會高壓物理專業委員會第一、第二屆委員,第二屆(1990-1995年)副主任委員,國際學術刊物編委;受李政道教授聘請,任CCAST(WorldLab.)特別成員。長期從事高壓高溫極端條件稀土固體物理和化學、新型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已發表英文論文130篇、中文論文120多篇,已培養出22名博士、81名碩士、2名博士后,指導過10多名國內外訪問學者。
教研室其他人員:
呂天全、張程祥、許大鵬、劉曉梅、姚斌、鄭以松、賀天民教授,
紀媛副教授等,
他們都從事凝聚態物理和高壓研究多年,每人已發表30-40篇學術論文.
主要研究方向
1)高溫高壓極端條件稀土固體物理學。
2)硼籠多面體化合物、納米材料和生物物質的高壓研究,新物質新材料的高壓合成及應用。
3)固體稀土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及其它新能源的開發應用研究。
4)凝聚態物質(納米材料、稀土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磁性材料、合金材料等)的結構特性研究。
5)低維凝聚態理論(電子態、電輸運特性)。
6)高分子統計理論。
7)高壓物理學。
磁學專業
專業簡介:
吉林大學磁學專業(磁學教研室)成立於1954年,是國內最早建立的五個磁學專業之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
教學方面,磁學教研室自1955年開始承擔磁學專門化教學任務,40多年來培養出幾百名本科生、幾十名碩士研究生和六名博士研究生。畢業生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很多人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幹,其中包括大學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所所長、工廠廠長、總工程師。
科研方面,共承擔完成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重點基金一項),3項吉林省科委項目。在SCI收錄的國內外著名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申請專利2項。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獎7次,主要研究成果有:
①解決了Fe-Ni合金薄膜磁場感生各向異性的起源問題,定量計算擬合了感生各向異性常數隨成分、溫度、以及蒸積過程中襯底溫度的關係;
②發現了金屬Co磁場冷卻后形成晶體織構,並發現它就是磁場冷卻感生磁各向異性的起源;
③闡明了非晶Gd-Co薄膜易磁化軸垂直於膜面的磁各向異性起源於其微柱狀結構,柱表面上Gd的擇優氧化,以及Gd-Co間的亞鐵磁耦合。
④在自旋玻璃中發現磁場感生各向異性效應;
⑤系統研究了各種稀土永磁化合物的晶場和磁性,發現在一些化合物中,4f-3d交換作用的各向異性很大,4f-4f交換作用不能忽略,闡明了RCo5中Pr與Nd離子的變價行為。
科技開發方面,於1990年創建了磁性材料中試基地(隸屬於物華公司),研究開發並生產了一批永磁功能器件和永磁材料,目前為一汽大眾配套生產永磁磁性材料。
科研現狀:
目前我們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吉林省科委項目,主要從事稀土永磁材料及相關化合物的磁性、氧化物巨磁電阻效應的研究。研究現狀:
納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納米晶永磁體是目前永磁材料研究的一個主要方向。目前進行的單相納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磁滯回線的微磁學研究把前人的定性計算擬合(矯頑力誤差~100%)提高到定量計算擬合的檔次(矯頑力誤差~10%)。已經做到定量計算擬合磁滯回線隨晶粒大小和溫度的關係。
②新型稀土-過渡族金屬間化合物的探索:與北京物理所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發現了新型具有高飽和磁化強度、高居里溫度和強單軸磁各向異性的3:29型稀土-鈷化合物。
③稀土氧化物巨磁電阻效應的研究。
磁學和稀土磁性材料簡介
磁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磁現象的研究在過去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二十世紀以來,從1902年的洛倫茲和塞曼因"磁場對輻射的影響的研究",到1998年崔琪等因"二次量子化霍爾效應",至少有24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磁學領域作出過傑出的貢獻。目前磁學已經成為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磁學的發展使得現在無論是電力、電子、通信與信息技術,還是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生物醫學,乃至家用電器,磁學和磁性材料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元素周期表中的鑭系元素(14個),加上化學性質相似的Sc和Y共17個元素,統稱為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特點是4f殼層的電子未充滿,具有大的原子磁矩,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等特性,與其它元素結合形成的化合物表現出十分豐富的光、電、磁學性能,被廣泛應用在稀土光學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儲氫材料及稀土催化材料等中,是許多高新技術材料中不可替代的關鍵元素。另外稀土化合物的各種物理性質(導電性(如超導電性,磁電阻效應),磁性(如磁各向異性,磁有序性等))的研究也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基礎研究的主流。因此有關稀土化合物的研究近年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我國的稀土資源相當豐富,大約佔世界已探明儲量的80%,而且品種全,質量高。為了發揮我國的稀土資源的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國家十分重視稀土資源的開發。開發和發展稀土功能材料是稀土資源高值化的重要途徑。稀土磁性材料是一類重要的稀土功能材料,包括:稀土永磁材料、氧化物巨磁電阻材料、稀土大磁致伸縮材料、稀土磁製冷材料等。
作為一種重要的功能磁性材料,以Nd-Fe-B為代表性的稀土永磁材料已被廣泛應用於能源、交通、機械、醫療、計算機、家電等領域,深入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其產量與用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應用物理系
無線電物理採用近代物理學和電子信息科學的基礎理論、方法及實驗手段,研究電磁場和波及其物質相互作用的基礎規律,據以開發新型的電子器件和系統,發展信息傳輸和處理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並在電子系統中推廣應用。現代許多高新技術:如電子計算機技術、量子電子學、光電子學、超導電子學,以及量子信息技術等無一不與無線電物理密切相關,並以之為基礎,或即屬於其研究範疇。當今高新科技的發展已促進電子信息科學的研究從簡單物質到複雜系統,從定性解到定量解,從線性問題到非線性問題,從正向研究到逆向反演的轉化,而且出現了電子信息科學技術、應用物理等不同學科的廣泛交叉和應用。形成了眾多交叉學科和高科技的應用基礎。同時,又促進了物理學基礎理論的深入發展。
電子計算機就是在無線電電子學和物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已經歷了四代,即電子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等。計算機的更新換代得益於電子元器件的發展,是建立在物理學的基礎之上,是以電子在真空中,在半導體材料中運動規律的認識突破為前提。一台電子計算機就是一個物理系統,計算過程是這個物理系統的一種時間演化。
在計算機的發展中,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是一個重要目標,如今晶元上線寬已達亞微米乃至納米量級,集成度為11x11mm2晶元上集成幾千萬個元件。再進一步縮小晶元上元件的尺寸,當其接近原子量級尺寸時,電子運動的規律只能用量子力學理論來描述,電子的波動性成為其主要特徵。這意味著微電子技術將面臨一場革命。量子器件將被發明,量子計算理論將被提出,量子計算機將產生。量子計算機作為一種新的計算機,不僅僅是在現有計算機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而且使整個計算的概念煥然一新,量子計算的思想對物理學的基礎也有深遠意義。量子器件及量子計算機的研究是跨世紀工程,它涉及物理學,計算機科學,數字等諸多學科,已成為當今世界研究的熱點。
物理學的發展為計算手段的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計算機的出現又徹底改變了物理實驗的面貌,帶來了新的物理學。新的物理學是立足於實驗、理論和計算三大支柱之上。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物理學工作者,不能僅限於享用現有計算機資源,必須發揮創造性,自行設計專用計算機,以解決物理實驗中數據採集和處理問題。方能深入探索過去無法想象的複雜現象的本質。這就要求物理學工作者即要有紮實的物理基礎,又要精通電子計算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線電物理的研究領域也在不斷拓展,計算機物理就是其中之一。本專業側重於計算機物理方向的研究。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本方向主要從事磁學量的測試計量方法研究和電磁信號轉換以及磁測量儀器、儀錶的開發研製,磁測量技術在航空、汽車、石油及各個領域的應用研究。汽車電子設備及儀器儀錶,各種磁感測器和換能器在石油、汽車工業及其他方面的應用開發研究;磁性參數的檢測方法研究及儀器的研製;各種磁參數測量器具的開發研製;弱信號的檢測方法研究等。
每年平均申請科研項目4項,每年平均科研經費80萬元,獲得專利10餘項,在各類刊物發表科研論文20篇,本研究集體研製成功的JDM-1型振動樣品磁強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近幾年的科研成果在該研究方向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有些方面的工作(如:磁性材料綜合測試系統、大功率電磁鐵用穩流電源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後有十幾項科研成果被有關部門採用。我們的科研工作緊緊圍繞我國的工農業生產、科研和教學的具體實際需要來開展,大部分科研項目來自於有關的生產單位、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科研成果解決了很多具體的實際問題,提高生產和科研水平。有些儀器設備的性能價格比優於國外的同類產品,被國內很多用戶所採用,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我們自己研製成功的《可變強場振動磁強計》,已列為世界銀行貸款招標目錄,並已中標,已有很多單位訂購,可為國家節約大量的外匯。
每年招收研究生12人 本科生 30人,兩年內本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原子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本學科研究粒子(重子介子、輕子、規範粒子和夸克等)和原子核的性質、結構、相互作用及運動規律,探索物質世界更深層次的結構和更基本的運動規律。從根本意義上講,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研究處於整個物理學的最前沿,他們涉及從最微觀領域的規律到天體的形成與演化的規律。
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專業的前身是吉林大學原子核物理專業,它創建於1958年,從建立專業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在劉運祚主任的領導下先後建成β譜、γ譜、中子物理、加速器、核電子實驗室,為專業教學和科研打下了堅實基礎。又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學科已形成了核結構實驗研究、核技術應用研究、核數據評價以及穆斯堡爾譜學四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本學科具有一支整體力量雄厚、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並且培養了一批在本學科內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