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史學

主體史學

主體史學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主體思想影響下的歷史觀。主要倡導者有 黃長燁等。

背景


自50年代提出主題史學觀這一命題以來,朝鮮史學家們開始以新的觀點分析和解釋歷史文獻,在許多問題上得出與傳統觀點完全不同的結論。為了使這些成果固定下來,自1975年12月始著手編寫主體史學著作《朝鮮全史》。
80年代初以後半島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1986年朝鮮提出“朝鮮民族第一主義”。1989年蘇東劇變後進一步強調“高度發揚民族第一精神”。據此反觀1982年出齊的33卷本《朝鮮全史》,認為有些地方已落後於形勢。如:
在內外複雜形勢下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宣傳5000年悠久歷史,燦爛古代文化乃重要內容。但《全史》在否定箕子朝鮮以後,衛滿朝鮮以降迄今只有2000年。只有肯定檀君為史實才副其悠久。此外,傳統史學承認箕子“設禁八條”教化民眾,主體史學否定箕子東來以後,只有肯定傳說中桓雄下凡時帝釋之“弘益人間”的教導,方能在本土找到政治理念的最初源頭。
傳統的朝鮮歷史承續表為古朝鮮(包括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滿朝鮮)——三國時代——統一新羅——高麗——朝鮮。以主體史學觀之,此表重大缺陷一為有背主體,二是偏重南方。

詳情


因此,1993年12月提出史學新體系,即古朝鮮(檀君朝鮮、衛滿朝鮮)——高句麗——渤海——高麗——朝鮮。
在新的史學體系中,箕子朝鮮被否定其存在,三國時代唯以高句麗為正統(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羅、百濟降為割據,統一新羅因有背主體(事唐)失去其歷史地位,渤海國雖不在半島,但被認為是高句麗遺民所建國家,故可承續正統。
在這個新體系中,檀君佔有龍頭地位。據此史學新譜系,1993年5月和1994年1月先後修復高句麗東明王陵(位於平壤力浦區)和高麗太祖王陵(位於開城松岳山)。漢城是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傳統上被視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檀君陵挖掘后《勞動新聞》於這年10月4日發表社論稱:“檀君陵在平壤發現,說明平壤是朝鮮民族發祥地,是朝鮮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中心。”
韓國學界對新近興起的“檀君熱”反應不一。有人認為此非學術,但也有人認為:“在開放時代,外國文物思潮洶湧而至,我民族文化及其正統性受到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統性和基礎定位於檀君……檀君有無其人倒在其次,首要的是樹立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