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論文的結果 展開

論文

論文(上),袁宗道著,體裁為散文,此文選自《白蘇齋類集》。文章針對明代前後七子“文必秦漢”的復古主張及其摹擬古文字句、晦澀難解的文體,提出了“公安派”的文學觀點。

基本信息


名稱:《論文(上)》
年代:明朝
作者:袁宗道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唐、虞、三代之文,無不達者。今人讀古書,不即通曉,輒謂古文奇奧,今人下筆不宜平易。夫時有古今,語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詫謂奇字奧句,安知非古之街談巷語耶?《方言》謂楚人稱“知”曰“黨”,稱“慧”曰“?”,稱“跳”曰“踅”,稱“取”曰“挻”。餘生長楚國,未聞此言,今語異古,此亦一證。故《史記》五帝三王紀,改古語從今字者甚多,“疇”改為“誰”,“俾”為“使”,“格奸”為“至奸”,“厥田”、“厥賦”為“其田”、“其賦”,不可勝記。
左氏去古不遠,然《傳》中字句,未嘗肖《書》也。司馬去左亦不遠,然《史記》句字,亦未嘗肖左也。至於今日,逆數前漢,不知幾千年遠矣。自司馬不能同於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馬,不亦謬乎?中間歷晉、唐,經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撏扯古文,奄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為之,如《毛穎》等傳,一時戲劇,他文不然也。
空同不知,篇篇模擬,亦謂“反正”。后之文人,遂視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語不肖古者,即大怒,罵為“野路惡道”。不知空同模擬,自一人創之,猶不甚可厭。迨其後一傳百,以訛益訛,愈趨愈下,不足觀矣。且空同諸文,尚多己意,紀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街,俱用時制。今卻嫌時制不文,取秦漢名銜以文之,觀者若不檢《一統志》,幾不識為何鄉貫矣。且文之佳惡,不在地名官銜也,司馬遷之文,其佳處在敘事如畫,議論超越;而近說乃雲,西京以還,封建宮殿,官師郡邑,其名不雅馴,雖子長復出,不能成史。則子長佳處,彼尚未夢見也,而況能肖子長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學耶、余曰:古文貴達,學達即所謂學古也。學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圓領方袍,所以學古人之綴葉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學古人之茹毛飲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於飽口腹,蔽形體;今人之意,亦期於飽口腹,蔽形體,未嘗異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無異綴皮葉於衣袂之中,投毛血於餚核之內也。大抵古人之文,專期於達,而今人之文,專期於不達。以不達學達,是可謂學古者乎?

作品註釋


隔礙:阻隔、阻礙。
辭達而已:見《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言辭,足以表達意思就行了。
文:此處指有文采。
唐:唐堯。虞:虞舜。三代:夏、商、周。
宜:應該。
詫謂:驚奇地認為。
《方言》:書名。相傳為漢代揚雄作。楚人:今湖北省一帶的人們。
?:音tuó。
踅:音chì。
挻:音shān。楚國:指今湖北省。
五帝三王紀:指《史記》中《五帝本紀》和唐代司馬貞《史記補》中的《三皇本紀》。
左氏:《左傳》的作者左丘明
《書》:《尚書》的簡稱。
司馬:指《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撏(xiáan)扯:摘取。比喻割裂文義,剽竊詞句。
奄:取。
昌黎:唐代文學家韓愈
戲劇:這裡指遊戲之作。
空同:李夢陽,號空同子,明代文學家。
反正:回到正常軌道上。
令甲:第一條法令。漢代皇帝頒布法令,按先後分為令甲、令乙、令丙。
野路:不是正道。
以訛益訛:錯上加錯。
時制:當前的體制。
不文:沒有文采。
《一統志》:記載全國地理的書。明代所修的稱《大明一統志》。
西京:西漢的代稱。
封建:西漢自景帝七國之亂以後,有封王侯建國的事。
官師:百官。官以職言,師以道言。
子長:司馬遷,字子長。
泥:拘泥。
綴以:連結、縫。
五味:甜、酸、苦、辣、咸。煎熬:指烹飪。
茹毛飲血:原始人連毛帶血生吃禽獸。
衣袂:泛指衣服。
餚核:泛指食物。

作品簡析


此文選自《白蘇齋類集》。文章針對明代前後七子“文必秦漢”的復古主張及其摹擬古文字句、晦澀難解的文體,提出了“公安派”的文學觀點。文章通過論述古文的發展史,說明:古文貴在以辭達意,學習古文就要學習“貴達”的實質;語言有古今變化,今人盲目摹擬古文的字句,可以說是“以不達學達”。全文引證豐富,論述有力,令人信服。

作者簡介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石浦。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十四年(1586)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
他欽慕白居易、蘇軾,書齋取名為“白蘇齋”。明代萬曆年間,王世貞李攀龍為代表的復古文風很盛,他極力反對這種文風,與其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成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白蘇齋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