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石鄉
江石鄉
江石鄉,位於縣境中部,面積50.9平方公里,人口0.7萬。
江石鄉,1952年置江石鄉。1961年改鄉為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鄉。1955年併入龍源鄉,1995年分出。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直線5公里(公路16公里)面積50.9平方公里,人口0.7萬。劍(閣)南(部)公路橫穿轄區。轄江石、明鏡、西山、五台、雙塔、天堂、梨埡7個村委會,工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農業以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種植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為主。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6798 |
男 | 3537 |
女 | 3261 |
家庭戶戶數 | 185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6763 |
家庭戶男 | 3517 |
家庭戶女 | 3246 |
0-14歲(總) | 1728 |
0-14歲男 | 919 |
0-14歲女 | 809 |
15-64歲(總) | 4588 |
15-64歲男 | 2411 |
15-64歲女 | 2177 |
65歲及以上(總) | 482 |
65歲及以上男 | 207 |
65歲及以上女 | 27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6613 |
江石鄉探路農村水利建設新模式:
模式之一:聯戶承包【介紹】江石村二組昝永中正在田裡收割稻穀,豐收的喜悅讓他樂得合不攏嘴,“今年我管理了一口蓄水約3500方的山坪塘,灌溉面積7畝,實行聯戶承包后,放水有秩序了,大大節約了用水,過去僅能泡2至3畝田,今年儘管天旱,仍然栽了6畝早秧,還保證了12畝烤煙的灌溉”。
【做法】江石鄉將每個山坪塘的5至8戶受益戶作為一個單位,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由受益戶共同承擔山坪塘的維修任務,用水按照投勞平均分配,並在受益戶中推舉一名有威信、公平正直的人作為管理員,管理員負責籌集資金、組織勞動力和分配水等。每口塘維修需投多少工,蓄水是否栽秧?能栽多少?每戶栽多少?都由管理員組織受益戶通過“一事一議”研究決定。江石村二組就是實行聯戶承包模式的典型,全組共6口塘,每一口山坪塘都確定了一名管理員,管理員則每年根據栽秧面積每畝抽10—12元作為報酬。
模式之二:集體管理
【介紹】“今年夏修中,我們全組60幾個人,在家的只有29個,除了兩個80歲的老人和一個小孩在家外,其餘26個人始終堅持在建設工地勞動,好多還是放暑假的學生娃!讓他們不來還不願意,都知道少出工就要出錢。”江石村三組村民王丕良對現行管理模式滿口稱讚,“因為我家中人口多,按照《管水條約》每年應該投的工就較多,兒子媳婦都外出打工,儘管我今年出工是滿勤,但根據規定,還差12個工,找補了180元錢,一視同仁,該交就得交!”
【做法】江石鄉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將每個組的山坪塘集中起來,統一組織勞動力,統一用水,統籌考慮。這種模式承包戶是全組所有的戶,但不一定是受益戶,水統一分放,組長一般是管理員。江石村三組組長房登貴拿出一份《管水條約》給我們看,《條約》對投勞、放水、管水等各環節都作出了非常嚴格的規定。當放水泡田栽秧時,由管水人員通知全組社員察看各個池塘蓄水量再決定人平泡多少,每戶泡多少則根據當年投義務工的多少決定。投義務工採用工分制,男勞動力每天10分,女勞動力8分,學生5分,遲到、早退還要扣分。對未按規定投夠義務工的,按照每個工15元的標準交納補差;在維修水利時因外出等原因未投勞但又要栽秧的,按照全體村民討論的每畝50元左右的標準交納補差。這些錢30%用於管水員工資,70%留作集體資金。因為有嚴格的制度,組織勞動力非常容易,上工也很整齊。到用水季節,竟出現了組長急著動員農戶放水的現象。
模式之三:公開拍賣
【介紹】以公開拍賣方式運作的天堂村二組的劉子明介紹說:“我1996年買了一口山坪塘,蓄水量8000方,當初購買的價格是500元,每年負責15畝田的灌溉,按照每畝20元的標準,可以收入300元;另外養魚每年有500元收入,每年總收入為800元,每年日常的維修需支出150元,實際每年的利潤有650元左右。”
【做法】江石鄉在有條件的地方,經全體村民通過,將山坪塘的管理(經營)權公開出售。山坪塘的日常管理和維修則由管理者負責,而且要盡最大努力保證山坪塘蓄水。在有水的條件下,經營者必須滿足農戶用水需要,農戶只需按照約定交納一定的水費,一般每畝在20-50元。目前,該鄉已對80口山坪塘進行了公開拍賣,其中今年拍賣了25口。
三種模式的啟示
江石鄉創新工作思路,積極引導,充分發揮村民“一事一議”機制的作用,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因地制宜地實行三種管護模式,積極推動了該鄉水利工程建設工作。
因地制宜是前提。三種模式是從實踐中來的,之所以推行成功,關鍵是江石鄉黨委、政府堅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則,沒有搞“一刀切”。一是在模式上沒有搞“一刀切”。各組根據實際採用什麼樣的模式,什麼時候採用,都由村民說了算,黨委、政府只是加以引導,參與而不干預,領導而不包辦。二是在整治過程中堅持了量力而行。山坪塘整治主要是清雜理亂、掏淤補漏、捶塘抹蓋等工作,能搞多少則搞多少,一年一年堅持不懈的搞,基本沒有形成債務。
“一事一議”是關鍵。三種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充分發揮了“一事一議”機制的作用,把決策權交給農民。村民集體通過的條約將如何投勞、放水、管水都寫的清清楚楚,使議定之事的實施過程和結果接受群眾監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讓群眾知情、知理,從而主動獻計、獻策、出工、出勞,變過去“要我干”為現在“我要干”。
強化領導是保障。江石鄉今年夏修水利力度大、效果好,關鍵在於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年初就將此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把山坪塘整治任務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下達給各村,在加大宣傳力度、統一幹部群眾思想的同時,成立了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水利建設領導小組,要求每個鄉幹部掛聯一口山坪塘,工作進度定期進行公示。實行目標考核,分兩段式評分,即整治情況進行一次評分,整治后對蓄水情況再進行評分,綜合得分納入幹部的年終目標考核,有效地推進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