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緯度

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範圍

低緯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範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由於低緯度與其他緯度相比,不僅位置特殊,所反應的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也是很特殊的。例如,氣候炎熱,天氣變化劇烈,生物高大茂盛等。

定義


低緯度
低緯度
低緯度地區: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從赤道到南北緯度30度的空間範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不包括30°N和30°S),其中包括熱帶、副熱帶。研究低緯度的意義在於它表示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由於位置的特殊性,也顯示出獨特的地理環境要素,如是太陽輻射的集中區,是氣候變化比較均勻的地帶,是大量生物資源廣布而非常活躍的地區等。

主要特徵


低緯度所反應的地理特徵,是比較典型的:

位置偏低

低緯度
低緯度
低緯度是對地球表面緯度較低地帶的刻畫。是以赤道為中心向南北兩側延伸30度的空間。人們一般把緯度三等分,而低緯度是0度到30度的範圍,中緯度是30度到60度的範圍,高緯度是60度到南北極點90度的範圍。從這種劃分來看,它並不是明顯地理意義的界線劃分,而是人們為研究的方便,人為地對地球表面事物需要進行某種大致模糊的刻畫時運用的一種方法。實質上,地球表面事物的空間和時間分異等地理要素是無法用三分法科學定量刻畫的。儘管如此,低緯度所表徵的各種地理意義是相對明確的。由於地球是球體,太陽輻射到地球表面的光熱是南北遞減的,用低緯度來描述這種熱量的分佈以至於這種熱量分異對地球表面事物的存在,運動等影響,確實與其它緯度非常不一樣。這表明,低緯度表達出了豐富的地球意義。而這正是其緯度位置偏低所要提示的內容。

物化原理特殊

低緯度
低緯度
由於地球本身的物質結構不是一個均質體,加上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其各種受力因素,應力變化是很明顯的。比如,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分佈,地球自轉偏向力大小的分佈等完全與中緯度和高緯度相比是相關很大的。再如,加上熱量,輻射等因素的作用,其所反應的地理要素組合更是豐富之極。而這種地域性豐富顯然與其它緯度地帶相比,其豐富所表達的內涵是不一樣的。

氣候


低緯度
低緯度
低緯度氣候主要受赤道氣團和熱帶氣團的控制,全年高溫,月平均氣溫最低也在15℃以上。影響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有熱帶輻合帶、信風、赤道西風、熱帶氣旋和副熱帶高壓等。這些系統的季節移動,導致降水量的季節變化。陸地低緯度氣候帶包括赤道帶和熱帶。它由赤道多雨氣候、熱帶海洋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乾濕季氣候和熱帶乾旱和半乾旱等5種氣候類型所組成。除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分佈至南、北緯30°外,其他氣候類型均出現在南、北緯25°之內。具體來說,陸地低緯度氣候帶包括:
赤道多雨氣候
亦稱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於赤道兩側南、北緯各5°—10°的範圍內,包括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以及亞洲馬來群島的絕大部分地域。這裡地處低緯,是赤道氣團的源地,同時位於赤道低壓帶,南北半球的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多對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溫為25—28℃,日較差比年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過60mm。地帶性土壤為熱帶雨林磚紅壤。
熱帶乾濕季氣候
亦稱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於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外圍,一般可達南、北緯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蘇丹草原、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奧里諾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等地區。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乾季時受信風控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乾燥、少雨;雨季時則受赤道低壓帶控制,赤道氣流輻合帶移來時,濕潤多雨。植被土壤類型為熱帶稀樹草原紅棕色土。
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又稱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於南、北回歸線兩側的內陸和西部,大體介於南、北緯15°—30°之間。典型的熱帶乾旱氣候區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納米布沙漠,西亞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亞的塔爾沙漠,澳大利亞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等。這裡常年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信風控制之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候炎熱乾燥。例如,世界“熱極”和“干極”都出現於本類型區內,非洲索馬利亞半島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極端最高氣溫63℃的記錄,成為世界“熱極”;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於0(阿里卡城實測為0.7mm),從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間從未下雨,被稱為世界“干極”。至於熱帶半乾旱氣候則分佈於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分別向熱帶乾濕季氣候區和亞熱帶夏干氣候區過渡。植被土壤類型為熱帶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主要分佈於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菲律賓群島。在太陽高度角大的季節,赤道低壓槽向北伸展到北緯30°左右,加上海陸熱力因子的影響,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形成一個熱低壓,此時盛行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即夏季風,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陽高度角小的季節,赤道低壓槽南移,再加上海陸熱力的差異,次大陸的西北部有弱高壓發育,此時就盛行東北季風,即冬季風,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區還可細分為涼季和熱季。本區氣候長夏無冬,年平均溫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1500—2000mm,甚至更多。
熱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佈於南、北緯10°—25°信風帶的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包括中美洲東岸和西印度群島、南美巴西高原東側沿岸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沿岸地帶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等。這些地區均處於信風的迎風海岸,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加之信風登陸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溫多雨的氣候,具有海洋性的特點。這裡形成的植被土壤類型與赤道多雨氣候條件下相同,為熱帶雨林磚紅壤。

對流雨


低緯度多對流雨,成為低緯度與其它緯度相比非常突出的一個顯著標志。
對流雨是大氣對流運動引起的降水現象,習慣上也稱為對流雨,也叫熱雷雨。近地面層空氣受熱或高層空氣強烈降溫,促使低層空氣上升,水汽冷卻凝結,就會形成對流雨。對流雨來臨前常有大風,大風可拔起直徑50厘米的大樹,並伴有閃電和雷聲,有時還下冰雹。
對流雨主要產生在積雨雲中,積雨雲內冰晶和水滴共存,雲的垂直厚度和水汽含量特別大,氣流升降都十分強烈,可達20~30米/秒,雲中帶有電荷,所以積雨雲常發展成強對流天氣,產生大暴雨。雷擊事件、大風拔木、暴雨成災常發生在這種雷暴雨中。
淡積云云層薄,含水量少,一般有雨落到地面。濃積雲在中高緯度地區很少降水,但是在低緯度地區,因為含水量豐富,對流強烈,有時可以產生降水。
對流雨以低緯度最多,降水時間一般在午後,特別是在赤道地區,降水時間非常準確。早晨天空晴朗,隨著太陽升起,天空積雲逐漸形成並很快發展,越積越厚,到了午後,積雨雲洶湧澎湃,天氣悶熱難熬,大風掠過,雷電交加,暴雨傾盆而下,降水延續到黃昏時停止,雨後天晴,天氣稍覺涼爽,但是第二天,又重複有雷陣雨出現。在中高緯度,對流雨主要出現在夏季半年,冬半年極為少見。赤道地帶全年以對流雨為主。中國對流雨最多地區是海南島和南嶺山區,就季節而言,以夏季最多,春季和秋季次之。就日變化而言,陸上(指平原地區)多出現在下午到傍晚,海上和盆地區域多出現在夜間。海洋上的對流雨比大陸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