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礬山鎮的結果 展開

礬山鎮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下轄鎮

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FanshanZhen)位於北緯40°13′、東經115°25′。東南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接壤,東南距首都北京120千米,西北距涿鹿縣城42千米,東距官廳湖15千米。海拔690米-2303米。面積152.85平方千米。轄30個村,鎮政府駐大街村。京西、下廣、太康、礬野公路縱橫過境。古迹有黃帝泉、黃帝城、合符壇、蚩尤寨、定車台等。有東靈山自然風景區。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礬山鎮常住人口為17456人。

礬山鎮林場地處東經115°28′29″,北緯40°7′36″,在礬山鎮鎮區北2千米處,林場被躍進渠環繞,距黃帝泉和水庫4千米。總面積3200畝,分上下兩個場,其中上林場面積2000畝,下林場1200畝,海拔710米。

“千古文明開涿鹿,合符文化定中華”。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位於北緯40°13?,東經115°25?,海拔690米—2303米,總面積144.18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是河北省百名重點鎮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歷史沿革


漢為涿鹿縣治,唐為礬山縣,元初改為礬山鎮。1938年宣涿懷聯合縣政府駐本鎮。1958年成立靈泉公社,1984年改礬山鎮。1997年,面積148.8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東關、南關、北關、大街、肖家堡、馬槽溝、燕王溝、李家堡、山兌、六堡、古城、三堡、五堡、水磨、四堡、下七旗、孟家窯、石盆溝、谷家房、龍王塘、上七旗、虸房口、焦家梁、柳樹庄、塔兒寺、觀音殿、董家莊、田家溝、馬窪、葦子村30個行政村。
礬山鎮
礬山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礬山鎮毗鄰京津,東南距首都北京120公里,西北距涿鹿縣城42公里;東距官廳湖15公里,東南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接壤,共有東靈山自然風景旅遊資源。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礬山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資源優勢明顯。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53.1%,其中東靈山海拔2303米,由於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分異,使東靈山區域形成灌叢、森林和亞高山草甸三大生態系統,是華北保存最完好的區域。該資源礬山與北京門頭溝區共享,已初具開發規模,素有華北的“小西藏”之稱,是避暑和旅遊的最佳地方,是一塊具有很大開發潛力的“處女地”。

礦產資源

礬山鎮區儲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磷的地質儲量達幾十億噸,省級大型企業——河北省礬山磷礦就座落在這裡。特別是礬山鎮區內有豐富的礦泉水資源,黃帝泉水源自於地下1700米——5000米的深層水,日流量達4666噸,水溫常年保持在12、5°C——13、4°C之間,經國家國土資源部、國家食品檢驗中心檢驗,此泉水屬含鍶質重碳酸鈣鎂型天然優質礦泉水,可與義大利的“奎拉、莫查”等世界名泉水相媲美。

經濟


礬山鎮有葡萄和杏扁兩大農業支柱產業,已基本形成規模。杏扁總面積達到27000畝,常年產量可達150萬公斤;葡萄總面積13710畝,其中龍眼葡萄6000畝,干紅釀酒葡萄7710畝,正常年景產量可分別達到200萬公斤和300萬公斤。
礬山鎮
礬山鎮
勞力資源廉價
礬山鎮總人口21951人,其中:農業人口18928人,勞動力9800人,有剩餘勞力近4000多人,其中有1500多人常年在北京、天津、廣東等地務工。有2000名家庭婦女利用業務時間從事家庭手工業。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價格較低。

文化


文化資源深厚
礬山鎮具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人文資源深厚。是黃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生活、征戰和融和的地方,境域漢為涿鹿縣治,唐為礬山縣,元改為礬山鎮,1938年宣涿懷聯合縣政府駐本鎮,1984年復改礬山鎮。據《史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奪其志,黃帝與蚩尢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現有保存較好的軒轅黃帝、炎帝、蚩尤建都創業的遺址12處,擁有八個中華第一(中華第一古戰場—涿鹿之野,中華第一帝都—黃帝城,中華第一泉—黃帝泉,中華第一陵寢地—橋山,中華第一兵寨—蚩尤寨,中華第一祭堂—中華三祖堂,中華第一會盟地—釜山,中華第一營—炎帝營)。黃帝城亦稱涿鹿故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今南北西三面城牆保存尚好,經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羅哲文、安志敏、王北辰、台灣學者李實等60多位學者考察論證,都認定是5000年左右的建築。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琪先生說:“一百年的文明看上海,一千年的文明看北京,二千年的文明看西安,五千年的文明看涿鹿”。黃帝城文化旅遊區內有黃帝城、黃帝泉、三祖堂、軒轅湖、八卦陣等景點;蚩尤文化旅遊區內有蚩尤泉、蚩尤松、蚩尤三寨等景點,北京諾亞產業董事局註冊資金5000萬元,正在開發蚩尤文化資源。“中華合符壇”點火項目,已被列入北京《奧運經濟研究》奧運會重大慶典策劃項目之一,目前正在積極爭取立項。中華合符壇30平方公里景區建設項目已與首都旅遊集團統潤公司簽訂開發合同,目前正在實施之中。

交通


境內交通便利,大秦鐵路、京包鐵路、京張高速公路從鎮附近穿過,沙蔚鐵路、109國道、沙東公路穿境而過,鎮區還修建了22公里的旅遊專線。交通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為信息的傳遞和人流物流的集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是“大北京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


發展思路明確
礬山鎮黨委、政府經過認真對本鎮存在的優勢和劣勢對比研究,確立了大開放思路,把礬山打造成為“歷史文化名鎮”的目標定位:一是構建生態文化旅遊區,建設黃帝城文化旅遊區、蚩尤文化旅遊區、東靈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深層次挖掘和保護炎、黃、蚩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旅遊產品,繁榮旅遊文化產業,打人文牌、走生態路,培育旅遊精品,全面提升旅遊產業素質,讓軒轅古鎮煥發出青春活力。二是形成礬山經濟圈:礬山鎮域經濟——涿懷經濟——北京經濟的開放大格局。跳出礬山的小圈子,與其它地區打破行政區劃、擱置爭議、資源共用、產業共建、利益共享、協調聯動、整體開發。三是把礬山經濟圈置於大北京經濟圈中,進行自身定位,借東靈山自然風景區發展之勢,構建北京的休閑旅遊基地、產業轉移基地、綠色食品供應基地。以大開放帶動大旅遊,靠大旅遊謀求大發展。
礬山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便利、文化資源深厚、生態資源獨特、礦產資源豐富、農業優勢明顯、投資環境優越,是一片亟待投資的熱土。礬山將發揮比較優勢,把潛力礬山打造成活力礬山,實力礬山,魅力礬山。

旅遊


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歸服炎帝后,“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黃帝城為不規則方形夯土城,東西寬450——500米,南北長510——540米,殘存城牆高5——10米,底厚約10米,頂厚3米左右。遺址內陸續發現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為典型,與黃帝所處時代相一致。黃帝泉、蚩尤三寨、蚩尤墳、上下七旗等遠古遺存至今保存尚好,為研究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由海外華人捐資興建的中華三祖紀念堂,古樸凝重,向人們展示了黃帝、炎帝、蚩尤這三位人文始祖的偉大功績,體現了海內外華人對中華文明的強大凝聚力。中華三祖堂採用唐代建築風格,堂內塑有黃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並陳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紡輪、石鏃等人類早期生產生活用品和戰爭兵器。牆壁上繪有涿鹿之戰、阪泉之戰、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歷史事件的大型壁畫。以黃帝城、黃帝泉、蚩尤寨、蚩尤泉以及中華合符壇為主要景點的中華三祖文化旅遊區,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炎黃子孫來這裡尋根祭祖。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礬山鎮常住人口為174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