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蟥聚瘤姬蜂,雌蜂9-10毫米,雄蜂5-8毫米。頭、胸部黑色;觸角柄節、鞭節基部各節背面黑褐色,下面黃色,端半各節黃褐色;前胸肩角及翅基片黃色。翅透明略帶黃色,翅痣淡黃色,翅脈黃褐色。足淡黃色,中、後足基節、後足腿節和轉節赤黃色,前足基節基部、後足脛節近基部和末端、各跗節末端和爪黑褐色。腹部全黑(黑型)或赭褐色(赭型)有黑色后緣。
中文名:桑蟥聚瘤姬蜂
拉丁學名:Gregopimpla kuwanae (Vlereck)
桑蟥聚瘤姬蜂的危害
桑蟥聚瘤姬蜂,體長:雌9-10毫米,雄5-8毫米。頭、胸部黑色;觸角柄節、鞭節基部各節背面黑褐色,下面黃色,端半各節黃褐色;前胸后緣角及翅基片黃色。翅透明略帶黃色,翅痣淡黃色,翅脈黃褐色。足淡黃色,中、後足基節、後足腿節和轉節赤黃色,前足基節基部、後足脛節近基部和末端及各跗節末端和爪黑褐色。腹部全黑(黑型)或赭褐色(赭型)有黑色后緣,前者原稱南京瘤姬蜂(Epiurus nankingensis),後者原稱桑蟥瘤姬蜂(E.menciana)。產卵管赤褐色,鞘黑色。結構與
喜馬拉雅聚瘤姬蜂相似,其區別有:顏面光滑,無縱隆起;觸角雌25節,雄23節;並胸腹節中央2條縱脊細但明顯,伸至長度的0.6處,稍向兩側分開,其間前方光滑,後方有細皺;前翅小翅室四邊形,底邊在第2迴脈著生處曲折角度稍大;腹部長約為頭、胸部之和的二.5倍;第1背板后緣寬度大於長度,後方中央不甚高;第2、3背板后緣寬度明顯長於該節長度;
產卵器長約為腹長的0.8。產卵管赤褐色,鞘黑色。顏面光滑,無縱隆起;觸角雌蜂25節,雄蜂23節;胸腹節中央有2條明顯細縱脊,伸至長度的0.6處,稍向兩側分開,其間前方光滑,後方有細皺。前翅小翅室四邊形,底邊在笫二回脈著生處曲折角度稍大;后小脈在中央截斷。腹部長約為頭、胸部之和的1.5倍;第一背板后緣寬度大於長度,後方中央不甚隆起;第二、三背板后緣寬度明顯長於該節長度。產卵管鞘長約為腹長的0.8倍、後足脛節的2.0倍。
桑蟥聚瘤姬蜂的危害
此蜂一般為多寄生,蜂繭數個或二十餘個集聚一塊。在南京田間第3代桑蟥幼蟲的寄生率達47.3%,於11月下旬以蛹在第3代桑蟥繭內結繭過冬,次年 4月上旬羽化,雌蜂佔60%。成蟲壽命雌蜂19-64天,雄蜂12一43天。羽化后當天即交尾,次日開始產卵於寄主節間膜上,將化蛹的老熟幼蟲最適於寄生,一寄主上產卵3一5粒,約經5天孵化,吸取體汁,桑蟥被寄生后仍能結繭,但不能化蛹,蜂幼蟲約經一周,吐絲作灰黃色繭於桑蟥繭內,
化蛹其中,非越冬蛹經一周羽化,越冬蛹經5--6個月羽化。成蟲活動期從4月上旬至11月下旬。在茶蓑蛾袋中發現的此蜂,一寄主多達26頭蜂,亦有僅1、2頭,寄生率達4.51%。
在稻田中寄主有
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毛蟲、稻苞蟲。此外還有柑橘長卷蛾、蘋褐卷蛾、紅鈴蟲、桑螟、茶蓑蛾、茶小蓑蛾、桑蟥、楊扇舟蛾、馬尾松毛蟲以及
楊樹上的一種
夜蛾幼蟲。據記載,國外寄主還有
雲杉黃卷蛾(松芽卷蛾)、冷杉銀卷蛾及
分月扇舟蛾。此蜂為多寄生,數個或二十餘個頭、但不能化蛹。蜂幼蟲成熟后即吐絲作繭於寄主繭內。在二化螟上一世代歷期1個月。
分佈於陝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貴州、雲南、黑龍江、遼寧、北京、河南、山東、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