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將軍
伊犁將軍
全稱為總統伊犁等處將軍:清朝乾隆帝平定準部和回部之後設立的新疆地區名義上的最高軍政長官,正一品武官。
伊犁將軍轄境東到哈密和巴里坤、西到蔥嶺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北到巴爾喀什湖和額爾齊斯河中上游,南到昆崙山。乾隆二十七年,任命明瑞為第一任伊犁將軍,1912年志銳作為最後一任伊犁將軍而結束。伊犁將軍節制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烏魯木齊都統、喀什噶爾參贊大臣。
伊犁將軍有統率駐軍、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組織生產、核征賦稅、巡邊守土等職能。1884年新疆建省后,伊犁將軍則只負責伊犁和塔爾巴哈台的防務和軍政。
伊犁將軍
惠遠古城中心矗立著宏偉高大的鐘鼓樓,登樓遠眺,城內外風光盡收眼底。歷史上,洪亮吉、祁韻士、林則徐、鄧廷楨、徐松等著名謫士們都曾在此地留下輝煌業績。林則徐率民開通水利,鞏固邊防,為民造福,受到了伊犁將軍和各族人民的尊敬和信賴。林則徐在惠遠雖然只有兩年時間,但其日記、詩抄、書信留傳甚多。
伊犁將軍為清朝新疆地區最高官職,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南北兩路(天山以北的蒙古準噶爾等衛拉特蒙古故地為“准部”,天山以南的葉爾羌汗國故地為“回部”),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額爾齊斯河上游,天山南北兩路,以及楚河、塔拉斯河一帶和帕米爾等地的軍政事務。
從設官來看,駐防重點在北疆。
伊犁將軍轄區
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準噶爾部后才獲得釋放,清軍派人護送布那敦回葉爾羌(今莎車),讓他繼續統治舊部,霍集占仍然留在伊犁管理維吾爾族事務。清政府這樣做是想利用他們協助統一南疆的回部,但霍集占卻企圖搞分裂,參與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弟兄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殺害了清軍副都統阿敏圖等,霍集占自稱巴圖爾汗,一時各部從者數十萬人。
第二年,清政府以兆惠為將軍,率清軍前往鎮壓。大小和卓木進行頑抗,並堅壁清野以困清軍。
1761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以兆惠為將軍的清軍完全控制了新疆地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軍分路進攻被叛軍盤踞的喀什噶爾(今喀什)和葉爾羌。困守兩城的大小和卓木見民心盡失,棄城而逃。7月,清軍在帕米爾高原的伊西洱庫河谷與叛軍展開激戰,“降者蔽山而下,聲如奔雷,小和卓本手刃之不能止也”,降者達一萬兩千餘人。大小和卓術突圍至巴達克山界(今阿富汗東北),被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擒殺,其屍首送交清政府。大小和卓木的叛亂終被平定。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始議於新疆設兵駐守。”《清史稿-兵志一》,卷130。阿克蘇辦事大臣阿桂率滿洲、索倫騎兵五百人,綠旗兵百人,維吾爾人三百戶,至伊犁搜捕瑪哈沁,招撫厄魯特牧民,築城屯墾,為新疆設兵駐防之始。據阿桂向乾隆報告,當時伊犁只有滿洲、索倫、察哈爾兵八百人。那時烏魯木齊、巴里坤雖有屯田綠旗兵近萬人,主要任務是生產糧食,為清政府調兵布防準備物質基礎。二十七年(1762年)以後,軍糧問題得到解決。
伊犁將軍
三十七年(1772年),設烏魯木齊參贊大臣,由索諾木策棱擔任,次年升為烏魯木齊都統。
乾隆末年結構是:伊犁將軍之下,設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職,分駐天山南北各地,管理本地軍政事務。北路設伊犁參贊大臣一員,領隊大臣五員,塔城參贊大臣一員,辦事兼領隊大臣一員。南路設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一員,管理葉爾羌(今莎車)、英吉沙爾(今英吉沙)、烏什、阿克蘇、庫車、和闐(今和田)、喀喇沙爾(今焉耆)、吐魯番等城辦事大臣或鄰隊大臣。東路設烏魯木齊都統,管理古城(今奇台)、巴里坤、哈密、庫爾喀喇烏蘇(今烏蘇)等城辦事大臣或領隊大臣。
烏魯木齊設都統一員,伊犁(今霍城東南)、塔爾巴哈台(今塔城)、喀什噶爾(今喀什)各設參贊大臣一員,受命於將軍,統轄全境駐防官兵,合稱“四大鎮”。此外,又在葉爾羌(今莎車)、英吉沙爾(今英吉沙)、烏什、阿克蘇、庫車、和闐(今和田)、庫爾喀喇烏蘇(今烏蘇)、喀喇沙爾(今焉耆)、吐魯番、古城(今奇台)、巴里坤、哈密等城,設辦事大臣或領隊大臣,統轄縣、營各級文武官員,管理一城之事。伊犁將軍負責全疆的軍政邊防事務,各級駐紮大臣都置於伊犁將軍的統轄之下。
增兵新疆,攜眷駐防。二十七年,乾隆諭軍機大臣:前因準噶爾未平,涼州、庄浪等處為西陲衝要,故將西安駐防滿洲、蒙古、漢軍數千名移往駐防,現在統一新疆,巴里坤以西已成內地,涼州、庄浪均在甘肅,更無駐兵的必要。他說:“伊犁建造城堡,設立將軍,駐防屯田,與其三年一次派兵更番戍守,何如即以涼、庄兵丁攜眷遷移較為省便?”從而做出了調八旗兵攜眷駐防的決策。乾隆還提出,不僅涼州、庄浪二處可裁兵,內地京口、杭州等處也可減少兵額,現在正辦理漢軍出旗為民一事,可將涼州、京口、杭州等處漢軍出旗所空兵額,“揀選索倫、察哈爾余丁派往伊犁駐防,庶糧餉不致虛糜,而伊等得以及時效用,差操得所,為國家增一勁旅”《清高宗實錄》,卷677,15~16頁。。
從二十八年(1763年)開始,根據乾隆的指示開始了大規模布防新疆的調兵行動。這一年,涼州、庄浪駐防八旗兵三千二百人全部攜帶家屬移駐伊犁,同年索倫兵一千人、察哈爾蒙古兵一千名也被派往伊犁。清政府對開往伊犁的八旗兵丁,每三丁給車一輛,每戶給裝運雜物的大車一輛。二十九年,乾隆又下令從承德地區調滿蒙八旗兵一千人,從盛京地區調錫伯兵一千人,一律攜眷駐防伊犁。乾隆指示伊犁將軍明瑞:“索倫、察哈爾兵丁令其照常游牧,即滿洲兵丁亦不宜常居城市,仍令其兼以游牧為事,即可撙節薪芻,伊等亦不忘本業。”《清高宗實錄》,卷678,6頁。他要駐守伊犁的八旗兵通過參加生產勞動,培養吃苦耐勞習慣,以保持精於騎射的傳統。三十三年,駐守烏魯木齊地區的三千六百名綠旗兵改為攜眷駐防。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再次大規模增兵新疆,烏魯木齊駐防滿洲八旗兵三千,巴里坤駐滿洲八旗兵兩千,塔爾巴哈台原有兵額一千人增至兩千人。《清高宗實錄》,卷896,7頁。至此,大體完成了對新疆的駐兵設防。據《新疆識略》記載:
新疆綠營官兵分佈南北兩路,有駐防、換防之分。駐防者攜眷之兵,永遠駐守,惟伊犁及烏魯木齊、古城、巴里坤滿洲綠營為然,土魯番滿兵亦如之。其北路之塔爾巴哈台滿兵,則自伊犁調撥。南路之英吉沙爾、葉爾羌、烏什、阿克蘇滿兵,則自烏魯木齊、古城、巴里坤調撥。綠營兵則自陝甘各營調撥,皆輪班更替,非常駐者也。伊犁地處西陲,將軍鎮守,故駐有滿洲、蒙古八旗兵,有綠營屯兵,有錫伯、索倫、察哈爾、厄魯特兵,約束嚴明,所以靖邊圉而資控馭。惠遠城滿營自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由熱河、涼州、庄浪移駐。惠寧城滿營始自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由西安移駐。錫伯營自乾隆三十年由盛京移駐。索倫營始自乾隆二十九年由張家口移駐。厄魯特營有自乾隆二十九年由熱河移駐者為達什達瓦厄魯特。此外綠營兵則自乾隆二十五年由陝甘兩省陸續換防,至四十三年始改為攜眷永遠駐防。《欽定新疆識略》,卷7,1~2頁,《營務》。
乾隆執政時,新疆共設官一千四百員,駐軍一萬九千人,歲需餉銀六十八萬兩,糧食十三萬五千石。清政府每年向新疆調撥餉銀六十一萬兩,糧食則全部就地解決。新疆駐兵數僅次於首都和東北地區,為全國第三(指八旗駐防兵)。
乾隆規劃新疆駐防,不少朝野人士以為使清政府背上了一個大包袱,實際並沒有增加多少開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公布了新疆軍費開支情況。當年清軍在天山南北地區共駐馬步兵一萬九千人,其中馬兵三千一百一十名,步兵一萬三千三百七十四名,台站兵二千六百二十三名。駐軍所需糧食料豆八萬二千八百餘石,統由屯田供應,大臣養廉、官兵鹽菜銀歲需三十三萬多兩。清政府從南疆葉爾羌等城徵收騰格錢合銀五萬八千餘兩外,每年從內地調入新疆二十七萬五千兩白銀,相比從前清政府西北駐軍費用大為減少。清政府統一新疆后,陝甘兵額裁員十分之一,加上裁減馬匹、撤銷西寧卡倫台站、哈密防兵,共節省銀六十六萬餘兩,除補新疆駐軍之外,仍有餘額三十九萬兩。根據這一統計數字,乾隆的結論是:“視未用兵之前,不但絕無所增,實可減用三分之二。其屯墾自給之糧,即不可以靡運費,且將來耕種日開,所入倍當充裕,又不在此時約計之內。”《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卷15,1926年12月丙寅。若同與準噶爾政權用兵打仗相比較,則其節省不知是多少倍。
清軍大規模駐防天山南北之後,在伊犁將軍的統一指揮下,修築城堡,設立哨卡,巡查邊界,大大加強了清政府對新疆防務的管轄。
新疆駐防清軍沿國境線建立的巡邊哨所,稱為卡倫。由兩個哨所交替巡查地區的卡倫,稱為“開齊”;小卡倫分置瞭望之處,稱為“布克申”,都統稱為卡倫。清軍沿新疆國境線從北到南設置的卡倫,分別由塔爾巴哈台、伊犁、烏什、喀什噶爾四城駐軍管轄。
塔爾巴哈台所屬卡倫有:烏里雅蘇圖卡倫、吉莫爾色克卡倫、哈爾巴噶台卡倫、布和什卡倫、阿布達爾莫多卡倫、和通喀爾海卡倫,以上卡倫在塔爾巴哈台北境。瑪呢圖卡倫、察罕托輝卡倫、巴爾魯克卡倫,在塔爾巴哈台西境。
布防和巡邊:
伊犁屬卡倫:塔勒奇卡倫、斡珠罕卡倫、碩波圖卡倫、達蘭沁卡倫、莎達巴卡倫、哈布齊垓卡倫、庫克托木卡倫,以上在伊犁北境。和爾郭斯卡倫、奇齊克卡倫、奎屯卡倫、博羅呼濟爾卡倫、烘郭爾鄂籠卡倫、惠番卡倫,以上在伊犁西境。沙布爾托海卡倫、托里卡倫、春濟卡倫、塔木哈卡倫、特木爾里克卡倫、格根卡倫、呼圖克拜卡倫、鄂爾和珠爾卡倫、珠爾奇拉卡倫,以上在伊犁南境。博羅布爾噶蘇卡倫、庫克木錫克卡倫、納拉特卡倫、烏努固特卡倫,以上在伊犁東境。
烏什屬卡倫:巴什雅克瑪卡倫,在烏什西境。古古爾魯克卡倫、必特克里克卡倫、沙圖卡倫,以上在烏什西北境。
喀什噶爾屬卡倫:霍爾干卡倫,在喀什噶爾北境。玉斯屯阿喇圖卡倫,在喀什噶爾西境。木什卡倫、鄂坡勒卡倫,以上在喀什噶爾西南境。塔什巴里克卡倫,在喀什噶爾南境。喀木帕爾卡倫、沙瑪拉卡倫,以上在英噶沙爾城西北境。特斯比卡倫,在英噶沙爾城西境。額克資雅爾卡倫,在英噶沙爾城西南境。察木倫卡倫,在英噶沙爾城東北境。《西域圖志》,卷31,《兵衛》。
以上地區各卡倫還有常設、移設和添設之區別。在某一地點長年設置者,謂之常設卡倫;有的卡倫官兵經常遷移,有時在甲地設卡,有時在乙處設卡,或春秋兩季易地設卡,或春冬兩季輪換地點,還有的春夏秋三季輪換防守地點,謂之移設卡倫;有的卡倫根據防守需要,到一定季節前往守衛,大雪封山時就撤回,謂之添設卡倫。因為移設、添設卡倫流動性較大,所以新疆全部卡倫數經常發生變化。各卡倫由前鋒校或驍騎校帶兵衛,“內稽逃人,外控荒服,沿邊定界線,幾察森嚴”。
巡查國境,驅逐哈薩克。新疆地域遼闊,漫長的邊境線長達數千里,當時需要防範的首先是哈薩克。哈薩克和厄魯特蒙古同屬游牧民族,過著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準噶爾政權控制新疆地區時,哈薩克人懼怕準噶爾騎兵的搶掠,曾躲避到很遠的地方。清統一新疆后,北疆厄魯特蒙古因戰爭與疫役人口銳減,哈薩克乘虛而入,阿布賚汗竟派使者向清政府說:“厄魯特之地現俱閑曠,我哈薩克人有在塔爾巴哈台、庫克烏蘇、綽爾渾巴爾魯克、阿勒坦額默勒等處游牧者。我等皆天朝臣僕,懇准至伊犁游牧。”對於這種無理要求,乾隆嚴詞拒絕,明確敕諭哈薩克阿布賚汗:伊犁絕不允許哈薩克人進入,塔爾巴哈台等處游牧之人必須遷出。二十五年(1760年)夏天,乾隆命令伊犁辦事大臣阿桂:“暫停搜捕瑪哈沁,以巡察邊界為由,領兵四五百名,前往塔爾巴哈台等處,遇有哈薩克人等在彼駐牧者,即明切曉示云:此天朝平定之地,爾頭目等從前奏請游牧,大皇帝並未允行,何得擅行棲止!”《清高宗實錄》,卷613,18頁。他明確指示阿桂,不惜動用武力,務將越界游牧哈薩克驅逐出境,但不必沒收其牲畜,以示友好。
二十六年,乾隆再次敕諭哈薩克阿布賚汗:爾等使人……謬言愛呼斯地方,已蒙大皇帝賞給哈薩克游牧,經伊犁大臣查詢具奏。從前使人奏請在塔爾巴哈台游牧,朕即諭以不應越境,且載在敕書。而爾等屬人仍造言生事若此,是僥倖之心,尚未止息。已諭伊犁大臣等,有哈薩克越境游牧者即行驅逐。今卓勒巴喇斯等所奏:又有南界綽爾郭、西界沙喇伯勒、中抵勒布西等語。凡此數處,皆厄魯特故地,而爾使謂哈薩克俱有游牧,隱躍其辭,希圖窺伺,更屬僥倖。試思我國家以大兵平定之地,豈可任爾等侵踞!況爾等前為厄魯特所擾,雖現在游牧之處,亦遠徙避去,仍不能免於搶掠。今干戈寧靜,共樂昇平,爾等游牧,並非狹小,乃妄行陳奏,朕必不允,是徒有貪得見小之名。《清高宗實錄》,卷628,19~20頁。
通過外交途徑,乾隆表達了清政府堅決保衛國土、絕不允許哈薩克以游牧為名行侵略之實的嚴正立場。
乾隆對哈薩克人越界游牧,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二十八年(1763年),居住在伊犁以西吹地方烏瓦克部落首領阿哈拉克齊雅納什拜“因向慕天朝威德”,率其子愛圖乾等人前往南疆喀什噶爾,向辦事大臣永貴呈獻馬匹等物,永貴以禮接待,回贈給他們許多緞綢。乾隆接到此事的報告,從中發現阿桂、明瑞等駐軍將領對塔爾巴哈台段邊界巡查較嚴,對伊犁以西地方相對差些,以致從來沒有到達吹地的報告,這些地方與哈薩克什麼關係不甚清楚。乾隆傳諭明瑞等:“酌派人員,率同熟諳地理之厄魯特,前往吹、塔拉斯、阿勒和碩、沙喇伯特等處巡查。”《清高宗實錄》,卷690,18頁。明瑞接到命令后,派領隊大臣伊勒圖率兵巡視。伊勒圖率清軍至吹地方,又派三等侍衛品圖庫帶十名士兵繼續前進,途遇布魯特數人,用槍將一名察哈爾士兵穿的皮襖刺透。品圖庫聞報,率其他士兵往擒,布魯特人見到品圖庫的翎頂,知是清軍,忙下馬叩頭請罪,說誤以為清軍是哈薩克人。
後來哈薩克牧民因貪圖伊犁地區水草繁茂的自然條件,常在冬季偷越清軍卡倫,攜帶大批牲畜在伊犁過冬。春天到來后,伊犁清軍才將他們驅逐出國境。久之,不少人留居當地,成為我國哈薩克族的祖先。
清軍駐防新疆,為乾隆新辟了一塊鍛煉官兵的天地。乾隆有意識地把他認為可堪培養的官員派往新疆,“令伊等在邊疆學習,以便回京另行簡用。伊等果能於地方情形隨事盡心辦理,朕必加恩特擢”《清高宗實錄》,卷851,3頁。乾隆一朝很多督撫大學士都有在新疆任職的記錄。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滿洲正白旗人永貴,清軍平定準噶爾後主持烏魯木齊屯田,先後任喀什噶爾辦事大臣、署伊犁將軍、吏部尚書,官至協辦大學士。滿洲正白旗人阿桂,因主持伊犁屯田成功受乾隆信任,擢至伊犁將軍,后擔任平定兩金川的統帥,官至內閣大學士。
1763年,在伊犁河北岸興建了一座惠遠城,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惠遠(今新疆霍城縣南),作為伊犁將軍的駐地,從此,惠遠城成為新疆地區的首府。又陸續修建了寧遠城(今伊寧市)、惠寧城(今伊寧市巴彥岱鎮)、塔勒奇城(今霍城縣境內)、瞻德城(今霍城縣清水河鎮)、廣仁城(今霍城縣蘆草溝)、拱宸城(老霍城縣城)和熙春城(今伊寧市西城盤子),史稱伊犁九城。其中惠遠、惠寧二城為滿營駐所。伊犁將軍駐惠遠城,綏定等六城為綠營駐所,總兵駐綏定。寧遠為維吾爾族(包括塔蘭奇)商民聚居之處。伊犁將軍辦事地方維吾爾人叫東衙門。
1871年沙俄侵佔伊犁后,惠遠城遭侵略者拆毀。1876年清朝派左宗棠率大軍進疆,消滅了盤踞在南疆的阿古柏偽政權。1881年左宗棠收回伊犁,第二年在惠遠舊城北7.5公里處另擇新址,重建惠遠城,史稱新惠遠城。
惠遠城外
惠遠城在歷史上多次受到伊犁河水衝擊,特別是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侵佔伊犁后又遭侵略者拆毀。伊犁將軍府的建築也未能倖免。光緒七年(1881年),清軍收回伊犁,第二年在惠遠舊城北7.5公里處另擇新址,重建惠遠城,史稱新惠遠城。新惠遠城建成之前,伊犁將軍暫駐塔城等地。新惠遠城的中心位置建有一座鐘鼓樓,屋頂正脊兩端各有鴟吻,中間有寶瓶和戟形鐵剎。鐘鼓樓建在一座外面為青磚包砌的土台基上,東西南北四面各有拱門,內有十字通道,構成整個城市的十字街心。至今保存下來的伊犁將軍府舊址就在新惠遠城內。伊犁將軍府坐北朝南,院內古木參天,有廳堂、台榭、曲徑、迴廊,人們據此可以想見當年這裡建築的富麗堂皇。院牆上還殘留炮台和槍眼。將軍府內花木扶疏,小巧玲瓏的“將軍亭”已被修繕一新,掩映在青松綠樹之間。在二堂后的石階下,左右各置—神態逼真的大型石獅,威武而又不失安詳,石獅造型與內地常見的石獅不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伊犁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歷史上曾建有許多城鎮在這裡發展貿易。伊犁將軍府舊址在霍城縣惠遠城內。
清代乾隆為了加強在伊犁地區的治理,在這裡設伊犁將軍,建惠遠城,並陸續在其周圍建起惠寧、綏定、廣仁、寧遠、瞻德、拱宸、熙、塔爾奇八座衛星城,統稱為“伊犁九城”。現保存較好的是被稱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遠城,是當時我國西陲軍、政治中心的伊犁將軍府所在地。
明瑞 乾隆27年10月------32年3月滿洲鑲黃旗
阿桂 32年3月--------33年4月正藍旗
伊勒圖33年7月--------34年10月正白旗
永貴 33年10月-------34年10月 正白旗
增海 34年10月-------34年12月 正藍旗 宗室
伊勒圖 34年12月-------36年7月 正白旗
舒赫德36年10月-------38年7月 正白旗
伊勒圖 38年7月---------48年6月 正白旗
索諾木策凌 乾隆41年(1776)鑲黃旗
明亮 48年6月---------48年7月正黃旗
海祿 48年7月---------48年8月蒙古正藍旗
伊勒圖 48年8月---------57年7月 滿洲正白旗 卒
奎林 57年7月------- 59年9月 鑲黃旗
永鐸 52年9月--------52年11月 鑲藍旗 宗室
保寧52年11月-------55年6月 正白旗
永保 55年4月---------56年3月 鑲紅旗
保寧 56年3月----------59年12月 正白旗
明亮 59年12月------- 60年9月 鑲黃旗
保寧 60年9月-------嘉慶5年正月(1800·2·1)滿洲正白旗
松筠 嘉慶5年正月-------嘉慶5年閏4月 滿洲正藍旗 未赴任
保寧 5年閏4月------------7年正月 滿洲正白旗
松筠 7年正月--------------14年3月 蒙古正藍旗
晉昌 14年3月--------------18年6月 滿洲正藍旗松筠 18年6月-------------20年10月 蒙古正藍旗
長齡 20年10月----------22年2月 蒙古正白旗
晉昌 22年2月------------25年4月 滿洲正藍旗(宗室)
高杞22年(1817年)2月 ------滿洲鑲黃旗 署理
慶祥 25年4月---------道光5年11月 滿洲正白旗
德英阿 道光5年9月----------滿洲鑲藍旗 署
長齡 道光5年10月-----------道光7年9月 滿洲正白旗
德英阿 6年7月--------------9年6月 鑲藍旗 卒
玉麟9年6月--------------12年9月 正黃旗
特依順保 12年9月-----------18年4月 正白旗
奕山 18年4月-------------20年3月 鑲藍旗 宗室
關福 19年正月------------20年3月 旗籍不詳?
布彥泰20年3月-----------25年11月 滿洲正黃旗
舒興阿25年11月---------- 滿洲正藍旗 署理
薩迎阿 25年11月----------30年11月 滿洲鑲黃旗
奕山 道光25年11月----------咸豐4年10月
扎拉芬泰 咸豐4年10月-------------咸豐6年10月 滿洲正黃旗
常清6年10月-------------7年4月 滿洲鑲藍旗 宗室
扎拉芬泰 7年4月---------------10年7月
常清 咸豐10年7月-------------同治3年10月
明緒 同治3年10月-------------同治5年5月 滿洲鑲紅旗
李雲麟 同治5年5月---------------- ?月?日 旗籍不詳代辦
榮全同治5年5月---------------光緒2年10月 滿洲正黃旗
金順 光緒2年10月-----------光緒11年8月 滿洲鑲黃旗
錫綸 光緒11年8月-----------光緒12年8月 滿洲正藍旗
色楞額光緒12年8月-----------光緒16年5月 滿洲正白旗 卒
富勒銘額光緒16年5月-------?月?日 滿洲鑲白旗 署理
長庚 光緒16年5月---------光緒27年7月 滿洲正黃旗
馬亮光緒27年7月----------光緒31年6月 漢軍正黃旗
廣福 光緒31年------------光緒32年 蒙古正藍旗
長庚 光緒31年6月---------宣統元年5月 蒙古正黃旗
廣福 宣統元年5月----------宣統3年正月 蒙古正藍旗
志銳 宣統3年正月----------宣統3年10月 蒙古正紅旗卒
額勒渾 宣統3年11月 -------------滿洲正白旗不詳
伊犁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歷史上曾建有許多城鎮在這裡扼守邊界,發展貿易。伊犁將軍府舊址在霍城縣惠遠城內。
終結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省府設在迪化(今烏魯木齊),惠遠城逐漸失去了全疆政治中心的地位,伊犁將軍的許可權縮小,主要負責北疆防務。辛亥革命后,伊犁九城的建制被取消,伊犁將軍的歷史使命也隨之宣告終結
加強了對北部和西北部邊疆的統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