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權國的結果 展開

權國

先秦時代的國名

權國,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一個小諸侯國,由商朝國王武丁的後裔建立,國君為子姓。國境在今湖北省內,鄰近楚國

前676年,楚武王攻佔權國,命斗緡為尹,後來斗緡叛楚,被楚軍圍而殺之。楚把權人遷到那處,命閻敖為尹。

建立


商王武丁的後人子元,史稱權文丁,被封於權地(今湖北境內),建立權國。

滅亡


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發動了攻擊隨國的“速杞之戰”(今湖北隨州),作為整個戰役的一部分,世傳二十二代君主的子姓權國也同時被滅,末代君主是權歸公。之後,楚武王將權國之境設置為縣,命大夫斗緡為縣尹,史稱中華第一縣。
後來,這位斗緡卻聯合了原權國的貴族和國人叛楚,結果被楚軍圍而殺之。之後,楚武王為了防止故權國貴族和遺民再行反叛,將其皆遷往早先被滅的冉國之境,時稱冉處(那處),改命楚國貴族大夫閻敖為那處尹。後來,權國王族後裔以及國人中皆有以故國名或居地名為姓氏者,成為最早的權氏、那氏等。
周莊王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把荊門設為郢都的近郊,鍾祥為郊郢,皆為楚國都城郢的陪都。
周惠王姬閬元年(楚文王熊貲十四年,公元前676年)秋,楚國與巴國之間爆發了著名的“那處之戰”。當時的巴國反叛楚國,巴軍一舉攻取了兩國邊境地區的楚國那處城(今湖北荊門沙洋),當時駐守那處城的大夫閻敖棄城游水而逃。隨後巴國又進軍至楚國都城之下(今湖北荊州紀南城)。楚文王大怒,殺了棄城逃跑的閻敖,結果其族人不服,紛紛作亂。當年冬季,巴國乘楚國內亂,再次出兵攻伐楚國。楚文王親自率軍抵禦巴軍,結果倉促出戰大敗於長江渡口(津口),只得領著敗軍回國。然而根據楚國的傳統法令,敗軍一律不得入城,因此把守都城的大閽(城門守將)鬻拳拒絕開城門,不讓打了敗仗的楚文王入郢都。楚文王不得已,只好轉兵回攻位於淮河上游的嬴姓黃國,在踖陵(今河南信陽潢川)擊敗了黃國軍隊,之後在農曆6月掌勝回師,這樣就可以回國進城了。不料楚軍行至湫地(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也就是後世著名的伍子胥出生之地),楚文王就因嚼食“昌歜”過量,累積中毒暴病而亡,郢都大閽鬻拳聞知消息后也自殺殉葬。昌歜,就是菖蒲的根莖,菖蒲是端午節必用的祭祀用品。

歷代君主


國君稱號姓名備註
權文丁子元
權橫父
權江父
權山戊子山戊
權倥父
子詵
權甲公子嘉周武王
權已公
子痕詞
權丁公
子虎甲在位89年
子董早亡,未即位
權仲癸子仲癸早亡,未即位
權少辛子少辛在位56年
權安伯
權滿伯
權風公
權宣公
子空帛
子丑
子黑肩
權歸公在位12年,亡國於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