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朱筠的結果 展開
- CCTV-9主持人
- 清歷史人物
朱筠
清歷史人物
朱筠(1729-1781),字竹君,又字美叔,號笥河,祖籍今蕭山城廂鎮城南辦事處黃家河村,因其祖輩、父輩在外做官,僑居北京大興縣,故入籍順天府。清代著名學者,人稱“竹君先生”。
朱筠品格高尚,恬淡達觀,性喜山水花木,酷愛詩書金石,考古著錄日夜不倦。據載“聚書至數萬卷,金石文字數千種”,“所著文數百篇,古今詩數千首”。現存《笥河文集》四卷。
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學者稱笥河先生。其先家浙之蕭山,祖輩僑居京師做官,遂入籍順天大興。
父朱文炳,曾任陝西咸寧等縣知縣。乾隆元年(1736),朱筠隨父母返回京師,少年通“五經”,有文名。十八年中舉人,十九年成進士,后授編修為贊善,擢翰林院侍讀學士、欽派協辦大學士批本事,並歷充辛巳恩科、丙戌科、辛卯恩科會試同考官和順天府、福建鄉試考官,取士多著名文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秋,提督安徽省學政。乾隆帝下詔覓求逸書,他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遞進《謹陳管見開館校書摺子》,奏言翰林院藏《永樂大典》,內多逸書,請加採錄,並核對得失。為此,乾隆帝派紀昀為總裁,校核《永樂大典》,並命擇取繕寫大典中世間不傳之書,編入《四庫全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秋,因一生員欠考捐貢事,經部議將朱筠降三級調用。而乾隆帝以其學問優異,特授翰林院編修,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兼充《日下舊聞考》總纂之一。乾隆四十四年(1779)秋筠出任福建省提督學院,次年秋還京,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病故。
書法一本六書,自然勁媚,作字兼篆體,有隋以前體。尤好金石文字,每喜以說文摹勒入碑版,古趣盎然,見者輒不能句讀。生平所過郡縣名山水,凡足跡可及之地無不至,至則訪摩厓舊刻,古剎殘碑,不憚捫蘿剔蘇,每得唐以上物,輒狂謼寶從共往觀之。欣賞笑樂之聲,穿雲度壑。已乃自書題名刻石。其文詞簡古,筆畫蒼勁,實足追蹤古人。卒年五十三,著《笥河集》。參見《書林紀事》、《昭代尺牘小傳》、《朱文正公集》 等書。
年十三,通七經。與弟朱珪少皆以能文有聲於時。大學士諸城劉文正公延居邸第,﹝劉統勛﹞凡參決大事,每從咨訪,中乾隆癸酉鄉試。明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充方略館纂修官。及丁父憂,服闋后,無意出仕,欲作名山大川之游。會上夙聞公名,召坐詢家事,使為強起,辭不獲已,遂復就職。即授贊善。旋擢翰林院侍讀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己丑,欽派協辦內閣學士批本事。庚寅,典試福建。俄奉命督學安徽。以識字通經誨士,序刊舊藏宋槧許氏《說文》,廣布學宮,語諸生曰:“古學權輿專在是矣!”婺源江慎修﹝江永﹞、歙汪雙池,皆品端學粹,著述等身;特躬拜其主,祀之鄉賢,藉資激勸。適有詔求遺書,欣然謂可大行其志。既悉心搜訪以獻,且上言:“中秘所貯《永樂大典》,裒集至富,但分析篇次,以四聲韻字為部居,割裂破碎,與散佚無異。請旨敕下儒臣,采輯討論,以還舊觀,可得人間未見書數百種。”上覽奏嘉許,因開四庫全書館,校理各省上進之書及《大典》。且征遺雅之士戴震等五人為纂修官。於是自《大典》輯出逸書凡五百餘部,次第刊行,流播海內,天下學者莫不歡欣鼓舞復知稽古之榮焉。尋坐公事不如令式,部議鐫三級,解任還朝。得旨:“朱筠學問尚優,著仍以編修用,在四庫全書處行走。”嗣充《日下舊聞》總纂官。已亥,再提督福建學政。教諸生務經古根柢之學如在皖。任滿,與弟珪相代。一時稱為盛事。而閩士攀轅走送者數百里不絕,人饋一石,積試院成山,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既回京,未見,病卒於家。年五十二。
朱筠像
清著名文獻學家、藏書家、學者。字竹君,一字美叔,號笥河。順天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十九年(176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由贊善大夫擢侍讀學士,典福建鄉試,督安徽學政,后被降職任編修。他接受了著名史學家章學誠建議,上奏請搜天下遺書,仿劉向《七略》,條別群書,各疏原委,纂一國藝文之志。乾隆三十七年(1772),他上表陳奏《購訪遺書及校刻<永樂大典>意見折》說,翰林院藏《永樂大典》中多古書,請開局校輯。稱《永樂大典》“編次少倫,或分割諸書以從其類,然古書之全,而世不恆覯者,輒俱在焉。臣請敕擇取其中古書完者若干部,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其奏摺被批准后,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下令成立《永樂大典》輯佚處,派軍機大臣為總裁官,與《圖書集成》互為校核,擇取繕寫,各自為書。及每書校其得失,撮舉大旨,記於每書的卷首。又令各承辦人員,將原書詳細檢閱,將書中要旨總序崖略,呈侯裁定。將著書總匯書名《四庫全書》。編撰《四庫全書》即由此開始。后擔任《四庫全書》纂修官,在辦理《四庫全書》處行走。博聞宏覽,獎掖後進,洪亮吉、黃景行皆是他的弟子,時有朱門弟子之稱。藏書極富,曾先後收藏有王氏“青箱堂”、曹氏“楝亭”、富察氏“謙益堂”等舊藏,所居“淑花吟舫”,聚書3萬餘卷,抄本10餘種。編有《淑花吟舫書目》,著錄有書千餘種,為翁心存作序並收藏。兄朱珪,清著名大臣,給朱筠贈詩有“挾策亡羊忙底事,掃除脈望曬書頻”。藏書印有“大興朱氏竹君藏書之印”、“笥河府君遺藏圖書”、“淑花吟舫”、“虛中”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四庫館,他進呈家藏圖書數十種,《四庫全書總目》著錄15種。所藏書在晚年遇火災丟失不少,子朱錫庚,字少河,繼承“淑花吟舫”藏書樓,書散后,相繼歸於劉燕庭、翁心存、羅振玉等。著有《十三經文字同異》,未成。詩文集有《笥河文集》。
乾隆甲戌進士、歷官侍讀學士的北京大興人朱筠,在他的《笥河集》中也記載了在青駝至徐公店路段的所見所聞:
青駝二十里,徐公嶺過半。
上嶺復下嶺,驛馬中間換。
肩輿不留行,僕夫面已汗。
連坡盡荒草,石田草中亂。
此間山脊乾,不雨常苦旱。
我行咨暑雨,對此轉生贊。
幸茲梁菽收,水絕天與灌。
古人稱逢年,用力必無玩。
更從悟強恕,人喜我勿嘆。
西北風何來,推送健雙骭。
下嶺亦不滑,高高睇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