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航天博物館

位於丰台區東高地

中華航天博物館位於北京市丰台區大東門1號,為中國航天技術較大的展示窗口,屬航天科技博物館。1992年10月落成開館。展館是一座雄偉的現代風格建築,由序廳、主體大廳、高科技應用成果廳、分類系統專業技術廳幾部分組成。2017年12月6日。中華航天博物館入選為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館藏文物


中華航天博物館坐落在北京中軸線天安門以南十多公里處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館內現有展出面積1萬多平方米。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是展示中國航天科技與成就的專業博物館,是中國航天的對外宣傳與展示窗口,曾先後被命名為“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年科普教育基地”、“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等,並多次被評為北京市先進科普工作集體。中華航天博物館共有三層展廳。一層和二層展廳為對外展廳,主要分為運載火箭、載人航天、人造衛星、月球探測、火箭發射演示、航天器、中國航天形象、航天集團綜合簡介、古代航天探測、國際合作與交流、未來航天展望等十多個展示區域。這些展區以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翔實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實物與模型,以現代的展示手段生動的展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中華航天博物館為廣大航天愛好者搭建了一個關注航天、了解航天、熱愛航天的平台,從而能夠激發參觀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朋友努力學習航天科學知識的熱情和長大立志成才報國的決心。
“古代航天探索”部分以製做精巧的“渾儀”、“紀限儀”、“象限儀”等天文觀測儀器模型及在古代戰爭中曾大顯神威的“神火箭屏”、“一窩蜂”、“火龍出水”等古代“火箭”展品顯示了我國古代天文探索的成就,表明了中國是火箭的故鄉這一主題。
主體大廳內展示著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實物及模型,它們曾多次將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衛星區中排列著“風雲一號”、“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等10顆呂類衛星。大廳西部依次排放著運載火箭發動機系列,這是運載火箭的心臟。除此之外,在這裡還可以領略到自天外歸來的返回式衛星回收艙實物的勃勃英姿,欣賞到著名的“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發射澳星飛行全過程模擬演示的壯觀場面。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展廳內古代的文明與現代的輝煌交相輝映,展覽結尾,布展者獨具匠心地模擬出一幅奇妙的月球仙境,在彩燈輝映下意趣盎然,使觀眾浮想聯翩。沿扶梯而上,二層展廳展示了航天高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三層展廳介紹了各分類系統的專業技術。館內還有設備齊全的學術報告廳,經常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自古以來,人類就嚮往太空,並為此做出過大量的探索。現代航天技術的發展為人類遨遊太空提供了可能性手段。航天博物館更是以高科技手段展示人類航天歷程、開展科普教育的良好場所。

發展歷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經國務院批准,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的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國有特大型獨資企業,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由國務院直接管理。公司註冊資金90億元人民幣。中國航天事業創建於1956年,航天管理體制先後經歷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1993年8月30日,中華航天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99年6月,為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決議,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改組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擁有5個大型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化學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基礎技術研究院,2個大型科研生產基地:四川航天工業總公司和西安航天科技工業總公司,以及若干直屬研究所、工廠、公司等,共130多個企事業單位分佈在全國各地。共有職工11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1萬人,包括1300多名研究員,21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擁有研製、發射地球近地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轉道、太陽同步軌道載荷運載火箭的能力,並在低溫高能燃料技術,火箭捆綁技術,一箭多星技術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擁有研製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科學實驗衛星等航天器的能力,並在衛星回收技術、軌道控制技術、姿態控制技術等方面達到先進水平。在衛星應用系統、計算機及應用、信息、自動控制、系統集成等技術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和優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具有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試製、生產和試驗體系和技工貿一體化的經營機制,主要研製、生產、經營各類航天運載器、航天器、戰略戰術導彈以及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等航天產品;開發、生產、經營機械、電子、化工、通訊、交通、計算機、醫療等多種民用產品。同時開展招標採購、對外工程承包、技術諮詢和勞務輸出等業務。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又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下屬11個研究所、3個試製生產工廠,在美國、德國俄羅斯、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分佈有經營網點。經過40多年的發展,研究院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及再入航天飛行器研究、設計、生產基地,使中國的運載火箭鞍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中華民族因此更加挺起了脊樑。改革開放以來,研究院開始進軍國民經濟主戰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國際貿易、高科技產品開發和資本經營等已經成為研究院新的經濟增長點。研究院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始終把人才資源開發培養放在戰略高度。在取得“長征火箭”進入國際市場等輝煌成就的同時造就出十餘位兩院院士,二十幾位型號總設計師,數十位國家級和省部級專家,以及一大批國家級、省部級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出副部級以上領導幹部數十名,司局級以上領導幹部幾百名:近60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迎著知識經濟的挑戰,踏著新世紀的曙光,研究院必將積極適應現代人力資本運作規律,實施跨世紀人才戰略,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用人環境。

建築布局


神舟飛船
神舟飛船
火箭騰空,衛星遨遊。位於北京南郊的中華航天博物館正式開館了。這是目前亞洲最大的航天博物館,也是運用現代化手段和技術於展覽的最先進的博物館。大廳左側,一枚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如巨龍安卧其中,而左側的"火龍"、"震天雷"、"萬戶飛行"等景物展覽,則把人們帶到了被稱為"火箭故鄉"的中國古代。大廳正中是"星空在召喚"展覽,這裡陳列著、"運行著"我國各種型號的衛星實體和模型,走進這裡就像走進了撲朔迷離的星空世界。最令人驚嘆的是,大廳正前方3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正昂首凌空,象徵著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昂揚的氣勢;而大廳正後方的模擬發射表演,則讓人置身於火箭發射現場,領略火箭發射時的緊張和激動。整個博物館,以4枚運輸火箭和6顆衛星實物,數百種模型和近千張照片,構成了一幅中華航天騰飛圖。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成就,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增強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信心!第二部分為神舟飛船和神舟飛船返回艙。神舟飛船由推進艙(下部)、返回艙(中間)、軌道艙(上部)和附屬段(頂部)組成。推進艙起飛船在空間運行及返回地面時的動力裝置;返回艙是飛船起飛、飛行和返回過程中航天員乘坐的艙段,也是整個飛船的控制中心;軌道艙是航天員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場所,艙內裝有各種試驗儀器和設備;附加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準備的。飛船總長8.86米,總重7790公斤,飛船空間面積為2.2米乘2.5米,能夠提供航天員自由活動的空間約6立方米。

館藏精品


藏品數量(件套)163
珍貴文物(件套)154
2樓平面圖
2樓平面圖

周邊景點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天壇公園恭王府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北京歡樂谷,世界花園,龍潭公園北海公園,北京動物園,北京植物園,香山公園,盧溝橋,北京天文館,首都博物館,朝陽公園,日壇公園中山公園地壇公園

實用信息


相關設施
免費休息室
為旅行社司機、陪同
導遊提供免費休息室
特殊設施
為特殊需要的觀眾提供特殊
服務,具體情況請電話諮詢

交通信息


公交路線:
前門729至六營門下車
快速公交1號東高地下車往南200米
324(公主墳-開發區交通服務中心)東高地
343(虎坊路-萬源路)東高地
353(富豐橋西-萬源路)東高地
504(天壇西門-宣頤家園)東高地
736(玉泉路口南-靈秀山莊)東高地
926(永定門內-后甫)東高地
937支5(南禮士路-太和車站)東高地
地鐵8號線火箭萬源站A1口出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13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