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產業政策
旅遊產業政策
旅遊產業政策是國家和最高旅遊行政組織為實現一定時期內的旅遊發展目標而規定的行動準則。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是一個國家發展旅遊的出發點,旅遊產業政策的指導作用貫穿於旅遊事業發展的全過程,有利於國家旅遊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旅遊政策與其他政策具有共性,也具有一些個性特點。
1.旅遊政策具有指導性和強制性
旅遊發展的成敗,政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旅遊業出現后,特別是在現代旅遊發展時期,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各國普遍主動地應用旅遊政策進行宏觀管理,取得了成效。旅遊政策確立了旅遊產業發展目標,依靠其普遍的指導性和一定的強制性,通過引導、控制、扶持等手段,對旅遊業產生主動積極的作用。
2.旅遊政策具有協調性
在現代社會中,經濟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三次產業以及各大產業內部的比例關係,各個產業的地區分佈,整個經濟結構問題需要政策引導和控制。旅遊政策合理確立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有利於旅遊業與各行業的健康協調發展,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旅遊政策還協調了國家與地方、部門與地區、旅遊內部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各種關係。
3.旅遊政策具有多層次性
由於旅遊經濟結構具有多層次性,存在國家與地區、部門與地區、旅遊內部產業之間、企業之間縱橫交錯的多層次的結構,因此,旅遊政策具有多層次性,以適應不同對象。這客觀上要求不同層次旅遊政策必須協調和合理。地區性、部門性的政策,不要與全國性的政策衝突,必須在全國性政策的原則和範圍內製定。
4.旅遊政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靈活性
旅遊政策的制定必須高瞻遠矚,具有預見性,以保證其主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相對穩定。但由於社會經濟條件是變化的,不可能要求旅遊政策一成不變,制定旅遊政策需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其變化和完善具有動態特點。朝令夕改的政策會使人們無所適從,因循守舊的政策會導致喪失大好機會。
由於旅遊活動的綜合性特徵,旅遊產業政策必然涉及眾多的領域,如旅遊在整個地區經濟中的地位、稅收、財政、產品開發與維護、交通、公共基礎設施、環境、行業形象、社區關係、人力資源與就業、技術、營銷策略、國外旅行規則等。歸納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進行劃分。
1.按照一般與特殊的劃分
(1)基本旅遊政策
基本旅遊政策通常是旅遊目的地發展旅遊業的基本方針,是從推動旅遊業發展的目標出發,為建立一定的旅遊綜合接待能力,實現旅遊各要素的共同利益,明確旅遊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制定的政策。這是旅遊目的地提出和實施的一般性的旅遊政策,全國性的如《旅行社管理暫行規定》、《旅遊飯店(涉外)評定星級的規定》等,地區性的如《海南省旅遊業管理暫行規定》等。
(2)具體旅遊政策
具體旅遊政策是以發展某些個別部門、某些具體活動或行為為目的而制定的政策,是為貫徹和執行基本方針而輔助制定的相關規定、條例、辦法等。一般性旅遊政策的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具體旅遊政策。如:與旅遊相關的稅收、利率政策會影響旅遊企業的成本和利潤率;雙邊航空協議會影響外國遊客的入境情況;環境政策會影響或限制景色迷人但生態系統比較敏感的地區的發展;通信政策會限制使用某些廣告媒介;最低工資政策能夠影響旅遊市場的勞動力供給;福利政策會影響勞動隊伍的性質和行為;教育政策能夠影響旅遊人力資源的質量;文化政策能夠影響世界遺產的保護與促進;外國投資政策或規定會影響外國投資資本的供給;地方規劃政策或議事程序能夠限制或鼓勵旅遊設施的開發;公共服務政策能夠影響旅遊目的地的公共基礎設施及旅遊相關設施的建設,從而影響旅遊目的地的魅力和吸引力;公共安全和法律保障政策能夠給外來旅遊者提供安全保障,保護旅遊者的各種選擇權利和利益。這些具體的政策都集中體現了旅遊目的地旅遊發展的一般要求和目標。
2.按照產業經營活動特點的劃分
產業政策是政府為改變產業間的資源分配或對各種企業的某些經營活動提出要求或限制而採取的政策,它根據國家整體發展的趨勢和產業具體的發展變化要求而變化。旅遊產業政策作為一個政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旅遊產業結構政策
旅遊產業結構政策是旅遊業中各行業結構的合理化,即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合理配套。旅遊產業結構政策首先應考慮旅遊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其次是旅遊業與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協調發展關係,此外還應包括國內旅遊業與國際旅遊業的關係和政策協調。
(2)旅遊產業地區政策
中國幅員遼闊,旅遊資源分佈和社會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引起了旅遊供給結構中的地區差異性。因此,旅遊業的發展應結合旅遊資源的區位特點,在布局上、投資上要有重點、分層次,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利益的優勢,推進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
(3)旅遊產業組織政策
旅遊產業組織政策是調整旅遊產業內企業間及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關係的政策。旅遊產業組織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生產服務產業的集團化和專業化,形成合理的組織結構體系,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和有效利用。
(4)旅遊產業技術政策
旅遊產業技術政策是根據旅遊產業發展目標,指導旅遊產業在~定時期內技術發展的政策。它通過對旅遊產業的技術選擇、開發、引導、改造等,對旅遊產業的技術結構、技術發展目標和方向、技術的國際競爭與合作等提出具體的要求,逐步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
(5)旅遊產業布局政策
旅遊產業受資源分佈、交通條件、旅遊行程等因素的影響,產業的布局分工與其他產業有所區別,既有產業分佈的區域性問題,也有產業分佈點線結合、點面結合的問題。因此,旅遊產業布局政策應根據旅遊發展程度的區域性差異,在發展好東部沿海地區旅遊業的同時,強調加快中西部地區旅遊業的發展;根據旅遊資源分佈的獨特性,強調形成旅遊區域的專業化分工,如海南的海濱度假、黑龍江的冰雪旅遊、雲南的生態旅遊和民俗旅遊、四川的大熊貓故鄉之旅、青藏高原風情之旅、內蒙古草原風光之旅、西北沙漠探險之旅等;根據各地具備的優勢,如沿海、沿江、沿路、沿邊等,形成有相對優勢的旅遊產品分佈;根據資源互補、產品相關和交通便利等條件,加強旅遊產品的點線、點面之間的聯繫,形成獨具優勢和競爭力強的產品系列。
(6)旅遊市場開發政策
旅遊業的外向性決定了旅遊業的發展不僅要面向國內,更要面向國外,參與世界旅遊市場的競爭是旅遊產業政策不可缺少的內容。旅遊市場開發政策包括促銷經費的籌集、促銷方案與措施、市場競爭的策略等。
(7)旅遊產業保障政策
旅遊業是否健康發展還取決於其實施過程中是否能有相應的體制和保障政策與之相配套。旅遊產業保障政策是為保障產業政策的貫徹實施應採取的有關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及其他多種手段的總稱。
總之,旅遊產業政策是為了增強旅遊目的地的競爭力及其可持續發展,進而促進旅遊目的地的社會福利最大化而制定的政策。許多旅遊相關政策的制定都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這就需要旅遊政策的決策者對旅遊發展規律及趨勢有深刻的了解,同時具備很強的協調和影響能力。否則,政策的制定就會由於這種或那種失誤,影響旅遊業的發展。
1.旅遊產業政策最主要的作用是促進經濟結構完善與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2.能促進市場機制和計劃機制的有機結合和優勢發揮。
旅遊產業政策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政府政策體系,自然而然地成為計劃與市場的結合點。一方面發揮計劃經濟的優勢,彌補市場的不足;另一方面發揮市場的優勢,形成經濟發展的內在合理機制。
3.能加快資源配置的優化過程。
對於市場機制落後的國家,靠市場的自然發育來配置資源的力量是有限的,時間是漫長的。因此,利用發達國家已經積累的經驗教訓,通過旅遊產業政策實施一定程度的國家干預、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優化政策。
4.合理的市場政策、產品政策和技術政策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競爭力。
5.能促進經濟布局合理化,減少地區經濟差異。尤其對扶植老少邊貧地區具有重要的意義。
(1)法律手段
目前,我國尚未有以法律形式出現的旅遊產業政策,今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旅遊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法律手段來推行產業政策,具有廣闊的空間。因為法律手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且還有極高的權威性。
(2)行政手段
在經濟急劇變化的時期,行政手段具有簡單易行的優點,今後在壓縮行政手段運用空間的同時,對一些重要產業政策問題,仍將保留行政手段。但是,產業政策的行政手段將進一步弱化,即政府不再像過去那樣,對各個產業進行分門別類的具體行政干預,而是從宏觀調控上以行政手段進行干預,其權威性將會提高。
(3)財政稅收手段
從當前形勢來看,財政對經濟建設儘管可以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但其支持力度有限。同樣,國家在稅收方面可能採取的措施也將十分有限。因此,在今後產業政策中運用財政稅收政策,一定要集中於少數必須通過財政稅收政策予以支持的領域,如基礎產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高新技術的發展,等等。即使在這些領域,國家的財政稅收政策也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
(4)金融手段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金融體制逐步健全與發展,金融手段在產業政策中的運用將日益增加。金融手段由於其多樣化、靈活性的特點可以運用於不同的產業政策層面。不同的金融機構在不同的產業政策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對整個國家的產業政策實施起著重要作用,國家對具體領域的信貸政策等可能影響到具體產業的發展。
(5)信息手段
信息手段目前在我國產業政策中已經得到應用並將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信息手段的優點是覆蓋面廣,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特點,使用成本低。信息手段要發揮作用,一定要科學、權威、客觀、及時。
旅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政策的指導,也離不開旅遊產業政策所創造的良好外部環境。因此,制定旅遊產業政策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制定旅遊產業政策的必要性
1.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旅遊業產業地位的確定
旅遊業的產業地位是指旅遊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程度,確定旅遊業的產業地位將對旅遊業的長遠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只有在產業地位明確的情況下,旅遊業才會受到相應的重視,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旅遊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就是確定旅遊產業的地位,因此,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旅遊業產業地位的確定,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2.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創造旅遊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旅遊業是一種綜合性行業,涉及行業眾多,參與部門廣泛,需要協調各種關係,協調各部門的功能,單靠旅遊部門的力量顯然難以勝任。旅遊產業政策是一種國家層次的經濟發展政策,從宏觀的角度對旅遊業的發展進行政策性的引導,並調控旅遊產業與金融、財政、文化、交通等產業部門的關係,從而有利於創造旅遊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3.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功能和效益
制定旅遊產業政策,可以通過政策引導來間接調控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節奏,有利於旅遊產業避害趨利、良性營銷,最大程度上獲得旅遊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4.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有利於旅遊業內部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制定旅遊產業政策,還可以幫助調整旅遊產業的內部結構,協調產業內部各行業和各部門的關係,劃分部門職能,促進部門協作,建立旅遊產業內部的良性循環機制,充分發揮旅遊業的潛力,達到旅遊業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二)制定旅遊產業政策的原則
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是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有效調整經濟結構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對旅遊業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旅遊產業政策要有明確的針對性、相對的穩定性和適度的前瞻性。
1.旅遊產業政策要符合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不同產業有不同的發展規律,旅遊產業政策也要針對旅遊業的發展規律來制定。在產業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要研究旅遊市場,並參考其他國家旅遊業發展中的歷史經驗,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避免影響旅遊業發展的各種不利因素。
2.旅遊產業政策要符合國家的產業發展狀況
由於經濟基礎、自然條件存在差別,各國旅遊業發展的水平就有所不同,旅遊產業政策的具體內容也勢必存在差別。旅遊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旅遊業的產業地位較高,相應的旅遊產業政策也就表現出旅遊發展的核心傾向。而旅遊業發展不成熟、旅遊產業地位較低的國家,旅遊產業政策體系也必定是不成熟的。因此,旅遊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以國民經濟的總體水平為基礎,以旅遊業的發展程度為依據,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確保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的協調關係。
3.旅遊產業政策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旅遊市場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有可能引起國際旅遊市場變化的因素也大為增加,在此背景下,為了保證旅遊產業政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旅遊產業政策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時要重視對旅遊市場的研究,從實際需要和現實可能出發,對旅遊市場的發展動向進行預測,突出重點,適度超前,保證旅遊產業政策對旅遊業實踐的指導意義。
4.旅遊產業政策要有必要的保障措施
旅遊產業政策的貫徹執行,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來加以保障。旅遊業是一種依託性比較強的行業,旅遊產業政策的規定,必須具備比較強的約束力。除了原則性的規定外,旅遊產業政策中還應當包含一定的硬性規定,如旅遊業的投入產出要列入國民經濟的規劃、旅遊業的法制建設等。只有將發展方向與保障措施結合在一起,才能使產業政策真正發揮導向和指針的作用。
近年來,各地紛紛出台了一批《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決定》(相當於地方層面的產業政策),構成了較為系統的地方政府支持旅遊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為旅遊業這個新經濟增長點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動力和保障。
1.各地制定旅遊產業政策的基本出發點
制定旅遊產業政策的省份涵蓋了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不同層次的地區,既包括旅遊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也包括旅遊業相對欠發達的地區。由此可見,旅遊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得到較為普遍的認同,很多地區普遍將旅遊業作為振興地方經濟的重要產業,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意識已深入人心。各地制定旅遊產業政策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①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其帶動宏觀經濟發展的優勢開始顯現,許多地區認識到旅遊業在增加收入、解決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和作為支柱產業的巨大培養潛力,因而積極採取措施,使其真正成為地方經濟的增長點。
②國家旅遊局“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掀起了各地爭創優秀的熱潮,為了使城市綜合環境有較大改善,提高旅遊業在城市經濟中的地位,各地對旅遊業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
③由於配套設施及產業基礎薄弱,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確實需要地方政府拿出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對其加以扶持和幫助。
④在許多地方,人們對旅遊業作為重要產業的經濟地位認識不足,需要靠政策加大宣傳工作的力度,以統一認識、加速發展。
2.我國旅遊產業政策的制定
(1)我國國家旅遊產業政策的發展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報道,2004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數突破1億大關,達到1.09億,同比增長18.96%。入境過夜旅遊人數也首次突破4000萬,達到4176萬人次,同比增長26.66%,躍居世界第4位。2004年,中國旅遊總收入824億美元,其中旅遊外匯收入達到257.39億美元,比2003年同比增長47.87%,佔全年出口總額的3.9%,占對外服務貿易的41.2%,居世界排名第7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各產業中發展最快、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產業之一。
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旅遊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旅遊產業的結構優化調整和長遠發展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旅遊促銷經費遠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夠完善;旅遊消費政策受外部宏觀環境制約較大;國家投資在旅遊資源的開發上沒有形成主導,難以滿足旅遊市場需求迅速發展的實際需要;旅遊產品的種類結構有待豐富和完善,知名產品和旅遊精品的競爭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等。此外,在稅收政策、創匯鼓勵政策、就業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及資源開發、區域布局政策等方面也有待加強。
(2)旅遊產業政策的制定
旅遊產業政策關係到旅遊目的地的發展,制定旅遊政策必須採取科學的態度,對本地旅遊發展的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旅遊發展的趨勢進行認真的分析和預測;同時,由於旅遊發展涉及旅遊目的地各個方面的利益獲取和分配,只有所有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決策。在旅遊政策的具體制定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步驟。
①進行調查研究。應用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本國、本地區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做深入的調查,充分收集各種資料和數據(歷史數據和橫向比較數據),全面客觀地研究發展旅遊業的優勢和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研究發展旅遊業的劣勢和可能產生的消極後果。調查研究是科學地制定旅遊政策的基礎,有助於進行正確的決策。
②分析旅遊市場。通過對調查研究所取得的資料、數據和信息的分析研究,預測未來旅遊市場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要估計該地區的旅遊需求,包括現實的和潛在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估計本地區的旅遊供給能力,包括資源、設施和服務等,這是制定旅遊政策的客觀依據。
③確定目標和方向。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發展旅遊業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有增加外匯收入、提高地區經濟水平、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經濟目標,也有加強人民之間往來、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加強團結等社會政治目標。一項政策必定有一條或幾條主要目標,並指出達到目標的日期。目標和方向是制定旅遊政策的核心。
④擬定旅遊發展綱要。根據目標和方向,擬定旅遊政策綱要,作為實際執行和實施的準則。
⑤交付旅遊組織執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於客觀環境和條件不同,還需制定許多實施細則,以保證目標的完成。
⑥政策評估。政策評估是旅遊政策實施的重要一環,只有通過對政策實施的結果進行檢驗和評估,將失誤及時反饋,才能更好地促進旅遊目的地的旅遊發展,提高它的競爭能力,實現旅遊政策制定的最終目標。
(3)我國旅遊產業政策制定的原則
旅遊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現正處於新興的發展階段。旅遊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是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素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手段。因此,產業政策要有較強的針對性、相對的穩定性和適當的前瞻性。制定旅遊產業政策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①應符合旅遊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旅遊產業政策要有針對性,要符合旅遊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順應旅遊產業發展規律,就是要吸取和借鑒國內外旅遊業發展的經驗,主要包括國際通行的做法和慣例、各國發展旅遊業的經驗和地方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有效措施等。
②應符合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現狀。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旅遊業發展所依賴的基礎條件、配套設施、綜合環境等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在此條件下,要處理好政府主導作用與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關係問題。
③應具有前瞻眭。研究產業政策應具有適當的超前性和預見性,要考慮到未來旅遊業的發展走勢和世界旅遊業的發展潮流,對旅遊業未來發展具有趨勢性導向作用。
3.我國旅遊產業政策的內容
結合我國當前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和地方出台的政策,國家出台的旅遊產業政策既應包含旅遊業發展的指導方針、總體原則、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就業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區域布局政策、配套與保障政策等與宏觀經濟產業政策類似的內容,也應包含創匯政策、資源開發與保護政策、旅遊市場促銷政策、消費政策等旅遊產業政策特有的內容。
(1)發展原則
國家明確把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支持和鼓勵發展旅遊業。制定國民旅遊計劃,鼓勵開展國民旅遊活動,積極為國民旅遊創造條件;繼續堅持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適度發展出境旅遊的總體指導方針;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統一的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相一致;堅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原則,通過發展旅遊業,推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居民脫貧致富,提高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居民生活質量,吸納社會就業和再就業,引導健康文明的消費時尚,陶冶旅遊者情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市場基礎作用與政府主導相結合的原則,在鼓勵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和調控發展的基礎上,各級政府應在旅遊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導向性投入、優化市場環境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2)投資政策
建立“旅遊發展基金”,用於旅遊市場促銷。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增加對旅遊業的基礎性投入和導向性投入。建立中西部旅遊產業發展基金,重點扶持中西部地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資源的開發。加大對旅遊扶貧的財政支持力度。設立旅遊生態環保專項資金,實施旅遊生態環保工程,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鼓勵社會投資,吸引各方對旅遊業的投入,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
(3)稅收政策
制定減免旅遊企業稅收的相關優惠政策。例如,減免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減免新投資開發興辦的旅遊項目或旅遊企業的所得稅,旅遊車船公司更新車輛實行稅賦減免,對進口旅遊大型車船適當減免關稅,對國內汽車廠商生產銷售旅遊汽車減免增值稅等。按照國際慣例實行海外遊客購物退稅制度等。
(4)就業政策
鼓勵旅遊企業吸納社會就業和再就業人員。建立旅遊從業人員在職教育培訓制度,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
(5)產業組織政策
鼓勵組建綜合性或專業性的旅遊集團管理公司,實現網路化規模經營。積極開展中外合資旅行社試點工作。鼓勵符合上市條件的旅遊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本金,建立規範化的企業直接融資機制。
(6)區城布局政策
旅遊區域布局和發展堅持優勢互補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先導,以產品開發為紐帶,突破行政區劃的局限,避免低水平、近距離重複建設,促進區域旅遊經濟聯動發展。確定各旅遊區域的發展定位及形象定位。
(7)資源開發與保護政策
健全旅遊規劃體系,建立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開發標準體系。鼓勵建立旅遊開發區和生態旅遊區,鼓勵旅遊資源的重點開發和成片開發。鼓勵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大眾旅遊產品和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品牌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禁止開發、建設一切破壞旅遊資源區風貌的旅遊項目。
(8)旅遊市場促銷政策
加強旅遊促銷工作的管理與協調,實施整體國家旅遊形象宣傳促銷計劃。國家鼓勵旅遊促銷,建立專門的旅遊發展基金,用於入境旅遊市場和國內旅遊市場的開發促銷。鼓勵採用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旅遊市場開發促銷方式和手段。例如,組建區域聯合的旅遊信息網,加快旅遊預訂系統、分銷系統及旅遊資源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開展旅遊業電子商務活動。制止旅遊市場促銷中的虛假宣傳、詆毀同業及貶損他人市場形象的不正當行為。
(9)消費政策
積極營造有利於旅遊業發展的社會輿論氛圍。把旅遊活動作為提高全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進行宣傳和倡導,努力消除不利於旅遊業發展的傳統偏見和誤解。積極發揮旅遊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作用。促進部門聯動,加強旅遊市場培育,優化旅遊市場環境,擴大旅遊消費,刺激內需增長。倡導健康文明的旅遊消費時尚。鼓勵旅行社、飯店、旅遊景點等對青少年、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群體給予費用優惠。
(10)配套設施與保障政策
積極完善旅遊法制體系,推進旅遊行業依法行政,嚴禁濫用職權等違規行為。加強各項旅遊配套設施的完善。鼓勵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大力推進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工作,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重點旅遊城市,發揮其區域旅遊中心的作用,重點扶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旅遊強市(縣、鎮)。公安、工商、稅務、城管等部門應配合旅遊部門,維護旅遊市場秩序,保證遊客安全。
4.我國旅遊產業政策的作用
(1)明確旅遊產業的定位產業
定位是具體措施的根本和主要依據。近年來,全國多數省區市都對旅遊業有了明確的定位,如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先導產業、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等,但國家對旅遊業一直缺乏明確的產業定位。1998年年底,旅遊業被列入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僅僅是導向性的說法,仍未能明確旅遊業的重要產業地位。
(2)明確旅遊產業的發展導向
旅遊業發展所應堅持的原則和導向,是產業政策中應明確解決的問題。當前旅遊產業發展中應當解決的導向性問題主要集中在旅遊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防止旅遊資源的破壞和破壞性開發、旅遊業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綜合功能的發揮等方面。
(3)推動旅遊產業的大發展
目前各地雖然針對旅遊業的發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尚缺乏全國範圍的整體措施和政策。產業政策的出台將為旅遊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