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安國寺的結果 展開
安國寺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咸徠陽安國寺位於咸陽市區儀鳳街路口北,北依畢塬,南望渭水,原存明代古建三座,依次為安國寺、聖母行宮、關帝廟。寺院原有圍牆,南北寬,東西窄,呈四合院狀。
此寺原單獨是一座寺院,門南開,東鄰聖母宮,西靠關帝廟,有圍牆,呈南北狹長四合院,前面門額上有“安國寺”三字,是一位伙夫用鍋刷隨意寫的,書法秀勁飄逸,頗為時人和書法愛好者所讚賞,故有“咸陽的字,安國寺”之說。
安國寺,位於咸陽市區儀鳳街路口北,北依畢塬,南望渭水,原存明代古建三座,依次為安國寺、聖母行宮、關帝廟。寺院原有圍牆,南北寬,東西窄,呈四合院狀。
據記載,安國寺創建於隋,盛於唐,明萬曆(1573)年間重修。大門正上方有“安國寺”三個楷書大字,書法灑脫,端莊有力。《舊咸陽縣誌》載“安國寺,內石佛一、銅像三、一佛、一關帝、一無量”,至解放前夕,隨著寺廟被破壞而流失。2005年重修安國寺,增其舊制,刻古賢,復渭水之盛景,現有大殿四座娘娘廟、關帝廟、菩薩廟、城隍廟和聖水池,青磚布瓦,朱門玄關,忍冬蔓草,錦鯉芙蓉,牡丹月季,桂花清香,櫻花綻放,梵香渺渺,木魚聲聲,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精華,院內殿廡雕樑畫棟,復原了安國寺的原貌,恢復了昔日的莊嚴、肅穆、神聖。
安國寺
娘徠娘廟中供奉的是關中地區俗稱的女土地神“地母”。關帝廟裡供奉的是我們所熟悉的關公及部將周倉和關平。城隍廟,這裡有城隍爺、城隍婆,判官、小鬼和黑白無常。
菩薩廟中供奉著觀世音、文殊、地藏、普賢、大勢至五位菩薩,在菩薩廟的門前有四棵玉蘭樹,玉蘭花外形極像蓮花,盛開時,花瓣展向四方,花白如玉,花香似蘭,清香陣陣,沁人心脾,為菩薩殿平添了幾許肅穆。安國寺還現存咸陽市最早的行政公署,它的結構過去是磚、土、木的,清代改為磚、木結構,上下兩層,底下為三間房,以中門為主道,原內有側門。這裡曾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地下秘密基地,把很多信息和情報發送到了延安,直接傳送了黨中央的信息,也是為人民解放軍輸送糧食和彈藥的一個轉送站。
通過這裡建立了紅色政權傷病員的解救之地,后改為醫院,解放后,他又成為咸陽的行政公署,為中國的革命勝利,在咸陽奠定了很大的基礎。
安國寺
在行政公署的旁邊還有一塊石匾,這塊石匾是康熙皇帝御筆親書賜予咸陽籍名將殷化行。匾長340厘米,寬89厘米,厚22厘米,上書“深沉節制”四個大字。印文為“康熙御制之寶”,周圍雕刻二龍戲珠圖案。這個石匾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為研究咸陽歷史增添了新的資料。
殷化行,字熙如,西安府咸陽縣靳里村[今咸陽市渭城區北杜鎮靳里村]人,生於公元1643年,卒於1710年,清朝將軍。本姓殷,因幼年撫於王姓家中,遂稱王化行,升任提督后,始奏請回複本姓。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武進士。在平定“三藩”和剿滅噶爾丹叛軍戰役中建有大功,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親至寧夏,御書“深沉節制”匾額贈給殷化行。殷化行深通文藝,在軍中時,經常手不釋卷,家居后,以詩酒自娛,綽然有儒將之風,他還擅長書法,其所書《王羲之〈蘭亭序〉》刻石今存西安碑林。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家中去世,終年68歲。
安國寺大門前渭城區立的標誌碑上刻“安國寺-明代”,市政府立的碑陰刻“明萬曆重修。”《咸陽文物古迹大觀》:“寺創建於唐代”。電視節目也解說“創建於唐代”。21年縣長劉安國監修的《重修咸陽縣誌》卷一地理志《金石》條記載:“唐安國寺造像三塊……”照字面理解,“寺創建於唐代”似乎沒錯,唐朝289年,24任皇帝,是哪個皇帝在哪年建的?不得而知;卷四祠祀志《寺觀》條:“安國寺……因寂照和尚(上)碑有安國寺字,遂襲其名。明萬曆年重修……”。與《金石》條前後抵牾,既然是唐建,就不存在“襲名”,反之,若是“襲名”,也就不存在唐建了。顯然縣誌《金石》條語法邏輯有誤,應該是“安國寺唐造像三塊”。因為遺存於安國寺的許多石刻都不是這裡原有的。
民謠雲“先有安國寺,後有咸陽縣。”明洪武四年移城治之前這裡固然因有渡口、水運、驛站,商業貿易早已繁華起來,不排除在此之前沒有寺廟建築,但再早也早不過金元或宋代以前。當時的渡口附近即使有寺廟,規模也不是很大,更不會有安國寺這樣的建築。明清前的咸陽縣誌中未記載“安國寺”。
清孫星衍、邢澍《寰宇訪碑錄》卷四記載無可書碑有二:一為陝西長安《百塔寺尊勝經幢》,二為陝西咸陽《唐故安國寺寂照和上碑》,說的是碑而不是“寺”。縣誌《金石》條記載從前面體例看同樣指的是造像而不是“寺”。至於“寂照和上碑座”更風馬牛不相及,碑座本是北周保定二年邑人程寧遠等造像記,縣長劉安國得於今秦都區馬庄鎮押枝村西南路口,一塊是劉在舊公館覓得,殘存下半截約百餘字,有“永隆二年”、“永隆”及“歲次癸卯”等字。故唐高宗“永隆”年號及則天女皇干支“歲次癸卯”(長安三年)與咸陽安國寺毫不相干。唯一可信的便是“因寂照和尚(上)碑有安國寺字,遂襲其名”了。
那麼,寂照和尚(上)碑又是怎麼回事呢?寂照,今興平市人,姓龐,名法廣,法號寂照,唐代高僧,佛學造詣很高,頗有名聲。大和第二年(828)移居安國寺(遺址在今西安市新城區電廠路龍華村北側),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駕臨安國寺時,都請寂照導引於前,隨時對答,甚受尊崇。大和七年(833)圓寂,弟子們為他在今秦都區馬泉鎮魏店故居立碑,段成式撰文,賈島之弟無可書,被後世列為名碑。
碑原倒放在魏店路邊,明武功康海之子康梣路過發現,后被在家服喪守制的江西道監察御史、渭城人王獻移置城內寺院(即後來的安國寺)。咸陽安國寺“襲名”源自明趙崡《石墨鐫華·寂照和上碑》條:“寺以碑有安國寺字,遂改名其寺為安國寺。”沒有說“襲名”前的寺名叫什麼;清康熙張枚《登鳳凰台》詩題下注“安國寺前有鳳凰台”,亦未考究“襲名”起於何時。
好在趙崡不但記述了碑存放經過,而且說明了咸陽安國寺名稱的來歷。這證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前趙崡的書還未完稿刊印,寂照碑所在的這個寺院就已流傳為“安國寺”了,具體定名應是萬曆年(1573~1620)重修期間,大門上方“安國寺”三字無疑也是此時題寫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唐除了京城敕建安國寺外,其他地方不會有重建或仿建;二《石墨鐫華》最早記載了咸陽安國寺的“襲名”;三咸陽安國寺無論在“襲名”前或后,建築規模都不可同西京安國寺相比;四未見史書及地方志書記載唐代任何皇帝和名僧在咸陽“安國寺”有過佛事活動;五寂照沒有在咸陽安國寺做過住持,這裡也沒有關於他的任何遺跡和傳說軼聞;六段成式撰寫的寂照碑銘也未提咸陽有安國寺;七歷代文人寫有不少咸陽寺廟樓台的詩詞,沒有一首描寫咸陽寺院中有如此盛況的。所以說寂照入住和寂照碑銘中的“安國寺”,絕不是咸陽安國寺。
“安國寺”三個字早不存在了,寂照碑二次移置咸陽博物館有半個多世紀了,咸陽“安國寺”卻未因碑去字廢而被人們忘掉。“襲名”的咸陽安國寺就這樣不僅把寂照碑和這處古建築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且給這裡留下了一段永遠的歷史話題,使這個本來不太起眼的古舊寺院因存放過寂照碑而多了一些宗教與歷史的文化氛圍。
佛事活動
外地亦喲安國寺,多奉祀彌勒佛。據傳咸陽安國寺正中第三殿內塑的卧佛是陳摶(音TUAN)像,頭西足東,仰身平躺,錦衣彩繪,殿前有楹聯一幅,書法頗佳:“佛教幽玄猶如雲掛山頭行到山頭雲更遠;禪宗奧妙恰似月浮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
塑陳摶其人確有,是五代至宋初的一名道士,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說為普粥崇龕(今四川潼南西境)人。陳摶后居華山,以長睡不醒聞名,每睡一次百日不醒。今華山之玉泉院尚有其塑像。據傳周世宗召陳摶為諫議大夫而不受,太平興國(宋太宗趙光義年號之一)中來朝,太宗甚重之,賜號希夷先生。陳摶好易經,端拱(趙光義年號之一)初自言死期而卒。著有《元極圖》(刻於華山石壁)和《先天圖》等書。他的兩圖學說認為萬物一體,只有超絕萬物的“一大理法”存在。此說經後人推演,成為宋代理學(亦稱道學)的組成部分。因此他被後來的宗教界尊為神仙而受到崇拜。安國寺內還有許多尊石、銅佛像。《重修咸陽縣誌》載:“內石佛一,銅像三:一佛、一關帝、一無量”。至解放前夕,隨著寺廟被破壞而散失。過去由於正史不記載寺廟,因為安國寺的創建年代及名稱由來已久後人莫知。秉筆者翻閱有關史料考證分析認為,咸陽安國寺創建應在唐代中期,即景雲至貞觀元年間,明萬曆年間重修。儀鳳街至今還有民間流傳說法:先有安國寺,後有咸陽縣。這說明在明時縣城未遷至渭水驛(今咸陽城區)之前,安國寺就已存在。故可言:安國寺當為咸陽城區最早出現的一座佛教寺院。
安國寺
安國寺內有寂照和尚碑。寂照和尚姓龐,字法廣,好寂照,興平人,圓寂時76歲,葬馬跑泉。碑額陰刻篆書“唐故安國寺寂照和尚碑”,上款題“大唐安國寺故內外臨壇大德寂照和尚碑銘並序”,碑文中又記述寂照和尚兩次到安國寺主持事。解放后始於安國寺內設咸陽縣法院,后改作咸陽醫院,寺毀殿拆,面目皆非,今僅剩門牆及門房殘跡,寺內原有的石像、銅像早已散失無存。
1990年渭城區人民政府公布安國寺舊址為第二批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咸陽市人民政府在安國寺東側的聖母宮舊址前又豎立了歷史文化名程保護標誌的碑石兩塊,以此提醒人們保護好這些舊址,就是愛護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