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寺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國寺,原名安吉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西10公里的烏崖山麓的一個石窪之中,總佔地面積約4700平方米,始建於唐貞觀十一年(637年)。

安徠國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共計四進院落,主院分上下兩層,偏院分內外兩進。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銅塔樓、鍾、鼓樓、十王殿、東廂房、于成龍讀書樓、於中丞公祠、磚塔等。

2001年6月25日,安國寺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安國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一年(637年),曾為唐代宗女——昌化公主食邑。
徠宋仁宗嘉佑三年,鎮西人王公佐於古剎山巔築寨,王稱安國王,寨稱安國寨,安吉寺遂改名安國寺。
金、元、明歷代皆有修葺。
清初,被康熙皇帝譽為“廉吏第一”的于成龍曾就讀於寺中,後世進行了大型修建,始成今日之規模。

建築特色


安國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總佔地面積約4700平方米。共計四進院落,主院分上下兩層,偏院分內外兩進。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銅塔樓、鍾、鼓樓、十王殿、東廂房、關帝閣、觀音閣、呂祖閣、于成龍讀書樓、於中丞公祠、於清端公祠、萊公別墅、石牌坊、磚塔等。寺院圍牆,高低起伏,用石頭砌築,牆體高處達21米,遠觀儼然是一處造型獨特、別具風格的古寨堡。
安國寺
安國寺
安國寺亭台樓閣相連。佛殿居中,內塑五彩佛三尊,高四點八米。壁畫六十八幅,繪敘釋迦牟尼經歷。左有十王殿,殿東側為接客廳。對面銅塔樓,樓左右鐘鼓樓對稱。客廳東為一小院曰“清靜處”,樓下磚窯五孔,為於清端公祠堂,樓上亭閣七間為偏殿和關帝閣。外圍古建築有石牌樓、觀音閣、於中丞公生祠、萊公別墅、磚塔等古建築,由南至東呈馬蹄形環繞。

主要景觀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為元代建築,多處留有唐代遺風。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布瓦,雙翹單下昂,五踩斗拱,中間花拱,單檐懸山式木結構建築。殿內供奉著三尊高大精美的三身佛,高達4.8米,造型獨特,栩栩如生。殿左右有60平方米的明代佛傳壁畫,採用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法,色彩明快,形象生動。銅塔樓為重檐歇山頂,二層木構建築,上下層四周有圍欄設木梯可攀登上樓,下又有暗室三間。鐘鼓樓為單檐歇山式建築。磚塔為宋式須彌座密檐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八層,束腰部分有磚雕圖案,塔身全部採用磨磚對縫仿木構築。
安國寺
安國寺

偏院

偏院又稱清靜處,有於清端公祠,樓上是關帝閣。後院古剎禪院,環境幽雅,建有于成龍讀書樓。于成龍,永寧州(分離石)人,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兩江總督,死後被謚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現有讀書樓碑記可考。還建有洞賓樓、萬佛閣等。

萊公別墅

安國寺后百米石崖下是萊公別墅,是于成龍之孫於准在雍正丙午年(1725年),就半山石壁天然形成的龐大石崖下修築而成。其地勢險要,景色奇特,構築精巧。前臨深谷曰“瞑之谷”,清泉汩汩匯為細流;下有“八角琉璃井”;上有千仞絕壁,懸崖飛瀑,遇雨天則水簾垂掛,其景十分壯觀。絕壁半腰有20平方米人工鑿成的石室,石壁上有“龍”、“虎”、“山林”、“野趣”等石刻大字及道光年間永寧州知州王繼賢親筆書寫的山寺石室文。石室為于成龍之子於廷翼築,又鑿通石壁為石窗,依窗眺望,遠視中陽縣城,近視寺周美景,南川風光,一覽無餘。

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安國寺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旅遊信息


● 門票
10元
● 開放時間
8:00—17:00
● 地理位置
安國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西10公里的烏崖山麓的一個石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