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寺

浙江省著名歷史建築之一

安國寺,位於浙江省海寧市,已於1978年冬消失。始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年),名鎮國海昌院。唐會昌初(841-843年),宋大中樣符元年(1008年)賜今額。安國寺自創建后屢圮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時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

建設背景


安國寺,已於1978年冬消失。安國寺在海寧市鹽官鎮西北隅。共三座,石制。分別建於唐會昌二年、四年和咸通六年。幢身平面呈八角形,都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題記。咸通六年幢高7米,腰檐仿木構建築形式。是現存古經幢中出現石構仿木構做法最早的。幢座上還有佛教故事、獅子等浮雕。

歷史沿革


安國寺,已於1978年冬消失。安國寺在海寧市鹽官鎮西北隅。共三座,石制。
安國寺分別建於唐會昌二年、四年和咸通六年。幢身平面呈八角形,都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題記。咸通六年幢高7米,腰檐仿木構建築形式。
安國寺,是現存古經幢中出現石構仿木構做法最早的。
安國寺,幢座上還有佛教故事、獅子等浮雕。
安國寺,始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年),名鎮國海昌院。
唐會昌初(841-843年),宋大中樣符元年(1008年)賜今額。
安國寺自創建后,屢圮屢修,最後一次重修時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
宋熙寧八年(1075年)六月十一日,蘇軾應寺僧居則之請,作《宋安國寺大悲閣記》,與《黃州安國寺記》同為東坡名篇。
安國寺
安國寺

主要景觀


安國寺原殿宇規模宏大、飛檐相啄,古有「高閣晴雲、長廓夕照、檜林月色、輪藏金聲、方廣靈蹤,悟空遺跡、華鯨夜吼、蓮沼秋紅」八景。能見到的安國寺遺跡是三座唐代經幢和一些殘散的碑石,都被安置在鹽官鎮北寺巷西的一塊礦地上。經幢系我國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於唐,鑿石為柱上覆以蓋,下附台座,刻佛名、佛像或經咒於其上。經幢也有脫離寺廟而立的,或在水邊,或在道路旁,佛教徒見了都要頂禮膜拜。

建築特色


經幢

安國寺這三座經幢,分別鑿制於唐會昌二年(八四二年),會昌四年(八四四年),咸通六年(八六五年)。會昌二年鑿制的經幢高五.八米,周長四.四米。會昌四年鑿制的經幢高六.二米,周長四米。這兩座經幢上都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唐咸通六年鑿制的經幢高七米、周長四.六米,從底部到頂端共有十九個層次,每一層次造型不同。幢下部為兩層重疊須彌座、因浮雕蟠龍,故別稱「系龍幢」。這三座經幢的須彌座、幢身(八面)、幢蓋、所雕人物花卉等圖案,都極精緻。

文化活動


海寧鹽官安國寺的出名,由來已久,主要是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唐宣宗曾在這裡為僧。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原名李怡。到武宗李炎在宦官仇士良等人的操縱下奪得帝位以後,把光王李怡看作眼中釘,甚至把他打得半死,沉入宮廁之中。仇士良等宦官又幫助李怡逃出宮外。此後,李怡落髮為僧,登基之後御賜安國寺之名。賜寺中主持“悟空國師”
二是日本派人到中國來,要求弘傳禪宗,最早就是找到這裡。據《日本國首傳禪宗記》記載:日本文德天皇時期(公元851-857年),也即唐代大中五年至十一年,唐宣宗在位期間)慧萼奉桔太后之詔,入唐“聘有道尊宿”赴日本弘傳禪宗,慧萼慕名找到鹽官安國寺(當時尚稱鎮國海昌院)禮謁齊安,請他去日本傳法,齊安即派弟子義空隨慧萼東渡日本。這是中國最早東渡日本,弘傳禪宗的僧人,桔太后並特地為義空建造了禪林寺。
三是宋代大文豪、著名詩人蘇軾(東坡),在熙寧八年(1075年)時,曾捐資給鹽官安國寺建造大悲閣,並親自撰文和書寫了《宋安國寺大悲閣記》。這座大悲閣,是當時安國寺僧人居則節衣縮食三十餘年發願建造的,閣中供奉千手眼觀世音像。
四是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梨洲,1610-1695年)曾在這裡多次講學,據多種史籍和海寧地方志記載,從清康熙十五年春三月到十九年(1676-1680年),先後五年間,黃宗羲應當時海寧縣令許三禮的邀請,以六十七歲高齡,不辭勞苦,自家鄉餘姚渡過錢塘江北來,到海寧設壇講學。他到過海寧和附近許多地方,主要是在鹽官安國寺。
五是宋代皇朝對安國寺也很重視。宋理宗(1225-1227年)曾御書“妙智之閣”賜寺,並立碑刻石。
六是清乾隆二十七年春三月初二日和三十年,乾隆到海寧時,曾兩次到寺拈香,前一次還為化殿賜題御書“法海安禪”匾額,並題寫柱聯:“香水護須彌,功德常澄一鏡,妙華現優缽,莊嚴合證三輪”,此後又賜白金五十兩,御筆黃龍石佛墨刻、御題梅石墨刻,和《欽定重刻淳化閣貼》一部,可說是關懷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