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蚜

豌豆蚜

豌豆蚜(學名:Acyrthosiphon pisum)是蚜科、無網管蚜屬昆蟲。無翅孤雌蚜:體紡錘形,長4.90毫米,寬1.80毫米;活體草綠色;背毛粗短,鈍頂,淡色;喙粗短,端部達中足基節;腹管細長筒形。有翅孤雌蚜:體長紡錘形,長4.1毫米,寬1.3毫米。玻片標本頭部、胸部稍骨化,腹部淡色。觸角6節,長4.4毫米。喙端部達前、中足基節之間。翅脈正常。腹管長0.94毫米,為體長的 4%。尾片長0.56毫米,有短毛8-9根。尾板有毛16-18根。其他特徵與無翅孤雌蚜相似。

該蟲起源於歐洲和中亞,被傳入世界各地。該蟲在世界各地廣泛分佈,主要分佈於俄羅斯、蒙古、加拿大、美國等地。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例如浙江(天目山)、遼寧、河北、北京等地。寄主植物主要是豆科草本植物,如豌豆、蠶豆、野豌豆、苜蓿、斜莖黃芪(沙打旺)、草木犀(草木棲)等,但亦包括少數豆科木本植物。夏季也在薺菜上取食。

動物學史


紅色豌豆蚜
紅色豌豆蚜
,哈靈頓()首紅型豌豆蚜。賀春貴首載豌豆蚜紅型。

形態特徵


豌豆蚜具態,紅、綠型。豌豆蚜℃低溫件乎轉綠,溫誘導麥管蚜產紅型。

無翅孤雌蚜

無翅豌豆蚜
無翅豌豆蚜
紡錘形,.毫米,寬.毫米。草綠。玻片標淡,觸角節ⅡⅣ節及端、節Ⅴ端/節Ⅵ黑褐;喙頂端、足脛節端及跗節、腹管頂端黑褐,。滑,稍曲紋,腹管節微瓦紋。圓形閉,片稍微骨化隆。節斑淡。胸腹岔絲連短柄。
體背毛粗短,鈍頂,淡色;腹面毛長,尖頂,長為背毛的3-5倍;頭部有中額毛1對,額瘤毛2對,頭背毛8-10根;前胸背板有中、側毛各1對,缺緣毛;中胸背板有毛20-22根;后胸背板有毛8-10根;腹部毛整齊排列,背片Ⅰ-Ⅷ毛數:10、14、14、16、12、10、8、8根;頭頂毛、腹部背片Ⅰ緣毛、背片Ⅷ毛長分別為觸角節Ⅲ直徑的54%、27%、39%。中額平,額瘤顯著外傾,額槽呈窄“U”形,額瘤與中額成鈍角。觸角6節,細長,有瓦紋;全長4.8毫米,約等於或稍短於體長:節Ⅲ長1.2毫米,節Ⅰ-Ⅵ長度比例:19:10:100:71:68:(24+94);觸角毛短,節Ⅰ-Ⅵ毛數:13-15、5-6、38-40、24-27、15-23、5(-6)+12-(13)根,節Ⅲ毛長為該節直徑的29%;節Ⅲ基部有小圓形次生感覺圈3-5個。
喙粗短,端部達中足基節,節Ⅳ+V短錐狀,長為基寬的1.6倍,為後足跗節Ⅱ的70%;有原生剛毛3對,次生剛毛3對。足股節及脛端部有微瓦紋;後足股節長1.7毫米;為觸角節Ⅲ的1.4倍;後足脛節長3.1,為體長的65%,毛長為該節直徑的72%;跗節Ⅰ毛序為3-3-3。
腹管細長筒形,中寬不大於觸角節Ⅲ直徑,基部大,有瓦紋,有緣突和切跡;長1.1毫米,為體長的23%,為尾片的1.6倍,稍短於觸角節Ⅲ。尾片長錐形,端尖,有小刺突橫紋,有毛7-13根。尾板半圓形,有短毛19-20根。生殖板有粗短毛20-22根。

有翅孤雌蚜

有翅豌豆蚜
有翅豌豆蚜
體長紡錘形,長4.1毫米,寬1.3毫米。玻片標本頭部、胸部稍骨化,腹部淡色。觸角6節,長4.4毫米,為體長的1.1倍;節Ⅲ長1.1毫米,節Ⅰ-Ⅵ長度比例:18:10:100:80:65:(22+102);節Ⅲ有小圓形次生感覺圈14-22個,分佈於基部2/3,排成一行,有時有數個位於列外。喙端部達前、中足基節之間。翅脈正常。腹管長0.94毫米,為體長的24%。尾片長0.56毫米,有短毛8-9根。尾板有毛16-18根。其他特徵與無翅孤雌蚜相似。

生活習性


寄主植物

豌豆蚜
豌豆蚜
主要是豆科草本植物,如豌豆、蠶豆、野豌豆、苜蓿、斜莖黃芪(沙打旺)、草木犀(草木棲)等,但亦包括少數豆科木本植物。夏季也在薺菜上取食。

寄主及取食行為

豌豆蚜具有較為廣泛的寄主植物,不同的寄主植物對豌豆蚜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均有影響。例如,蠶豆和豌豆較紅豆草更適合豌豆蚜的生長發育及繁殖。豌豆蚜取食蠶豆的不同品種,其在發育歷期、存活率以及生殖力方面均存在差異。寄主植物不僅影響豌豆蚜的存活率和繁殖力,而且會影響豌豆蚜的種群結構和遺傳多樣性。同時寄主植物的乾旱脅迫也能夠影響豌豆蚜的習性和其在植物上的豐富度。
豌豆蚜擁有強烈的寄主專化性,但這種特性因地而異。例如,在紐約豌豆蚜寄主為苜蓿或紅三葉草,在加利福尼亞其寄主則主要為白三葉草,中國分佈的豌豆蚜則在苜蓿及豆科作物上取食。,豌豆蚜的寄主專化性有其相應的遺傳學基礎。例如,豌豆蚜當地和引進種群均表現出低水平的核苷酸多樣性和中低水平的連鎖不平衡。取食不同植物的豌豆蚜,決定其寄主植物利用和蚜蟲交配選擇的數量性狀基因緊密連鎖,從而能夠促進寄主專化和蚜蟲生殖隔離的共同進化。此外,用不同的固醇類和植物飼養的豌豆蚜,其基因表達存在差異性。
蚜蟲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韌皮部汁液來獲得營養,而植物韌皮部汁液富含昆蟲喜食的糖類物質。通常,豌豆蚜喜在植物莖和頂部嫩葉上取食,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的影響。豌豆蚜取食紫花苜蓿的生長區時,植物的拔節率顯著降低,而當取食成熟區時拔節率則無顯著變化。豌豆蚜對植物的取食作用還影響植物的同化物分配,而豌豆蚜可通過改變自身的營養成分結構來適應植物中營養物質的變化,從而適應新生境。

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動物

豌豆蚜有可能具備一種史無前例地吸收太陽光用作代謝能量的特殊能力。這可能讓它成為唯一一種具備光合作用能力的動物。它能產生一種類胡蘿蔔素,這種色素廣泛存在於動物體內,主要起到保持視覺、完成骨骼生長和維生素合成等關鍵性作用。所有已知的動物都通過吃植物、藻類生物或者其他動物來獲得這種色素。
2010年,亞利桑那大學生物學家南希-莫蘭和泰勒-賈維克發現豌豆蚜可以像植物一樣為它們自己生產類胡蘿蔔素。莫蘭在一份文獻中寫道,“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種真菌基因進入它的體內然後被複制了。”法國“Sophia Agrobiotech”研究所生態學家阿萊恩-羅比臣希望找到這種昆蟲能夠產生這種“珍貴”的化學物質的原因。
類胡蘿蔔素和豌豆蚜的身體顏色相適應,研究者發現昆蟲能隨周圍的環境改變身體的顏色。在理想的環境中,豌豆蚜可以產生中等量的類胡蘿蔔素然後讓身體變成橘黃色。在冰冷的環境中,豌豆蚜會產生大量的類胡蘿蔔從而讓身體顯現出綠色。在沒有資源的環境中,豌豆蚜會變得沒有顏色,整個身體趨近於白色。
研究團隊對豌豆蚜體內的三磷酸腺苷濃度進行了測試,這是一種測量生物體內能量轉換的方式。研究團隊得到了令人震驚的結果。綠色豌豆蚜比白色豌豆蚜會製造更多的三磷酸腺苷,而且橙色豌豆蚜在陽光下產生的三磷酸腺苷要比在黑暗環境中多得多。
研究者還搗碎了橙色的豌豆蚜並且清空了它們體內的類胡蘿蔔素來證明正是這些類胡蘿蔔素吸收了陽光並且轉化了能量。這些證據都表明這種合成色素都對光誘導電子轉移系統有作用,在這個系統中豌豆蚜可以從太陽光獲得能量。
研究團隊表示會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切證明這種昆蟲真的具備類似光合作用的能力。研究人員猜測這種能力也許是這種生物的一種備用能力,當周圍環境不足以為它們提供所需資源的時候,它們就會啟用這種能力。

分佈範圍

該蟲起源於歐洲和中亞,被傳入世界各地。該蟲在世界各地廣泛分佈,主要分佈於俄羅斯、蒙古、加拿大、美國等地。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例如浙江(天目山)、遼寧、河北、北京等地。

繁殖方式


豌豆蚜
豌豆蚜
豌豆蚜屬於漸變態類昆蟲,包括卵、若蟲和成蟲3個發育階段。該蟲一年能繁殖十多代,世代重疊現象嚴重。豌豆蚜的發育周期在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下差異較大,一般隨溫度的升高而縮短。田間條件下,平均氣溫在12℃以上持續5天時,豌豆蚜便可開始繁殖;而在溫室栽培的條件下,全年均可繁殖危害。但不論一年發生幾代,均以卵的形式越冬。豌豆蚜通常產卵於植物根部,卵一般都單個分佈,數量多時也成群成堆。卵大多呈長橢圓形,初生時為黃色,然後逐漸變為綠色,最後成為光亮黑色。豌豆蚜在中國北方地區一般11月份產生兩性蚜,交尾后產卵於多年生豆科植物上越冬(下圖),而溫暖地區或溫室內全年不產生兩性蚜。
豌豆蚜是典型的世代交替昆蟲,即在食物充足、環境良好的情況下營孤雌生殖,而在環境惡化和食物匱乏時進行有性生殖。豌豆蚜的越冬卵通常小於1毫米,而其孤雌生殖的胚胎較有性生殖的卵更小。在孤雌生殖的分娩期間,從母體到第一齡若蟲需約15分鐘。豌豆蚜在適溫下,卵孵化后經過約7天即可發育成成蟲,體長達4-9毫米。豌豆蚜雌成蟲繁殖能力強,在適溫下單雌產蚜量可高達138頭,生殖期長達2-3個月。豌豆蚜在大約3/4的生活史中有無性生殖,易於近親繁殖;但因其具有識別種群中近親的能力,所以並未出現種群衰退現象,然而體色識別並非其避免近親繁殖的有效策略。
豌豆蚜的生殖受光照、溫度、寄主植物狀態等外界因素影響,外界條件的變化可使其在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之間發生轉換。豌豆蚜在夏天採取孤雌生殖和胎生的方式進行繁殖,而夏末會進行有性繁殖,並在夏季結束前產生耐寒的越冬卵。

亞種分類


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豌豆蚜綠色型Acyrthosiphon pisum pisumHarris,1776
豌豆蚜紅色型Acyrthosiphon pisum ononisKoch,1855

物種危害


豌豆蚜是許多豆科作物及牧草的重要害蟲,不但直接取食寄主植物,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還會傳播多種植物病毒。在美國,豌豆蚜的危害可導致苜蓿生產者每年損失大約6000萬美元。在中國西北苜蓿種植區,豌豆蚜每年可造成苜蓿生產10%~30%的經濟損失。豌豆蚜危害植物時,其若蟲和成蟲群集在植物的幼嫩部位,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韌皮部汁液,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開花結實等正常的生命活動,嚴重危害時甚至造成整塊田間植株死亡。此外,豌豆蚜還是苜蓿花葉病毒、豌豆耳突花葉病毒等25種病毒的主要傳播者。

防治措施


殺蟲劑:控制豌豆蚜的殺蟲劑主要有吡蟲啉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等。豌豆蚜與其天敵昆蟲均受到亞致死效應的影響,亞致死效應對於協調化學農藥防治蚜蟲具有重要的作用。
天敵昆蟲:豌豆蚜的捕食性天敵主要有瓢蟲草蛉、蝽和食蚜蠅等,而寄生性天敵研究相對較多的則為蚜繭蜂。田間調查發現,多異瓢蟲是中國甘肅省苜蓿田中主要的捕食性天敵之一,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豌豆蚜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