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野萱花的結果 展開

野萱花

藥物

野萱花為鳶尾科植物射乾的乾燥根莖。春初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乾燥。根狀莖藥用,味苦、性寒、微毒。能清熱解毒、散結消炎、消腫止痛、止咳化痰,用於治療扁桃腺炎及腰痛等症。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為不規則的塊狀,斜伸,黃色或黃褐色;鬚根多數,帶黃色。莖高1-1.5米,實心。葉互生,嵌迭狀排列,劍形,長20-60厘米,寬2-4厘米,基部鞘狀抱莖,頂端漸尖,無中脈。花序頂生,叉狀分枝,每分枝的頂端聚生有數朵花;花梗細,長約1.5厘米;花梗及花序的分枝處均包有膜質的苞片,苞片披針形或卵圓形;花橙紅色,散生紫褐色的斑點,直徑4-5厘米;花被裂片6,2輪排列,外輪花被裂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約2.5厘米,寬約1厘米,頂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楔形,內輪較外輪花被裂片略短而狹;雄蕊3,長1.8-2厘米,著生於外花被裂片的基部,花藥條形,外向開裂,花絲近圓柱形,基部稍扁而寬;花柱上部稍扁,頂端3裂,裂片邊緣略向外卷,有細而短的毛,子房下位,倒卵形,3室,中軸胎座,胚珠多數。蒴果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2.5-3厘米,直徑1.5-2.5厘米,頂端無喙,常殘存有凋萎的花被,成熟時室背開裂,果瓣外翻,中央有直立的果軸;種子圓球形,黑紫色,有光澤,直徑約5毫米,著生在果軸上。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佈範圍


產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生於林緣或山坡草地,大部分生於海拔較低的地方,但在西南山區,海拔2000-2200米處也可生長。也產於朝鮮、日本、印度、越南、蘇聯。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野萱花
野萱花

主要價值


英文名

Blackberrylily Rhizome

別名

野萱花
野萱花
烏扇,烏蒲,黃遠,烏萐,夜干,烏翣烏吹草姜,鬼扇,鳳翼、扁竹根,野萱花、扁竹、地扁竹、較剪草、黃花扁蓄、開喉箭,黃知母,冷水丹,冷水花,扁竹蘭,金蝴蝶,金絞剪,紫良姜,鐵扁擔,六甲花,扇把草,魚翅草,山蒲扇,剪刀草,老君扇,高搜山
野萱花
野萱花

來源

本品為鳶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DC.的乾燥根莖。春初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乾燥。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結節狀,長3~10cm,直徑1~2cm。表面黃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皺縮,有較密的環紋。上面有數個圓盤狀凹陷的莖痕,偶有莖基殘存;下面有殘留細根及根痕。質硬,斷面黃色,顆粒性。氣微,味苦、微辛。

炮製

揀去雜質,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乾,篩去須、屑。

性味

苦,寒,有毒。

歸經

入肺經、肝經。

功能主治

降火,解毒,散血,消痰。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氣,痰涎壅盛,瘰癧結核,瘧母,婦女經閉,癰腫瘡毒。
• ①《本經》: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
• ②《別錄》: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
• ③陶弘景:療毒腫。
• ④《藥性論》:治喉痹水漿不入,通女人月閉,治疰氣,消瘀血。
• ⑤《日華子本草》:消痰,破癥結,胸膈滿,腹脹,氣喘,痃癖,開胃下食,消腫毒,鎮肝明目。
• ⑥《珍珠囊》:去胃中癰瘡
• ⑦《滇南本草》:治咽喉腫痛,咽閉喉風,乳蛾,痄腮紅腫,牙根腫爛,攻散瘡癰一切熱毒等症。
• ⑧《綱目》:降實火,利大腸,治瘧母。
• ⑨《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洗腫,拔毒散血,跌打亦用。
• ⑩《分類草藥性》:治婦人白帶。
• ⑾《南京民間藥草》:根莖、花和種子,泡酒服,治筋骨痛。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5~10g;入丸、散;或鮮品搗汁。
• 外用:適量,或研末吹喉;或搗爛敷。

注意

實火及脾虛便溏者不宜。孕婦忌服。
• ①《別錄》:久服令人虛。
• ②《綱目》:多服瀉人。
• ③《本草經疏》:凡脾胃薄弱,臟寒,氣血虛人,病無實熱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