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回

鄭回

鄭回(生卒年不詳),唐代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人,是滎陽鄭氏在唐朝中期的重要代表人物。鄭回於玄宗天寶中舉明經,天寶(742-756)年間為西瀘(今四川西昌)縣令,後為南詔所俘,押解到太和城居住(今雲南大理南)。鄭回學識淵博,推動了當地的文化發展,也得到了南詔王室的賞識,並促成唐朝與南詔結盟,影響了南詔王國數代人,使得鄭回官居宰相,他的後代也世襲這一重要的職位。到了鄭回的七世孫鄭買嗣,鄭氏家族完全控制了南詔政權,建立了大長和王國后,實行漢化教育,並與中原王朝發展友好關係,客觀上加強了中原與西南邊陲的經濟文化交流。大長和王國傳三世而亡於內亂,大天興國取而代之。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公元757年,安史之亂時南詔攻陷巂州,鄭回被俘。閣邏鳳以其有儒學,甚愛重之,任為王室教師。異牟尋即位后,任為南詔清平官(宰相),秉政用事,積極推進漢化,主張在各個方面仿效唐朝,促使南詔與唐恢復友好關係。他還親自起草了《南詔德化碑》,在碑文中清楚表明了南詔願與唐恢復友好關係的願望。德宗貞元間,勸南詔與唐修好,十年,與唐盟誓於點蒼山神祠。
794年,南詔在洱海邊的點蒼山神祠與唐朝使臣舉行盟誓,南詔之主異牟尋面對天、地、水三大自然神與五嶽四瀆之靈,率文武大臣發誓:“請全部落歸附漢朝(即唐朝)”,南詔管轄的各部落首領也表示:願歸清化,誓為漢臣,永無離貳。唐廷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賜“南詔印”;以南詔統領的疆域設置“雲南安撫使司”,政區長官為“雲南安撫使”,由劍南西川節度使兼任,南詔由雲南安撫使節制。

個人作品


天寶戰爭”后,南詔國主閣羅鳳曾在太和城樹立“南詔德化碑”。該碑的碑文相傳為南詔清平官鄭回所撰,唐流寓南詔御史杜光庭書寫,主要頌揚閣羅鳳的文治武功,並敘述了南詔、唐朝和吐蕃間的關係,成為研究南詔歷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風俗以及民族關係的第一手材料。

軼事典故


新唐書》記載南詔之主異牟尋“遣弟湊羅棟、清平官尹仇寬等二十七人入獻地圖、方物,請復號南詔。帝賜賚有加,拜仇寬左散騎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冊異牟尋為南詔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節領使,成都少尹龐頎副之,崔佐時為判官;俱文珍為宣慰使,劉幽岩為判官。賜黃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相者引異牟尋去位,跽受冊印,稽首再拜;又受賜服備物,退曰:“開元、天寶中,曾祖及祖皆蒙冊襲王,自此五十年。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

後裔


鄭回的後裔世代為南詔清平官(宰相)。其七世孫鄭買嗣,南詔權臣。897年,鄭買嗣指使南詔蒙氏之近臣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902年,隆舜之子舜化貞死,鄭買嗣殺死舜化貞之子及南詔王族八百餘人,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