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無齒蚌的結果 展開

無齒蚌

無齒蚌

Anodonta 無齒蚌又稱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體後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藉以完成攝食、呼吸及排出糞便、代謝產物等機能。河蚌濾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機質顆粒等。背角無齒蚌(A. woodiana woodiana)及背圓無齒蚌(A. woodiana pacifica)在我國分佈很廣。

分類地位


軟體動物門瓣鰓綱(Lamellibranchia)

外部形態


無齒蚌
無齒蚌
無齒蚌具有兩瓣卵圓形外殼,左右同形,殼項突出。殼前端較圓,後端略呈截形,腹線弧形,背線平直。絞
合部無齒,其外側有韌帶,依靠其彈性,可使二殼張開。殼面生長線明顯。
殼的內面有肌肉附著的肌痕。與殼腹緣并行的外套痕;殼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個橢圓形,為前閉殼肌痕;其後上緣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縮足肌痕;其後下線為伸足肌痕。殼後端近背緣處有二肌痕,大的為後閉殼肌痕,橢圓形,其前上緣一小的是后縮足肌痕。
外套膜
緊貼二殼內面為兩片薄的外套膜,包圍蚌體,套膜間為外套腔。套膜內面上皮具纖毛,纖毛擺動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兩片套膜於後端處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入水管在腹側,口呈長形,邊緣褶皺,上有許多乳突狀感覺器;出水管位背側,口小,邊緣光滑。
呈斧狀,左右側扁,富肌肉,位內臟團腹側,向前下方伸出。為蚌的運動器官。
肌肉
與殼內面肌痕相對應,可見前閉殼肌(anterior adductor)及后閉殼肌(posterior adductor),為粗大的柱狀肌,連接左右殼,其收縮可使殼關閉。前縮足肌(antenor retractor),后縮足肌(pposterior 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連於足,一端附著在殼內面,可使足縮人和伸出。

消化系統


口位前閉完肌下,為一橫縫。口的兩側各有一對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纖毛,有感覺和攝食功能。口後為短而寬的食道,下連膨大的胃,胃周圍有一對肝臟,可分泌澱粉酶蔗糖酶,有導管入胃。胃後為腸,盤曲於內臟團中,后入圍心臟,直腸穿過心室,肛門開口於後閉殼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腸之間有一晶桿,為一細長的棒狀物,前端較粗,頂端形態變異較大,呈細尖、膨大、鉤狀、盤曲等。晶桿位於腸內,其前端突出於胃中,與胃盾下部相接。晶桿可能為儲存的食物,無齒蚌在缺乏食物條件下,24小時后晶桿即消失,重新餵食,數天後晶桿恢復存在。無齒蚌以有機質顆粒,輪蟲鞭毛蟲、藻類、小的甲殼類等為食。

呼吸器官


在外套腔內蚌體兩側各具兩片狀的瓣鰓(Lamina),外瓣鰓短於內瓣鰓。每個辯鰓由內外二鰓小瓣(lamellae)構成,其前後緣及腹緣癒合成“U”形,背緣為鰓上腔(suprabranchial chamber)。鰓小瓣由許多縱行排列的鰓絲(Branchial filament)構成,表面有纖毛,各鰓絲間有橫的絲間隔(interfilamenta junction)相連,上有小孔稱鰓孔(ostrium)。二鰓小瓣間有瓣間隔(interlamellar junction),將鰓小瓣間的鰓腔分隔成許多小管稱為水管(water tube)。絲間隔與瓣間隔內均有血管分佈,鰓絲內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用的幾個質棍(Chitinous rod)。
由於鰓及外套膜上纖毛擺動,引起水流,水由入水管進入外套腔,經鰓孔到鰓腔內,沿水管上行達鰓上腔,向後流動,經出水管排出體外。水經過鰓時,即進行氣體交換。外套膜也有輔助呼吸的功能。每24小時經蚌體內的水可達40L、鰓表面的纖毛可濾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顆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鰓尚可輔助攝食。外瓣鰓的鰓腔又是受精卵發育的地方,直至鉤介幼蟲形成。

循環系統


由心臟、血管、血竇組成。心臟位臟團背側橢圓形圍心腔內,由一長圓形心室及左右兩薄膜三角形心耳構成。心室向前向後各伸出一條大動脈。向前伸的前大動脈(aorta)沿腸的背側前行,后大動脈沿直腸腹側伸問後方,以後各分支成小動脈(artery)至套膜及身體各部。最後彙集於血竇(外套竇、足竇、中央竇等〕,入靜脈,經腎靜脈入腎,排除代謝產物,再經入鰓靜脈入鰓,進行氧碳交換,經出鰓靜脈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靜脈入心耳,即外套循環。
無齒蚌血液中含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時呈藍色,還原時無色,其與氧結合能力不及血紅蛋白,一般軟體動物100ml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過3mg。血液中含變形蟲狀細胞,有吞噬作用。因此血液除輸送養分外,尚有排泄功能。變形蟲狀細胞聚集,其偽足部分互相結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無纖維蛋白原)。

排泄器官


蚌具一對腎、由后腎管特化形成,又稱鮑雅諾氏器(organ of Bojanus);還有圍心腔腺,亦稱凱伯爾氏器(Kebers organ)。腎位於圍心腔腹面左右兩側,各由一海綿狀腺體及一具纖毛的薄壁管狀體構成,呈“U”形。前者在下,腎口開於圍心腔;後者在上,腎孔開口於內瓣鰓的鰓上腔前端。圍心腔腺位圍心腔的前壁,為一團分支的腺體,由扁平上皮細胞及結締組織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謝產物,排入圍心腔,經腎排出體外。各組織間的吞噬細胞,也有排泄功能。

神經系統


無齒蚌具有3對神經節。前閉殼肌下方,食道兩側為一對腦神經節,很小,實為腦神經節和側神經節合併形成,可稱為腦側神經節。在足的前緣靠上部埋在足內的為一對長形的足神經節,二者結合在一起。臟神經節一對,已癒合,呈蝶狀,位后閉殼肌的腹側的上皮下面,較大。腦、足、臟3對神經節之間有神經連索相連接,腦臟神經連索較長,明顯。
蚌的感官不發達,位足神經節附近有一平衡囊,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內有耳石,司身體的平衡。臟神經節上面的上皮成為感覺上皮,相當於腹足類的嗅檢器,為化學感受器。另外在外套膜、唇片及水管周圍有感覺細胞的分佈。

生殖系統


蚌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足部背側腸的周圍,呈葡萄狀腺體、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黃色。生殖導管通,生殖孔開口於腎孔的後下方很小。
繁殖和個體發育
蚌的生殖季節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鰓的鰓腔內受精。受精卵由於母體的粘渡作用,不會被水流衝出,而留在鰓腔中發育。故外瓣鰓的鰓腔又稱育兒囊(marsupium)。經完全不均等卵裂(屬螺旋型),發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內陷法形成原腸胚,發育成幼體,在鰓腔中越冬。觀察背角無齒蚌的早期胚胎細胞,確定其染色體2n=38或2n=37(第19號染色體為單個),二者的差異不明,可能與性染色體有關(馬慶福等1987)。來年春季,幼體孵出,發育成河蚌特有的鉤介幼蟲(相當於其他瓣鰓類的面盤幼蟲)。幼蟲具雙殼。有發達的閉殼肌,殼的腹緣各生有一強大的約鉤,且具齒。腹部中央生有一條有粘性的細絲,稱足絲。殼側緣生剛毛,有感覺作用。幼蟲有口無肛門。幼蟲可借雙殼的開閉而游泳。淡水中螃皺魚(Rhodaus sinensis)等,以長的產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產卵於蚌的外套腔中。如此蚌的鉤介幼蟲有機會接觸旁皮魚,可寄生在魚的鰓、鰭等處。魚皮膚受其刺激而異常增殖,將幼蟲包在其巾,形成囊狀。幼蟲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魚的養分。經2一5周,變態成幼蚌,破囊離魚體,沉入水底生活。經5年方達性成熟。以後仍繼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