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瑄

明代刑部尚書

張瑄(1417—1494),字廷璽,別號古愚,晚號安拙翁,再號觀庵,江浦(今南京浦口)人。曾任刑部四川司主事、吉安知府、廣東右布政使、廣東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巡撫河南、南京刑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書等職。弘治七年(1494年),張瑄病卒,享年七十八歲。史載張瑄材優幹濟、能力出眾,又才思敏捷,雅好賦詩作文,著有《香泉稿》、《粉署餘閒稿》、《觀庵集》、《凝清集》、《閩汴紀巡錄》、《南征錄》等書稿。在公務之餘,張瑄還校刊了多部書籍,為後世所美。

家世


世家為句容縣人,系北宋名臣張詠之後,其高祖張藎臣時遷至滁州。明初,張氏徙居湯泉,遂為江浦人。其父張俊,字俊民,自幼聰敏好學,曾徵召參修《永樂大典》,書成后擢升左軍都督府都事,後任浙江德清知縣。

生平


永樂十七年(1417),在張瑄將要出生的前一晚,其母夢見神授一兒,及張瑄出生后,果然是容貌俊美,目光炯炯有神。張瑄得中進士前亦有“夢征”。正統六年(1441),張瑄堂兄張琮夢中迎見一舉人乘白馬而來,近視之,乃張瑄也。其年秋,張瑄果中舉人。次年春,其父張俊因事往拜江浦知縣,知縣出門親迎並笑稱:“令郎已中進士!”張俊乃詫異道:“今天才會試頭場啊!”知縣乃說:“不然!我昨夜夢聞縣後山上一聲響震,便看見一人乘車,狀貌似梓潼帝君。眾人以鼓樂送其至街上,至君門而止。這不是令郎高中進士,又是什麼呢?”此外,科考前,其同學郭瑤對張瑄說:“我昨夜夢君頭戴紗帽,帽頂上窄下平,下垂兩帶。我聽說這是進士之冠,你這是要高中進士啊!”
進士及第后的張瑄,不久就被授予刑部主事一職,后歷任刑部員外郎、郎中,江西吉安知府,廣東右、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南京刑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書等職。張瑄仕途暢達,主要得益於其政績出眾,賢德有聲。據載吏部每次考核,其治績恆居天下第一。景泰四年(1453),張瑄任吉安知府。在任期間,他斷案如流,且屢斷疑獄,並革改獄弊;又開倉賑濟,災民賴以存活者甚眾。此外,他還修治當地文廟、府治、橋樑、道路等,並建閣以藏御書,建祠以祀忠節。天順四年(1460)始,他在廣東先後做右、左布政使長達12年。期間,他多次督率官軍擒殺流賊,並修建預備倉、陂塘圩岸眾多處,修築廣州新會等府縣城垣十二處。因剿賊、治政有功,張瑄數次獲朝廷所頒彩緞、銀牌、織衣、銀錠、寶鈔等物。因其功績,朝廷對張瑄有“操存端方,才識通敏”之褒,並封贈三代。成化八年(1472),張瑄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受命巡撫福建。到任后,他命所屬郡縣各建糧倉,並勸告富民出糧,以備凶荒。時閩安鎮港口的攔寇鐵索年久失修,他下令有司重造鐵索,修治鐵樁,海寇由此絕跡。不久改巡河南,時河南大飢,他於城門四處及寺觀設粥以供饑民,取官府庫房衣物以給寒者,查關廂空屋以置無居所者,因此所救活的災民不止數萬人。
張瑄輾轉南北各地居官近五十年,可謂是官運亨通,但其天性儉約,自奉如寒士,於物無所嗜好,致仕后唯聚書萬卷以教子孫。其學問宏富,為詩文才思橫溢,下筆立就,自成一家。平生所著有《香泉稿》《粉署餘閒稿》《凝清集》《閩汴紀巡錄》《奏議》《南征錄》《安拙類稿》《觀庵集》等。弘治七年(1494)九月,張瑄卒於南京,享年七十八歲,賜葬“江寧縣安德鄉唐家山”。

評價


張瑄乃明洪武九年(1376)江浦立縣以來為官最高之邑人,時人贊之:“吾邑(指江浦縣,下同)之人才,必以今都憲張公(指張瑄)為第一。”或譽之:“吾邑之人才為江北第一,而公(指張瑄)為吾邑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