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1958年成立於北京的科研機構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CISS)創建於1958年,是國家體育總局直屬、科技部保留和發展的國家級、多學科、綜合性的社會公益類體育科研事業單位。

研究所主要任務是引領和推動中國體育科技事業發展,把握國際體育科學前沿領域和未來體育事業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以國民體質監測和健身方法研究、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研究、體育政策研究、體育工程技術研究等領域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中國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務。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7個研究中心和1個綜合測試與實驗中心,有2個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有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聯合獲得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有職工113人,碩士研究生172人;組織出版《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等學術期刊和體育科技出版物。

歷史沿革


建所創業

1949年10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賀龍兼任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中央體育學院於1953年下半年正式成立(1956年3月更名為北京體育學院)。同年,體委決定聘請蘇聯專家來體育學院培養研究生,同時選派留學生赴蘇學習。
1954年2月,中央體育學院成立了研究部,負責研究生的培養並開展科研工作。
1957年12月2日,國家體委採納了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建立一所體育科學研究所的建議。
1958年4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批准同意建立體育科學研究所。同年5月15日,國家體委黨組召開會議,副主任蔡樹藩、榮高棠、黃中等人在會議上集中談了對關於建立科研所的意見。由北京體育學院抽調部分骨幹進行籌備,組團去蘇聯考察。
據1964年出版的國家體委《體育年鑒》記載,北京體育科學研究所的成立日期為1958年9月18日。

快速發展

1959年,成立了運動醫學、群眾體育和資料等研究室。
1960年,按科研所發展設想,將理論與方法研究室分成運動訓練研究室、青少年訓練研究室和生物力學研究組,成立了攝影和儀器裝配兩個輔助工作室。
1961年,精簡機構后,科研所調整了業務建制,下設5個業務研究室和一個行政辦公室,機構設置一直延續到“文革”開始。
1969年10月,科研所被撤銷,並於同年10月26日以國家體委“先遣連”的名義下放到了山西屯留的“五七”幹校
1972年3月,國家體委決定成立“體育科學研究所籌建小組”。
1973年6月23日,為了與國務院所屬部委的科研機構相一致,國家體委辦公會決定科研所改名為“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體育科學研究所”。

變革發展

1980年,科研所開始招收體育情報學和運動醫學研究生。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成立,科研所參與了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籌建。
1985年7月,科研所設立所長辦公室、人事處、行政處、機關黨委辦公室及體育科研儀器研究室,撤消原所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科研條件處。
1987年,增設中心實驗室和體育理論研究室。1987年7月24日,國家科委正式批准成立國家體委運動醫學研究所,對外稱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
1997年5月14日,“國家成年人體質監測中心”在科研所掛牌成立,標誌著國家成年人體質監測網路正式啟動。
1998年,國家體委更名為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的全稱也由原來的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更名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2000年7月13日,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掛牌成立,標誌著中國國民體質監測網路的正式啟動,正式進行了3至69歲國民的體質監測工作。
2001年1月,科研所躋身於科技部29個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同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正式批准了科研所的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2002年10月,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聯合下發的國科發政字[2002]356號文件,明確了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轉為國家非營利性科研機構。
2005年,科研所組建運動健康與恢復研究中心。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2007年,科研所運動訓練監控重點實驗室、運動心理重點實驗室成立。
2021年10月,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了2020年審核增列的博士、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入選。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職工113人。其中,“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國家體育總局高層次體育科技人才6人、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培養對象10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53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郝衛亞、馮連世、張忠秋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洪平
國家體育總局青年人才百人計劃人選:李祥臣、趙傑修、洪平、李東建、楊越、何子紅、蔡睿、張漓、趙鵬、王向東、徐建方、李然、高曉嶙、黃希發、邱雪、路瑛麗、肖丹丹、張彥峰

部門設置

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7個研究中心和1個綜合測試與實驗中心,有2個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日常辦事機構掛靠在體育總局科研所,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研究分會、運動生物力學分會、生理生化分會和體育儀器器材分會也掛靠研究所。
類別名稱 
研究中心群眾體育研究中心競技體育研究中心運動生物科學研究中心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體育工程研究中心運動健康與恢復研究中心
青少年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運動訓練監控重點實驗室運動心理重點實驗室---

科研設施

• 設備資源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科研所運動訓練監控重點實驗室成實驗室建築面積2760.4平方米,有價值2000餘萬元的儀器設備,其中大型儀器價值1664.98萬元,20萬以上的儀器設備47台。運動心理重點實驗室固定使用面積143.64平方米,實驗室儀器設備原值455.48萬元,大型儀器設備包括虛擬現實系統、事件性相關電位(ERP)、經顱磁刺激儀、眼動記錄系統、生物反饋儀、多人心理中央控制系統、行為記錄分析系統、動態腦電圖儀、腦成像儀、Apple剪輯包裝系、維也納心理測試系統等。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獲獎概況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取得部委級以上各類科技成果356項。其中,作為第一承擔單位和第一承擔人的成果有339項,包括: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國家科委、國防科委發明獎2項;國家體委科技成果獎12項;國家體育總局(體委)體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1項、二等獎34項、三等獎59項、四等獎51項;國家體育總局社會科學及軟科學獎7項;國家體育總局(體委)奧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工作獎一等獎21項、二等獎22項、三等獎59項;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9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14項。
部分國家級獲獎列表 
時間獎項項目承擔人
2009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優秀運動員運動訓練的生理生化監控理論與方法馮連世
2005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的診斷和監測系統的研究與建立王清
2007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乒乓球競技制勝規律的科學研究和創新實踐吳煥群
1999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國女子足球隊訓練控制及身體恢復的研究劉丹
1995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高原訓練對提高優秀游泳運動員身體機能的作用翁慶章
1993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賽艇多參數遙測分析系統的研製與賽艇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盧德明
1987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科學選材的研究楊天樂
1989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於道中
1989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0年中國的體育》研究報告熊斗寅
1985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青少年兒童身體形態、機能與素質的研究陳明達
1983國家科委發明四等獎MB-I型脈衝水力按摩機黃雨成
1984國家科委、國防科委發明獎三等獎B--82型乒乓球發射機的研製韓同康
• 課題承擔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科研所共完成各類科研課題613項。
1991至1998年,科研所先後承擔了1992、1996年奧運會和1994、1998年亞運會以及1998年冬奧會的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工作。在備戰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工作中,科研所有80名科技人員共同承擔了涉及13個運動項目的25項課題。
在1995-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周期,科研所攻關課題涉及17個運動項目。
1998年,科研所共承擔國家體育總局亞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課題14項。
• 論文發表
從建所到1998年40年裡,科研所科研人員共完成科研報告和論文2000餘篇,在各種國際會議上發表了200餘篇學術論文。
2001年至2005年間,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1篇,出版專著19部,獲得專利3項。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主要完成了《中國成年人體質測定標準的研究》、《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修改與研究》、《實用體質學之研究》、《中國人手腕骨發育標準CHN法》等重大課題。在完成全國成年人體質監測基礎上,出版了《中國成年人體質監測測定指南》和《1997年中國成年人體質監測報告》等,發表論文獲得美國骨科學會優秀論文獎、第八屆國際運動生物化學會議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國際奧委會主席體育科學榮譽提名獎和第27屆FIMS世界運動醫學會議“最佳牆報論文獎”等。

學術期刊

• 《體育科學》
《體育科學》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辦,國家體育總局主管,編輯部設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科技書刊部,1981年創刊。
《體育科學》雜誌開設的主要欄目有:研究報告、綜述與進展、爭鳴與探索、博士論文以及學會信息等。
• 《中國體育科技》
《中國體育科技》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是反映中國體育科學研究各領域發展的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創刊於1959年,為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綜合影響因子為0.895。
《中國體育科技》雜誌是中國體育領域的重要科技期刊,有科研成果、調研報告、專題論文、經驗總結、問題探討等欄目。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從1980年起開始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有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研究所與上海體育學院聯合獲得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2013年9月,經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准(人社部發〔2013〕61號),體育總局科研所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設站單位。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醫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運動人體科學、教育訓練學(與上海體育學院聯合培養)

教學成果

截至2016年,研究所與上海體育學院已經聯合招收和培養了55名博士生,同時與上海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172人,研究生畢業人數達217人。

合作交流


• 國際合作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體育總局科研所與德國、韓國、芬蘭、奧地利、白俄羅斯、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烏拉圭南非、新加坡、澳大利亞、古巴等國家的體育科研機構或高校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係。
2016年7月6日至7月10日,研究所科研人員赴奧地利參加了2016年歐洲體育科學大會。3月24日,研究所舉辦了中日合作體質研究會。
• 院地合作
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
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
2016年11月,研究所與華為共同建立運動健康聯合實驗室。10月,和無錫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共同推進國家體育物聯網應用示範項目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建設無錫智慧體育產業園,協助無錫建設智能場館、智能健身、智能穿戴設備等物聯網示範工程,與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 學術會議
2016年,研究所承辦了2016年全國運動增強體質與健康學術會議,主辦了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等學術交流會議、第三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 和2015年全國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管理人員培訓班等培訓班。
活動名稱類別時間
2016年全國科學化訓練與監控培訓班聯合主辦2016年12月9日
2016年全國運動增強體質與健康學術會議聯合主辦2016年12月9日
體育改革與治理專題學術研討會主辦2016年10月8日
第四屆中國多巴高原訓練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暨首屆高原訓練與體能培訓班主辦2016年8月2日
2016年第一期全國社區和職工體育幹部培訓班承辦2016年5月9-14日

文化傳統


標識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釋義:標誌採用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首寫字母“c”與中國玉佩造型為基本設計元素,傳達了中國國家概念及中國特點,整個標誌揚東方體育之“意”,西方體育概念之“力”,追求中國傳統氣的生動,及蘊含期間的東方力量之美——變化、無形、亦柔亦剛的最高境界。在表現形式上,用現代藝術手法將中國傳統瓦當圖案抽象變形,體現了體育運動的特徵,而瓦當圖案嚴謹的適合在圖形中,體現了體育機構的嚴謹性,空白處的瞳孔契合研究所的行業特徵——等待科學的鑰匙開啟體育奧秘之門。

文化活動

根據2017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舉辦了五四青年節系列活動、第八屆職工運動會、登山比賽等體育競賽,五四青年節座談會和公文培訓等文化活動。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所長、黨委書記張良
副所長、黨委委員馮連世
副所長廉森

歷任領導

職務任期姓名
所長1958.08—1972.05趙斌
黨的核心小組組長、所長1973.04—1979.05黃顯文
所長1979—1980馮銘
所長1981.04—1982.12馬彬
所長1982.12—1994.04陸紹中
所長1994.04—2000.05趙炳璞
副所長(主持工作)2000.06—2001.02李元偉
所長2001.02—2003.07李元偉
副所長(主持工作)2003.06—2004.11田野
所長2004.11—2015.06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