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子山鎮

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下轄鎮

譚子山鎮,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下轄鎮,地處衡南縣西部,東與三塘鎮接壤,東南與洲市鄉為鄰,南連茅市鎮,西南連柞市鎮,西接泉湖鎮,北與衡陽縣交界,行政區域面積110.5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譚子山鎮戶籍人口有46186人。 

1956年,撤區並鄉,屬譚山鄉。1961年,恢復區建制,為譚子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1995年,撤區並鄉,由原京山鄉和原譚子山鎮合併而成。截至2020年6月,譚子山鎮下轄2個社區、17個行政村。 

2011年,譚子山鎮的財政總收入589萬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70萬元,比上年增長1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90萬元,增值稅50萬元,企業所得稅20萬元。2018年,譚子山鎮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個。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屬清泉縣
民國時期,屬衡陽縣。
1949年10月,屬衡陽縣第四區。
1952年7月,屬衡南縣第十四區。
1956年,撤區並鄉,屬譚山鄉。
1961年,恢復區建制,為譚子山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鄉。
1995年,撤區並鄉,由原京山鄉和原譚子山鎮合併而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譚子山鎮地處衡南縣西部,東與三塘鎮接壤,東南與洲市鄉為鄰,南連茅市鎮,西南連柞市鎮,西接泉湖鎮,北與衡陽縣交界,行政區域面積110.54平方千米。
譚子山鎮
譚子山鎮

自然資源

譚子山鎮境內高嶺、土橋、松陂等村建築石材豐富,每年可為建築市場提供上萬噸建築資源。
2011年,譚子山鎮有耕地面積3.9萬畝。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譚子山鎮轄區總人口約4.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萬人,城鎮化率26%。總人口中,男性24975人,佔52.9%;女性22264人,佔47.1%;人口以漢族為主,達46530人,佔99%;少數民族470人,佔1%。2011年,人口出生率13.3‰,人口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長率8.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24.95人。 
2017年末,譚子山鎮常住人口有23402人。 
截至2018年末,譚子山鎮戶籍人口有46186人。

社會


譚子山鎮物產資源豐富。擁有無公害蔬菜基地8000畝,花卉苗木基地3個,300餘畝。牲豬養殖產業化漸成規模,有年-中欄肉豬上百頭的規模豬場84個,譚子山鎮共計年出欄肉豬逾5萬頭,出籠家禽75萬羽,鮮魚8萬擔。譚子山鎮成為衡陽市重要的農產品供應基地,產品遠銷外省及香港等地。高嶺、土橋、松陂等村建築石材豐富,每年可為建築市場提供上萬噸建築資源。
電力十分發達,農村電網改造已普及,城鎮建設初具規模,撤區並鄉后,共投資6000萬元,建起商住樓18萬平方米,大廈林立,街道寬闊,昔日的茺山變成現代亮麗的風景。農業產業結構形成特色,烤煙、棉花、高梁、玉米、果木、大棚菜形成規模,養雞、養鴨、養豬形成品牌。鎮村企業飛速發展,抓住本地資源優勢,創建了譚子山礦產集團公司和長龍金世紀加油城,組建了譚子山建築集團公司。奪取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雙豐收,工聯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周興榮同志又被評為全國先進黨務工作者,成為譚子山鎮鮮艷的旗幟。

教育

2011年末,譚子山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540人;小學5所,在校學生126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學生800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學生90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譚子山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台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6處,各類文化專業戶2戶,各類圖書室25個,藏書5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46人。1996年,建成譚子山鎮有線電視台,后改稱譚子山鎮廣播電視站,2011年,有線電視用戶1136戶,入戶率9%。 

體育事業

2011年末,譚子山鎮有學校體育場1個。1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農民健身場所5個。 

醫療衛生

2006年,譚子山鎮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為85%。
2011年末,譚子山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4個;有床位4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0張;固定資產總值11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0名,其中執業醫師12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1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萬人次。33個村村民和3個居民委員會居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業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展,鄉內現有中學1所、小學22所、在校學生近4000人,鄉政府繼續投資16萬元完善教學配套設施,2007年順利通過了國家教育“普九”驗收。有醫院1所,醫療點23個,床位42個,固定資產205萬元,醫技人員21人。2006年譚子山鎮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為8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黨中央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貧等問題而出台的一項惠民利民政策。譚子山鎮自“新農合”工作開展以來,鄉黨委和政府認識明確,組織有力,工作紮實,穩步推進,使該項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
譚子山鎮2007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工作已基本完成。參合農民共26888人,參合率為83.56%,參合基金為143172元。分譚子山鎮有879人次得到補助,補償費用累計681300元,佔總醫療費用近30%。為了推進餘慶鄉“新農和”工作更好更快的發展,黨委書記謝淑洪同志明確指出要繼續高度重視、明確責任、加強宣傳、多做工作,使“新農合”政策家喻戶曉,激發群眾的參合熱情,讓餘慶鄉更多的群眾能充分享受到“新農合”帶來的實惠。 

社會保障

2011年,譚子山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54戶,人數387人,支出88.7萬元,比上年減少1.2%,月人均190.9元,比上年增長1.1%,醫療救助11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56人次,共支出10.3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848戶,人數1737人,支出138.2萬元,比上年減少1.2%,社區服務設施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會服務站3個。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5萬元,使124人困難群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47萬元,比上年增長5%;基金支出合計30萬元,比上年增長2%。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萬人,參保率90%。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譚子山鎮有郵政局1處,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5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000門,固定電話用戶1450戶,行動電話用戶11500戶,網際網路用戶760戶。 

交通


2011年,譚子山鎮境內有湘桂鐵路、湘桂鐵路複線、國道322線等3條交通幹線交匯。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譚子山鎮下轄3個社區:水蓮、背銀、車站,33個行政村:司馬、蓮塘、興隆、水井、翔龍、味子、炮公、清福、滿塘、五塘、上塘、工聯、民主、木潭、楓樹、宋橋、探山、樂嘉、林陵、楊湖、蟠龍、增市、同福、團嶺、香花、銀花、石村、大田、高村、長丘、楊梅、馬塘、常江。 
截至2020年6月,譚子山鎮下轄2個社區:水蓮社區、車站社區,17個行政村:司馬村、蓮塘村、水井村、翔龍村、炮公村、五塘村、上塘村、工聯村、楓樹村、木潭村、樂嘉村、楊湖村、增市村、香花村、大田村、長丘村、高楊村,鎮人民政府駐興隆村。

經濟


綜述

2011年,譚子山鎮的財政總收入589萬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70萬元,比上年增長1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90萬元,增值稅50萬元,企業所得稅20萬元。 
2018年,譚子山鎮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個。 

第一產業

2011年,譚子山鎮農業總產值3.3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5萬噸,人均813千克,其中稻穀3.2萬噸,玉米0.3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煙葉、棉花、油菜。2011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87萬畝,產量5000噸。主要品種有油菜、棉花、煙葉等,其中煙葉400噸,棉花1200噸,油菜籽1200噸。畜牧業以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2萬頭,年末存欄1.5萬頭;家禽年飼養量60萬羽。 
譚子山鎮農業發達,頗具特色。譚子山鎮有耕地面積1536公頃,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526.83千瓦。糧食測量穩定,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漸擴大,盛產蔬菜和藥材。養殖業初具規模,譚子山鎮擁有萬頭養豬場一個、千頭養豬場一個、百頭養豬場四個;擁有萬羽養雞場五個,全年養雞出籠上市20萬羽。譚子山鎮有用材林9783畝,經濟林37085畝,其中油茶林34792畝;完成幼林撫育1000畝,墾複油茶山6800畝。
工地
工地

第二產業

譚子山鎮的工業以化工、建築材料、重晶石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5.6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擁有工業企業6家,職工600人。 

第三產業

2011年,譚子山鎮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280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共有商業網點5個,職工400人;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50億元。 
金融業
2011年末,譚子山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7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各項貸款餘額0.4億元,比上年增長12.9%。
譚子山鎮
譚子山鎮

政府政策


譚子山鎮黨委和政府立足譚子山鎮實際情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首先,在推動城鎮化、工業化的同時把握農業這個基礎,穩定農業生產,大力發展養殖業,推動新農村的建設。黨委書記謝淑洪同志親自組織譚子山鎮、村兩級幹部深入哲橋鎮、溫氏集團等鄉鎮和企業參觀、學習經驗技術。其次,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社會文化的發展,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譚子山鎮人民富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譚子山鎮人傑地靈、交通便捷、充滿活力。勤勞智慧的三萬餘慶人民將在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鄉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的貫徹“依站融城、以園興鄉、科學發展”的發展戰略。餘慶一定更加美好。

處理工程


隨著小城鎮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生活垃圾逐年增多。為紮實推進“城鄉同治”,衡南縣譚子山鎮黨委、政府決定籌資120萬元興建日處理垃圾5~6噸的填埋場。
該鎮通過召集群眾代表和技術人員對項目規劃、地點選址進行可行論證,在該鎮人口相對稀少、交通十分便利的興隆村李慶堂組征地50畝。該垃圾填埋場三面環山,地處紫色頁岩,在鎮規劃內的自然保護區內,且在供水水源規劃區之外,對滲透有很好的防護作用,避免了垃圾二次污染。
譚子山鎮規劃建設管理所負責人、助理工程師胡耀華告訴筆者:為保證工程項目順利進行,垃圾收集處理工程項目總投資計劃投入120萬元。計劃投入60萬元,用於徵地和垃圾場所需工程費用,主要是修路、平整及防滲墊層;計劃在2013~2014年硬化填埋場道路2.5公里,投入資金40萬元;2014~2015年投入資金20萬元,逐步完善垃圾處理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