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市鄉

湖南省衡南縣三塘鎮下轄鄉

洲市鄉,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下轄鄉,地處衡陽市西南部,東與衡陽市蒸湘區雨母山鄉接壤,南連硫市鎮,西臨譚子山鎮,西南連柞市鎮、茅市鎮,北靠三塘鎮,行政區域面積99.6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洲市鄉總人口有4.16萬人。 湘桂鐵路徠穿過享塘、寶慶、雲盤三個村,322國道與鄉界西北端相鄰,四古公路自北向南橫跨境內中心。

全鄉總面積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084畝,其中水田面積35393畝,退耕還林面積8600餘畝。洲市鄉總面積99平方公里,轄區內總人口36864人,管轄25個行政村,391個村民小組9869戶。

1958年9月,設立洲市人民公社。1983年5月,設立洲市鄉人民政府。1995年4月,與大山鄉合併為洲市鄉。 2015年11月,撤銷洲市鄉,成建制併入三塘鎮。 2011年末,洲市鄉下轄2個社區、26個行政村。 

2005年,洲市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2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78元,人均純收入近1000元。2011年,洲市鄉的財政總收入836.2萬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完成地稅298.4萬元,國稅22萬元。2016年1月8日,洲市鄉併入三塘鎮。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屬清泉縣。
民國時期,屬衡陽縣。
1952年,屬衡南縣。
1958年9月,設立洲市人民公社。
1983年5月,設立洲市鄉人民政府。
1995年4月,與大山鄉合併為洲市鄉。 
2015年11月,撤銷洲市鄉,成建制併入三塘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徠洲市鄉地處衡陽市西南部,東與衡陽市蒸湘區雨母山鄉接壤,南連硫市鎮,西臨譚子山鎮,西南連柞市鎮、茅市鎮,北靠三塘鎮,行政區域面積99.6平方千米。2015年11月,撤銷洲市鄉,成建制併入三塘鎮。

自然資源


洲市鄉地下蘊藏豐富的煤、鐵、石灰石,煤炭探明儲量達5億噸。木材蓄積量大,盛產楠竹杉樹、松樹、四季桂、紅豆杉、方竹、香樟。還有珍貴野生,動植物,如彌核桃、山雞、山牛、鹿、野豬等。
2011年末,洲市鄉有耕地面積4.3萬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洲市鄉下轄2個社區2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洲市村。
洲市鄉區劃詳情
社區洲鞏橋、小橋
行政村洲市、車山、芷江、靈官、樂洪、溪田、馬頸、竹園、竹塘、學塘、享塘、寶慶、雲盤、大山、橋頭、江華、岳龍、上迎、群英、曲龍、大沖、南鋪、豪富、長春、和平、廟山坪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洲市鄉轄區總人口4.1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980人,總人口中,男性22031人,佔52.89%;女性19871人,佔47.11%。人口以漢族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10.5‰,死亡率5.04‰,人口自然增長率5.4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17人。

經濟


綜述

2005年,洲市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2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78元,人均純收入近1000元。
2011年,洲市鄉的財政總收入836.2萬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完成地稅298.4萬元,國稅22萬元。 
農業
2011年,洲市鄉的農業總產值7.5億元。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85萬噸,人均653.9千克,其中稻穀3.6萬噸,雜糧0.25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2011年,油菜種植面積1.34萬畝,產量2.24萬噸。
洲市鄉的畜牧業以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76萬頭,年末存欄2790頭;羊飼養量7060隻,年末存欄580隻;家禽年飼養量34.5萬羽。 
商業
2011年,洲市鄉有洲市、大山橋等4個農產品交易集貿市場,年成交額6000萬元。 
金融
2011年末,洲市鄉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68億元,比上年增長20%;各項貸款餘額5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

經濟概況

境內盛產稻穀、鮮魚,是典型的漁米之鄉,牲豬、家禽養殖等養殖業興旺發達,相當一部分農民發展了庭園經濟。民營企業迅速發展,衡洲建安公司晉陞為國家一級企業,年實現總產值3.5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蓬勃發展,洲市鄉水利灌溉自成體系,無中小型灌區依託,全鄉擁有小(一)、(二)型水庫21座,灌溉渠道星羅棋布。洲市中學、大山中學經逐年投資擴(改)建已初具規模,成為全縣初級中學中的佼佼者。鄉敬老院經過重建搬遷,面積達30餘畝,已成為老人理想的休養場所。洲市鄉耕地17375畝(其中水田13737畝),林地近20萬畝。省道315公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境內山上盛產竹木、油茶;地下蘊藏豐富煤、鐵、石灰石,煤炭探明儲量達5億噸。素有“山有搖錢樹,地為聚寶盆”之說。
洲市鄉共有企業126家,其中煤礦企業114家,石料礦6家,探礦權鐵礦1家,水泥廠、紙廠、選礦廠、精粉廠、冶鍊各1家。年產值超500萬元的企業達50家。2005年,洲市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2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78元,人均純收入近1000元。洲市鄉共有學校10所,其中中學1所,完小7所,辦學點2個。洲市鄉醫院現有職工136人,其中主治醫師12人,有20多個臨床科室,病床100多張。洲市鄉中學和洲市鄉中心完小於2002年通過市級驗收,創建為“市示範性初級中學”和“市示範性中心完小”。中學還被縣綠化委員會授牌為“園林單位”。

經濟發展

2010年度,洲市鄉在衡南縣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鄉黨委書記肖華和鄉長陽曉宏精誠團結,緊密凝聚鄉黨政領導班子,齊心協力率領全鄉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堅持以黨的十七屆四、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富民強鄉、實現鄉域經濟和諧發展為目標,積極探索,努力實踐,銳意進取,實現了全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基礎設施改造煥然一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
洲市鄉是地處衡南縣西部丘陵地帶的一個農業大鄉,為打破過去傳統的“稻穀+稻草”經濟格局,於是“要想富、先修路”就成為該鄉黨委政府一貫堅持發展鄉域經濟的理念,為改變該鄉落後的道路交通環境,該鄉“十一五”規劃的所有通鄉通村公路110.2公里,在鄉黨委政府的精心組織下,已全部硬化通車。僅去年一年就硬化鄉道“四(塘)古(山)公路”17.6公里,長春、學塘等四個村的通村公路12.3公里,而且通組公路硬化也在如火如荼開展,去年已有上迎新屋皂、封家村,曲龍夏蓮房等村的通組公路近12公里硬化竣工,該鄉的公路交通網已全面合攏,道路交通環境全面改善,為全鄉的經濟發展夯實了基礎。水利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命脈,該鄉的水利灌溉由13座小(一)(二)型水庫組成獨立的灌溉水系,無大中型灌區相援。為確保旱澇保收,增加農民收入,鄉黨委政府未雨綢繆,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對全鄉的水庫、渠道、骨幹塘、山平塘進行保安維修、清淤擴容。全年累計籌集投入資金538萬餘元,其中鄉財政投入12萬元,爭取水庫保安項目資金350萬元,小農水項目資金56萬元,群眾自籌120餘萬元。投勞36.2萬個,完成土石方29萬方,完成小(一)型水庫保安1處(群英水庫)。完成渠道清淤46千米,完成水毀工程(包括渠道)54處420多米,完成骨幹塘、山平塘清淤維修擴建423處,砼硬化山平塘42處。形成了暢通的灌溉水系,實現了小水利抗大旱的目標。農電是發展經濟的主要能源,該鄉黨委政府把改善供用電環境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積極爭取農網改造的政策扶持,去年完成了學塘、長春、曲龍等村農網改造工程,用電環境進一步優化,同時為改變該鄉長期以來供電不足的問題,鄉黨委政府想盡千方百計,積極爭取省電力主管部門在上迎村建造35KVA變電站項目,目前已進入征地階段。洲市鄉在做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丘陵地帶農田的綜合利用,去年在竹塘村投資近400萬元完成了600餘畝的農田國土整理項目,打破了丘陵地帶農田不能機械化耕種的歷史。
惠農、支農政策暖民心,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工作均衡發展
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減輕農民負擔,該鄉黨委政府從不在“兩補”資金和退耕還林資金及其他各項惠農、支農資金上打折扣,全年的“糧食兩補”資金415.7萬元,退耕還林資金133萬元,公益林資金4萬元已按時發放到農民手中。在發展糧食生產方面,為了提高農民防治病蟲害和良種育播等方面技術,該鄉編印了《洲市鄉農業快訊》13期,主辦了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及病蟲害防治培訓班15場次,共發放資料3.5萬餘份,同時在南卜、大山、洲市、靈官等市場設立農技服務點,指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肥料、新技術,為糧食增收提供了後勤保障。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方面,該鄉一是全力抓好春冬撫育補植工作,二是狠抓森林防火工作。三是抓好林權制度改革,全鄉6.3萬畝山、林地林改工作全部完成,切實保障了農民權益。
加大農業產業結構力度,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鄉黨委政府為發展鄉域經濟,做活做強了“農”字文章,一是進一步發展糧食產品,全鄉35700餘畝稻田全部耕種,沒有拋荒現象,僅早稻的種植面積就達到了75%以上,造就了該鄉以竹塘、靈官等村為軸線的“國家級超級稻萬畝種植示範基地”。二是進一步鞏固了經濟作物連片種植基地,雙低油菜種植達1.3萬畝。三是養殖業產業化程度加大,進一步活躍了全鄉經濟。全年新增100頭以上生豬養殖戶30戶,新增母豬養殖300頭,新增1萬羽家禽養殖戶12戶,形成了曲龍山口堰、竹塘長塘洪山2個5000頭牲豬和萬羽家禽養殖基地,全鄉年出欄生豬3.8萬餘頭,現存欄生豬1萬餘頭,全年出籠家禽50萬餘羽,現存籠家禽15萬羽。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同時,該鄉的南鄉鋪漁在衡陽市內的品牌優勢進一步顯現,隨著養殖業獎扶政策的進一步落實,該鄉的養殖業發展勢頭更旺,特別是成功引進了小泉水庫開發項目,成立了衡南縣三合畜禽養殖合作社,引進資金近2000萬元發展漁業、生豬生產及休閑農業,這樣使該鄉農業經濟迅猛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工業企業充滿活力,新型工業化長勢發展
為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促進人民群眾儘快步入小康社會,該鄉大力扶持現有企業,引導企業進行技改和股份制改造,以提高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衡洲公司去年年產值近5.1億元,創利稅4230多萬元,富安鞭炮廠投入近100萬元完成了技改,安全程度、生產能力大大加強,去年年產值達450萬元,創利稅95萬元,衡洲印刷廠較上年產值明顯增大,銷售收入顯著提高。去年該鄉還成功引資500多萬元,創建了靈管採石場、洲市銅石選礦廠等企業,現已全面正常運行生產,這些企業的落戶為該鄉工業經濟長勢發展輸入了新鮮血液。
百舸爭流千帆竟,乘風破浪正遠航。立足新的坐標,對照新的願望。洲市鄉正以手中如椽巨筆,繪就一副面向未來,追求卓越的嶄新畫卷。

產業發展

洲市鄉風景
洲市鄉風景
2005年洲市鄉被委授予“全國文明洲市鄉”稱號。洲市鄉的企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產業為主,交通運輸、物流商貿、農林加工、畜牧養殖、文化休閑、旅遊開發等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洲市鄉共有企業126家,其中煤礦企業114家,石料礦6家,探礦權鐵礦1家。洲市鄉內有洲市鄉水泥廠、東嶽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吉林橋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安興紙業湘東公司、華豐礦業等主要企業。洲市鄉是典型的資源型洲市鄉,煤炭產業是洲市鄉域經濟和洲市鄉村財政的主要支柱。歷年來,洲市鄉黨委、政府按照“依法辦礦、安全辦礦、規範辦礦、規模辦礦”的要求,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設備進行示範礦井建設,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2005年,洲市鄉煤炭總產量達210萬噸,年產超500萬的大型煤礦企業達50家。洲市鄉為資源大洲市鄉,改革開放后,逐步成為產煤之洲市鄉、汽車之洲市鄉、旅遊之洲市鄉。2003年由政府確定為攸縣八大中心集洲市鄉,是攸縣東部山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洲市鄉交通便利,條件優越,經濟發達,民風純樸。黃蘭公路穿過洲市鄉,村村通水泥路。經濟蓬勃發展的洲市鄉,煤礦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洲市鄉82隻有證煤礦順利通過省、市驗收,實現了“兩證”核發,促進了煤礦產量上規模、開採上水平、安全上台階。2005年洲市鄉的工作以財政增長,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繼續緊扣“立足資源優勢,加快產業開發,建設經濟強洲市鄉”的工作主題,實施工業強洲市鄉、商貿活洲市鄉、鄉興洲市鄉三大戰略。現在農業五大樣板基地正在興起,旅遊開發日益旺盛。鄉建設正在擴容。

文化


地名由來

洲市鄉因鄉政府駐地位於洲市村的古商賈之地“洲鞏橋”而得名。

特色資源

鄉中心距市42Km,距縣48Km,鄰近國道319線10Km,全程皆為水泥硬化路面。洲市鄉擁有煤、鐵礦、鉛鋅、石料等豐富的地下礦藏資源,境內植物資源豐富,森林植物被覆蓋率為60%,其中千年古樟和紅豆杉為境內一大風景,在水電資源、竹木資源和旅遊景點等方面有獨特的優越條件。區域內富含煤、鐵、石灰石、錳、鉛鋅等礦藏,尤其以石灰石儲量最多,佔全縣總量的80%以上,且品質最好,經精細加工,遠銷中國各地。全鄉擁有煤礦企業6家,礦石企業20家,並於2005年成立了碳酸鈣企業聯合商會。境內森林覆蓋率80%以上,木材蓄積量大,盛產楠竹、杉樹、松樹、四季桂、紅豆杉、方竹、香樟。還有珍貴野生,動植物,如彌核桃、山雞、山牛、鹿、野豬等。洲市鄉域經濟有著跨越式的發展。全鄉擁有各類企業500餘個,具有本定規模的企業30家。2003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6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00萬元。初步形成了煤炭、鐵礦、石灰石、輕質碳酸鈣、滑石、名優特水果、特種養殖、竹木加工、風景旅遊、邊界貿易等特色產業。

交通


2011年,洲市鄉境內有湘桂鐵路、縣道X071線“四(塘)古(山)”公路。2011年末,全鄉通村公路已經全部硬化,通車里程112.5千米。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洲市鄉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10人;小學12所,在校學生177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初中在校學生92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30%。
洲市中學是全縣2006年唯一一所參與創建示範性農村中學的鄉鄉中學,教學設施較為完善,2006年初中畢業會考中,擇優錄取22人,居全縣農村中學之首。2005年又100餘萬元完善商業大道、農民文化廣場等重點項目的配套工程。鄉區自來水普及率達94%,有線電視普及率達100%,村組水泥路硬化率達90%以上。洲市鄉現有龍燈隊11個,籃球隊8人,秧歌隊、腰鼓隊各3支。每年都開展龍燈、卡拉OK、象棋、書法、秧歌腰鼓、農民籃球、老年人健身操等比賽活動。每年還舉行一次寶寧寺放生節,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品位。2005年先後舉辦了慶“七一”黨員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賽和“洲市鄉農民文化活動周”等大型群眾性文體活動,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歌唱家蔣大為應邀參加農民文化周活動。鄉文化服務中心先後被評為“全省百強文化站”和“全省農村百佳業餘劇團”。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洲市鄉有鄉文化綜合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6處,各類圖書室26個,藏書16萬餘冊。2000年12月,建成洲市鄉有線電視台,后改稱洲市鄉廣播電視站,2011年,有線電視用戶364戶。 

醫療衛生

有縣級醫院1所(攸縣第三人民醫院),有鄉衛生院兩所(高梘衛生院、市上坪衛生院),鄉村醫療點31個。充分發揮攸縣市鄉在攸縣東部山區地理、交通、經濟上的區位優勢,加強市場建設,優化市場環境。建有“乾融賓館”、“東方商廈”、“嘉嘉樂超市”“橋東超市”、“傢俱超市”等幾十家大型商業中心,批發零售業加速發展,滿足了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消費需求。洲市鄉實施城鄉帶動戰略,確立了“一個中心鄉(洲市鄉),三個村級鄉(即曉曙、滿江、廣黃)”的城鄉布局。2004年,投資120多萬元,美化、綠化、亮化了鄉區老街。
2011年末,洲市鄉有門診部(所)3個;村衛生室25個,有床位50張。專業衛生人員41名,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5人。2011年末,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萬人次。26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社會保障

2006年,三鄉工農業總產值18.77億元,財政收入1069萬元,洲市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分別是4880元、4638元、4945元。洲市鄉有中小學26所,其中中學3所、中心完小3所、小學20所,教職工508人。縣級醫院1所(攸縣第三人民醫院),鄉衛生院兩所(高梘衛生院、市上坪衛生院),鄉村醫療點31個。2006年,工農業總產值18.77億元,財政收入1069萬元。
洲市鄉已全部實行了計劃生育村民自治,通過計生獎勵政策,嚴格目標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嚴控人口數量,改善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計生工作位於株洲市、攸縣先進行列。通過社會治安秩序集中整治,營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啟動礦山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營造了生態文明的自然環境;開展經濟秩序集中整頓,營造了規範有序的經濟環境。
2011年末,洲市鄉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3戶,人數51人,支出98088元,月人均238元;醫療救助13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70人次,共支出9.3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23戶,人數1428人,支出125萬元,月人均8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2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6.8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6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1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9萬人,適齡參保率100%。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洲市鄉有郵政代辦所2處,電信移動服務網點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000門,固定電話用戶2100戶,電話普及率41%;行動電話用戶1.5萬戶,網際網路用戶380戶。

獲得榮譽


2005年,洲市鄉被委授予“全國文明洲市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