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
1987年正中書局出版的圖書
早年以《間島問題》、《承化寺說》等文揚名天下,曾被一向狂傲不羈的章太炎贊為“具總理之才”。他一生為中國憲政奔走,力倡責任內閣制。1913年2月大選結果,國民黨大勝,行將出任內閣總理之時,招致政敵暗殺,年僅三十二歲。
他早年留學日本,關注時政,西方民主憲政議會內閣等社會制度打開了他的眼界,給了他深刻影響。武昌起義后,他與黃興同赴武漢,起草了《鄂州約法》。這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草案了,對日後的《臨時約法》影響深遠。此外,他翻譯的《日本憲法》、《英國制度要覽》等著作,也給知識界和革命黨內許多人對憲政這個新生事物有了感性的認識。政治上,他主張"責任內閣"和政黨政治,反對袁世凱專權。他提出的“我們要在國會裡頭,獲得過半數以上的議席,進而在朝,就可以組成一黨的責任內閣;退而在野,也可以嚴密地監督政府,使它有所憚而不敢妄為,應該為的,也使它有所憚而不敢不為。”他說:“內閣不善而可以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變易之。”他說:“應當由內閣代總統對國會負責,凡是總統的命令,不僅要閣員副署,並由內閣起草,這才是責任內閣制的精神。”多麼好的政治構想,多麼好的有效杜絕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的社會制度!臨終時致電袁世凱仍殷殷不忘國是仍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輝:“竊思仁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於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豪權利之見存,今國基未穩,民富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會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鑒納。宋教仁”。宋教仁被刺后,整個上海為之震撼,群情憤慨,素不相識的人一批批自發地趕到滬寧鐵路醫院問訊。宋教仁臨終之際,黃興、于右任等守候在側的朋友,無不失聲痛哭。孫中山連夜從日本趕回上海,親自主持了宋教仁的葬禮。次日,宋教仁的靈柩移往湖南會館,前來送行的人有幾千人,所到之處,都是人山人海,道路阻塞,但氣氛嚴肅靜穆。一路祭者不絕,弔客之多、秩序之整、觀者之擠,可謂盛況空前,人們目睹遺像莫不肅然起敬。孫中山的輓聯是:“作公民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民主黨領袖湯化龍的輓聯是:“倘許我作憤激語,謂神州將與先生毅魄俱沉,號哭范巨卿,白馬素車無地赴;便降格就利害觀,何國人忍把萬里長城自壞,從容來君叔,抽刀移筆向誰言。”林長民在輓聯中說“政舉人存,人亡政熄”。1924年6月,佔地百餘畝的宋教仁公園在上海閘北落成,宋教仁的遺體葬於園內。墓頂塑一展翅雄鷹,象徵先烈革命的凌雲之志。![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2/m728b3a33b81773a89fd45c9f92a8ca2a.jpg)
![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2/m728b3a33b81773a89fd45c9f92a8ca2a.jpg)
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
九州何處可避秦?
男兒無畏灑碧血,
漁父有膽剮龍鱗。
千年黃袍付烈火,
一部約法系黎民。
九旬歲月真如夢,
而今遙想淚滿巾。
第一章 求學時代之環境與背景2 | 一經世致用學風之復興4 |
講求時務注意新學6 | |
湖南自立自保之主張8 | |
湖南留日學生刊行留學譯編2 | |
民族主義之教育與湖南自治論15 | |
武昌文普通中學與革命風潮18 | |
科學補習所與華興會舉義之失敗29 | |
第二章 日本六年30 | 二十世紀之支那與睡獅33 |
中國革命同盟會之成立39 | |
革命建設基礎在高深學養44 | |
遊說馬俠與問島問題49 | |
同盟會之悲歡離合67 | |
第三章 對內政外交的主張68 | 對外關係的認識73 |
建設真正民權之立憲政治77 | |
尊奉民生主義推進社會政策59 | |
第四章 大革命爆發前後97 | 同盟會中部總會之組織102 |
長江上下游的奔走聯絡108 | |
臨時政府之組織114 | |
袁世凱陰謀與宋之對策155 | |
第五章 政黨政治之嘗試157 | 同盟會之團結與改造166 |
不戀權利只重政見195 | |
第六章 為民主憲法犧牲199 | 國民黨之組織205 |
孫黃北游之前後213 | |
國民議員選舉與大政見223 | |
蓋棺論不定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