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頭麥雞

鴴形目鴴科動物

灰頭麥雞(學名:Vanellus cinereus)是鴴科、麥雞屬下的中型水鳥。中型水邊鳥類,頭、頸、胸灰色。下胸具黑色橫帶,其餘下體白色,背茶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具黑色端斑。嘴黃色,先端黑色,腳較細長,亦為黃色。飛翔時除翼尖和尾端黑色外,翅下和從胸至尾全為白色,翅上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白分明。

灰頭麥雞活動於近水的開闊地帶,飛行速度較慢,以蚯蚓、昆蟲、螺類等為食。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中國繁殖於東北地區以及江蘇、福建一帶,越冬於廣東和雲南等地。保護等級為低危。

形態特徵


夏羽頭、頸、胸灰色,後頸綴有褐色,多呈淡灰褐色。背、兩肩、腰、兩翅小覆羽和三級飛羽淡褐色,具金屬光澤,腰部兩側、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除最外側一對尾羽全為白色,最外側第二對尾羽具黑色羽端外,其餘尾羽均具寬闊的黑色亞端斑和窄狹的白色端緣,尤以中央一對尾羽黑色次端斑最為寬闊。初級覆羽和初級飛羽黑色,內側初級飛羽內側具白色羽緣,中覆羽、大覆羽和次級飛羽白色。胸灰褐色,其下緊連一黑色橫帶,其餘下體白色。冬羽頭、頸多褐色,頦、喉白色,黑色胸帶部分不清晰。
幼鳥頭、頸和胸褐色,喉白色,無黑色胸帶。虹膜紅色,嘴黃色,尖端黑色,眼前肉垂和腳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鳥247-280mm,雌鳥236-413mm;體長:雄鳥320-350mm,雌鳥338-360mm。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

棲息環境


灰頭麥雞棲息於平原草地、沼澤、湖畔、河邊、水塘以及農田地帶,有時也出現在低山丘陵地區溪流兩岸的水稻和濕地上。

生活習性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多成雙或結小群活動於開闊的沼澤、水田、耕地、草地、河畔或山中池塘畔,遷飛時常10餘只結群。特別是冬季,常集成數十至數百隻的大群。
常在空中上下翻飛,飛行速度較慢,兩翅遲緩地扇動,飛行高度亦不高。有時亦棲息於水邊或草地上,當人接近時,伸頸注視,發現有危險則立即起飛。有時還和風頭麥雞一起活動。
主要啄食甲蟲、蝗蟲、蚱蜢鞘翅目和直翅目昆蟲,也吃水蛭、螺、蚯蚓、軟體動物和植物葉及種子。

分佈範圍


俄羅斯、孟加拉、柬埔寨、印度、韓國、寮國、蒙古、緬甸、尼泊爾、菲律賓、越南。
中國則繁殖於黑龍江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松花江、吉林白城、四平、長春和吉林等中西部地區,也見繁殖於內蒙古東部和遼寧西北部地區,偶見在南京地區繁殖;部分越冬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香港;遷徙經過遼寧西南部、河北、山東至長江中下游、雲南、貴州、四川、香港和台灣。
灰頭麥雞分布圖
灰頭麥雞分布圖

繁殖方式


灰頭麥雞的繁殖期是5-7月。一雄一雌制,成對營巢於葦塘和湖泊等水域附近草地上,也在田野和沼澤邊的乾地或鹽鹼地上營巢。通常置巢於開闊的裸地上,巢甚簡陋,僅為一淺的凹坑,內無任何鋪墊,或僅墊以苔草草莖和草葉。巢呈盤狀,巢的大小為外徑18-20cm,內徑10-15cm,深1-4cm。每窩產卵4枚,卵為梨形或尖卵圓形,米灰色或黃綠色或土黃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2-34.2mm×41-46.2mm,重22-24g。卵在窩中常成尖端在內,鈍端在外,尖端對尖端的十字形排列。卵產齊后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27-30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后的第二天即能行走。

亞種分化


灰頭麥雞是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灰頭麥雞種群狀態與保護數量較少,不常見,已列入世界瀕危鳥類名錄N級,應注意保護。
2021年3月26日,十餘只灰頭麥雞出現於沁縣瘦西湖濕地,這是該地首次發現瀕危鳥類灰頭麥雞。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
●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灰頭麥雞種群狀態與保護數量較少,不常見,已列入世界瀕危鳥類名錄N級,應注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