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華對角羚的結果 展開

中華對角羚

中華對角羚

中華對角羚(普氏原羚)又叫灘原羚、灘黃羊等,是隸屬,反芻偶蹄目、牛科 羚羊亞科 原羚屬。體形比黃羊稍小,體長大約為110厘米,肩高約50厘米,體重約15千克。尾巴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黃色,並略帶儲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內側均為白色,臀斑為白色。冬季毛色較淺,略呈棕黃色或乳白色。角長約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鉤曲,這點與朝內後方彎曲的黃羊角不同。

簡介


中華對角羚
中華對角羚
中華對角羚曾廣泛分佈於內蒙古、青海、寧夏和甘肅等地,但由於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當地藏民雖然並不獵殺野生動物,而牧場等經營性圈地,令中華對角羚的活動範圍銳減,族群間交流困難),已瀕臨滅絕,據統計種群數量僅300多隻,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極度瀕危物種",成為《全球羚羊保護行動計劃》中名列首位的瀕危羚羊類物種。它們在世界上的棲息地只剩下一處——青海湖湖濱地區。
截至2021年6月,世界瀕危動物普氏原羚(中華對角羚),種群數量已經得到較大恢復。上世紀90年代普氏原羚僅剩300隻,經過多年的保護,數量已超過2000隻。

發現之源


發現

上世紀末,俄羅斯人普熱瓦爾斯基在中國“考察”時發現了這一中國特有的動物,“普氏原羚”的名字即由此而來。
中華對角羚
中華對角羚
1872年,一支由駱駝和馬匹組成的隊伍從北京德勝門的高大城門下出發了,這是一支俄羅斯“考察”隊。尼古拉·普熱瓦斯基(或譯為尼古拉·普爾熱瓦爾斯基),一位沙俄軍官是這支隊伍的領頭人,普熱瓦斯基帶領這支考察隊準備前往"庫庫諾爾"——青海湖考察。考察青藏高原和庫庫諾爾,最終到達西藏拉薩,拜訪高原雪域上的藏傳佛教勝地和布達拉宮,這是普熱瓦斯基一生的夢想。
除了作為職業情報軍官(從少尉晉陞為少將)外,普熱瓦斯基還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自然博物學家,十分愛好收集野生動物和植物標本。在這次考察之前, 1867~1869年普熱瓦斯基作為沙俄情報軍官,曾經考察過西伯利亞、遠東以及中國的東北。這隊衣裳襤褸、塵土滿面的人馬走過了內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穿過了河西走廊,終於爬上了藍天湛湛、白雲朵朵、雪山皚皚、草地無垠的青藏高原。

傳播

這天,在祁連山的山谷里,考察隊射殺了幾隻像黃羊一樣的動物,像往常一樣,他們解剖了那些獵物,將肉塊扔進了沸騰的鐵鍋里,留下獵物皮張和骨骼。在隨後的幾天里,考察隊在青海湖畔也射殺了這種黃羊。由於種種原因,在這次考察中普熱瓦斯基後來未能到達拉薩。考察在1873年結束了。普熱瓦斯基一行在這次考察中收集了40多種哺乳動物的130張獸皮和頭骨標本、230種近千隻鳥類標本、10種爬行動物的70個標本、11種魚類標本和3000多種昆蟲標本,這些標本送給了俄羅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其中包括其掠殺的那些像"黃羊"的動物頭骨和皮張。

由來


中國的業餘攝影家葛玉修,山東人,現任青海銀監局紀委書記,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自然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青海青”網站創建人。多年來,他利用業餘時間拍攝了大量野生動物的圖片,被譽為青海湖“鳥王”和“中華對角羚之父”。
為拍攝世界極端瀕危動物——全世界僅存300餘只的普氏原羚,彌補該物種的圖片空白,葛玉修起早貪黑蹲坑守候,終於拍到野生普氏原羚的珍貴資料,並以第一人稱在媒體撰文呼籲保護,引起了社會關注。
葛玉修對普氏原羚的了解越來越深,圖片越拍越好,他甚至拍到了這些可愛的動物們求偶、交配、瞬間跳躍和直立的照片。看了《普熱瓦爾斯基傳記》后,葛玉修又有了新的想法,“中國獨有的羚羊物種,連青海當地人都不知道,幹嘛不能有一個中國名字?”普氏裸鯉“(青海湖湟魚)不也早已被”青海湖裸鯉“取代了嗎?”經請教專家並和朋友研究后,葛玉修考慮到它們羚羊的身份,加上雄性長著一雙相向對彎的黑色環棱狀犄角,於是發起了給普氏原羚起名“中華對角羚”的呼籲。為增加宣傳力度,葛玉修自費製作了展版,以“青海青”網站的名義與學校和有關團體組織開展了“拯救中華對角羚”宣傳簽名活動,並在10多家報刊宣傳呼籲保護,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可,他自己亦被譽為“中華對角羚之父”。